人生1500問

張講師答:

你好,這個心靈課程啊也都很好,它叫我們接納自己的情緒,那麼這個有一個好處,可以免除你不斷自責的心,有時候自己缺點很多啊,越瞭解越多越自責,所以這個心理學叫你接納自己的情緒,就是把你的那種悔恨,把它暫時給拿下來,才有辦法輕鬆的過每一天。

黃庭禪教你的呢,不是接納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就是我有嫉妒心,啊,我就是這種人嗎。我接納了,我就是常常會憤怒嗎,所以我接納了,接納自己,你先接納了自己,先不抵抗自己,你會稍微輕鬆一些。

但是你的憤怒還是一樣憤怒,你的嫉妒還是一樣嫉妒,你的習氣一下都沒有改,只是你會懊悔的那一下會被拿下來,這個有好處也有壞處啊,本來你要自責的,變不自責了,這個到底是好還是壞?那就要看他的病有多深啦。

如果自責很深的人,那麼生活就變得不安寧,我們希望先把他那個自責先拿下來,如果你是一個有自主能力的人,你自責一下還可以稍微對你的言行稍微檢點,對你的缺點稍微約束,那這個自責也不是什麼壞事。

但黃庭禪所要教你的呢,並不是把你的情緒看成好還是壞,它要叫你接納的是組成情緒的那股氣血,是不分別取捨的去看那個氣血,去跟氣血和平共處,而不是和情緒和平共處,這點呢一線之隔,但是呢天差地別,這裡極不容易說明,因為禪學是一個比較深的學問,透過不斷的反觀覺照,發現你的憤怒,這個是第一要務。

而憤怒裡面了,在你的胸口是什麼組成的嗎?把它看清楚,哦,這是一個很不舒服的感覺,終於你知道你有一個不舒服的感覺,不舒服的感覺是什麼嗎?是個能量,能量無好壞,請你不要把它當做舒服不舒服,你只是讓它發生,讓能量發生,不去區分它好壞,不把它當做憤怒,不把它當作嫉妒。

慢慢的觀察,你怎麼看都是憤怒,怎麼看都是嫉妒,有一天你會發現,真的能量就是能量,可以不代表憤怒,不代表嫉妒,可以不代表任何負向的情緒,在那一刹那,你似乎呢,解脫出來了,那個能量還在那,但是似乎對你毫無影響,這個才是禪學的精髓。

禪學所接納的是組成你的情緒的那股能量的真相,無分別取捨,無好惡分別的真相,而不是接納你的憤怒,不是接納你的嫉妒,是兩回事。

張講師答:

你好!很多都會說你的習性模式都是來自於生活啊、經驗啊、父母啊,等等等等外在很多環境,透過仔細的內觀,我要告訴你,你的習性只隱藏在你胸口氣血的形態、以及你對那個氣血的知見,就是你對那個氣血好惡分別的知見。

唯有你看出這個真相來,就是每次憤怒的時候,我的胸口都有一種什麼感覺,什麼樣的氣血。每次我憤世嫉俗的時候都有一種什麼樣的氣血,每次我害羞的時候有什麼樣的氣血。你把你各種形態的心情到底是什麼樣的氣血經營出來的,你把它給看透徹了。

透徹了之後,以後它來襲的時候,只把它當能量看,不把它當好惡來看,不把它當好壞善惡來看。一律的、沒有條件的,展開雙臂去歡迎它,不抵抗、不造作、不打壓,就能夠從舊有的習性模式裡面走出來。要從這個模式走出來,非得從你的內心才有辦法,而不是去檢討你的環境,你的父母,你的生長所有的過程,不是在這個地方。

張講師答:

你好!發自內心的感恩,它必有一種柔軟,一種溫度,一種寬和,而這些現象呢都是對人的四體百骸,都是非常滋養的。

那人的心情一有溫暖,一有寬和,他馬上就會輕鬆下來,所以,基本上一個懂得從內心感恩的人,他不會憤怒、不會嫉妒,他不會嫉恨,這種感恩的心完全可以對治那種仇恨。仇恨令一個人非常地不快,令一個人墮入很深很深的深淵裡面。

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懂得寬恕的時候,他就自我解放出來。這些心情都是一般眾生會有的心情。這個,心情太過冰冷,冰冷很久,叫他一下感恩也感恩不起來,先培養一點對人的友善,對人的一種寬和,那麼慢慢慢慢再往上對人的一種感恩,再往上對人的一種尊敬。

當到達可以感恩,可以尊敬的時候,人的身中這個氣血的頻率就很高了。他就會變得非常輕鬆而非常的養生。所以,這些品格都是值得提倡的,所以天地感恩,天地君親師,對你可以感恩的呢好好地感恩感恩,對你可以尊敬的呢好好去尊敬,對你可以友善的呢去友善,對你可以寬恕的呢去寬恕。

張講師答:

你好,一個人肯堅定的信佛,然後肯去誦經。我想這個已經是一個非常不簡單的事情。這個表示,他要一心向善,他要想做一點事情。起碼這個比整天遊手好閒好得多吧,起碼比說人是非要好的多啊。起碼這個也要比整天逛百貨公司、逛街,那也要強得多不是嗎。

這個有什麼好讓你心中不平的,我實在看不懂。他已經比好多人好太多了。所以如果你會對這個人心中不平,好像是對他不屑,那世上你可以不屑的人未免太多了。不過呢我們要反過頭來問問您:是您有什麼高過他,可以不屑人嗎。

一個會不屑人的人,真的有高過人家多少嗎?是不是這個也顯示著心量的狹隘啊。古代的聖賢,就算比眾生高很多,他對眾生只有一種憐憫的心,幫助的心。他如果不願意接受我們幫助,那麼我們應該祝福他,心懷歡喜啊!這樣就可以。

自己以為得到一點什麼樣的樞機,什麼樣的機密,好像摸透了一個什麼樣的關鍵,然後就開始對於跟你不一樣的憤憤不平,心生不屑。我想這個不是一個好的心態。光光這個心態就已經非常可議了。

對於外在,如果你有好的東西當然希望跟他們分享,但是他們執意不要,難道有錯嗎。所以應該多返回身上,來觀照自己的修為,不要把指頭全部指向外。這個就是在《心經》裡面所說的“淨相”啊,這個也是修行中要特別小心的。

張講師答:

你好,觀照你的這個心頭裡面所有情緒的真相,原來只是一個單純的能量。這個就是從人心變到道心的一個捷徑,一個不二的法門。

那麼,當一個人不被情緒能量所左右的時候,那麼他會有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就是在情緒當中整個人輕鬆下來,他就不會被影響,這個是明心的過程。所以觀照整個黃庭的契機的實相,對他不分別取捨,是明心的過程。

而性遍佈全身,性指的是造化的機制,「心明」了之後,對氣血的抵抗、造作、助長全部放下,此後氣血會走他先天應有的道路,叫做見性。所以觀照黃庭簡單的說就是直接跟「明心」有關,而明心之後,造化之性是會自己顯現的,這個見性的見是「顯現」的意思,不要把它解釋成看見,這個跟看見是無關的。

張講師答:

你好!見性的前提是明心,明心就是所有的執著、我私我見萬緣俱下。萬緣俱下基本的感覺就是非常開闊、安寧、喜悅、祥和,這是他基本的變化。這個心情變化有了之後呢,觀照全開,造化就會以它的速度加速前進。

所以他的氣就越養越會剛健,氣越養越剛健之後,它就有所謂的三還九轉工程的變化。這個說來就遠了,這不是一下說得開的。總而言之,心理心胸磊落、光明、開闊,精神昂揚,氣宇軒昂,這是他最基本的現象。

張講師答:

一般的禪學會在你靜坐的禪堂後面貼個「靜」、或貼個「空」字,掛個「自在」,靜坐的時候,會讓你沒有一點點念頭的發生,會放個輕妙的音樂,讓你的感受越來越靜謐。黃庭禪希望你在起心動念之中,有雋永的安寧,希望你在勞累奔騰的氣血之中,在奔忙的生活之中,能夠秉著你的良知,養足你的浩然之氣。

黃庭禪在你喜怒哀樂的當下,教你怎麼發而中節謂之和。在喜的當下就安寧、在怒的當下也安寧、在哀傷的當下也安寧,他教給你的是個定心的大法。是“在順境逆境中皆靜,是在情緒的起跟落的當下都靜,是在任何奔騰的人生境遇裡面都能安動你的心的一個方法。

它是不需要任何條件的安寧,他不需要寫個「空」或「靜」的那種安寧,它不需要把情緒消滅掉的安寧,它不需要把念頭消滅掉的安寧,安寧沒有條件。

張講師答:

您好,看到一個人或者是在做某件事。我有一個感覺湧上心頭來,你說這樣有沒知見?如果我們知見這兩個字,一般在經典上是戒定為貪嗔癡愛,六根跟外緣接觸內在有個感覺湧上來,不一定有貪嗔癡愛,不一定有分別取捨。但是他內在確實有個感覺湧上來,比如說從黑暗的角落忽然看到一個燦爛的陽光透進來,馬上裡面就會有異樣。這個未必有貧嗔癡愛,貪嗔癡愛往往在一亮之後才開始跑出來的。

但是如果貪嗔癡愛是養生的,這個貪慎癡愛在聖賢的經典裡也不歸為貪嗔癡愛。所以你說有沒有知見,比知說我看見他做一件事,我裡面湧上來一個氣血。這個氣血是令我憤怒的,我明白感覺那個憤怒看到它我就不喜歡,這個好惡叫做知見,而不是那個氣血叫做知見,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分明白的。

我看見一個人,產生了一個心情。這個心情有沒有知見呢,不一定。但是有沒有覺知呢,覺知和知見不一樣。在經典裡定義也不一樣。我能感覺你裡面憤怒也叫做覺知,我能感覺到你變得憤怒也叫做覺知。我能感覺到裡面的氣血也叫做覺知,但無分別取捨的時候也叫做無念,經典是這個意思。

那麼有分別取捨我們就說有知見 有知是 有識別 有分別 有好惡,這個時候形容詞就會不一樣。所以說經典要會讀,要能辨別出這些字義。怎麼辨別呢,不是從文字上辨別,而是從內觀裡的黃庭一竅,觀照熟練之後,看著這些詞就像看見白話一樣。

張講師答:

您好,這個眼睛能夠看,就是因為我們身中有一股氣,他的氣的功能裡面,透過你的眼睛就有看的功能,我們耳朵能聽,也是因為身中有那一股氣,這個氣透過耳朵的功能就能夠聽,所以,思考的功能也是因為身中有這股氣,這股氣透過你的腦袋可以思考,可以看,可以聽,可以思考,眼、耳、鼻、舌、身、意可以有這些功能,都是因為你裡面有一股氣,主要是這股氣,它是你真正的生命的泉源,所以你不必去區分它怎麼不一樣,你就去體會你的聽,你的看,你的思考,都是一個能量的簡單的運作。

你看這個鬼魂,他人死了,他沒有眼睛,眼睛都爛了,耳朵也爛了,他照樣能聽能看。所以能聽能看能思考,有情感,他這些功能都還聚足在這個氣裡面,實際上他的眼根也爛了,耳根也爛了,什麼都爛了,但是真我的生命永遠不死,其功能更靈敏。

而沒有一點點的減損,原因就是那一股氣,它永遠是你生命的主軸,它永遠不會離開你的。所以,修行嘛,不是在六根上修哦,而是在覺知、感覺,你的內在的那一股浩然的氣,現在的狀態,是否有情識的沾染,還是純然,是我們的天良,就在這裡呢去感知,去進步。

張講師答:

您好!所謂的開悟並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意思,所謂的開悟就是恢復我的純潔的良知,這個良知就是處處大公無私,處處為人設想,秉著這樣的良知待人處事接物處處都光明磊落。

光明磊落的時候全身都有一種舒坦的感覺,這個舒坦的感覺全身關竅百脈皆暢通,自自然然就可以養吾浩然之正氣,養吾浩然之正氣也正是在修煉法身,祂經過相當的歲月火候的淬煉,那麼法身會越來越純淨,中間就有很多修煉的工程可以細分,但我們不要這樣細分祂的話,反正工程火候到了,就可以等著成佛的,那這開始就從我們的良知開始,良知發現的時候就是佛家所謂的明心。

所以改脾氣去毛病是慢慢慢慢恢復良知的這個過程,但是這個真正的良知我們的天良自自在在,如果沒有透過仔細的觀照,然後對內在的胸口黃庭這股氣機的不分別取捨,沒有辦法鬆馳任運,那麼這個是很難體會的。

所以既然已經指出了道路呢,就先去脾氣改毛病,但是這個很困難,為什麼?因為你無法徹底去除就是因為黃庭一股氣裡面對你有很多的枷鎖,所以雙管齊下好好在人事上磨練,去應用去歷練去驗證,漸漸漸漸就會踏上一個君子之路,而後進入賢人之路,而後進入聖人之路啦!

張講師答:

是的,怎麼樣再有道理的話都只能夠給你邏輯解釋,讓你在理論上得到安慰,但是要從你內心解脫,非得練習不可,這是練習題,這不是理解題。

就好像你今天要跟我學雕刻,而我是個雕刻大師,我可以在廣播中告訴你,刀怎麼拿,鑿子怎麼拿,對不以,錘子怎麼拿,什麼木頭,什麼角度,講這些道理,你聽起來,煞有其事,你好象懂了,你有疑惑的時候你再聽聽我講的,你好象又懂了,但是問題是你不曾拿起鑿子真正,拿起錘子對著真正的木頭開始去雕刻啊,你怎麼能夠去體會怎麼樣雕刻一個眼神是栩栩如生的呢?

不能用想的,這是練習的,那你還不瞭解黃庭禪的練習到底是怎麼回事,或者是只曾經接觸過一次兩次,但是呢你一回到舊有的環境,舊有的習性馬上就又被淹沒,那只是因為你不熟悉,所以常常接近黃庭禪的課程或者沒有辦法來臺灣,那初階多上幾次,我想對你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張講師答:

你好!感恩呢就是對於別人的幫助,他人於我的幫助充滿了感激或感謝的意思。但是現在的人呢,常常會說我知道他對我有幫助,可是我沒有感覺到很感激。這個呢也不是重點,你有沒有在內心有沒有感激,這都不是重點。但是有一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白,就是受人點滴,泉湧相報。

你不一定要感激的涕淚縱橫,你也不一定要感激得很激動,不需要的。你也不一定說要充滿著熱血。也沒有什麼聲聞過情。但是你必須有機會的時候,或者是常常銘記在你的心裡。就是有機會我要報答他。有機會我要幫助他。我不能夠等著別人幫助我,一有機會我要回報他。你不需要很感激,但是你去做,他一有一點點小困難,欸,我們舉手之勞就要幫他排障礙。他受到別人欺負,他是對的,怎麼被欺負了呢,欸,我們義氣相挺。

他現在呢,正缺點小錢,以前曾經幫忙過我,那我這時候回報他,那不是剛剛好嗎?他有一些心理上的問題,排除不掉,我們即時給予疏導,使他走上更好的道路。總而言之,事實上去做一些回報你的恩人的事情,就是所謂的感恩。

感恩就要有實際的行為,不一定要涕淚縱橫。那麼有的人現在常常把感恩感恩掛在嘴邊,實際上你也對他沒有恩惠,你要對他說再見。他說感恩。他把感恩兩個字當做再見。這個實際上有點聲聞過情,我也不希望大家是這樣的學習的。因為這樣越學習,越虛偽。

實際上,我們對人的感恩呢,人家對我有幫助,我就心懷感恩。不很感激,但是我有機會,我一定要回報他。但是人家對我們有恩,那我說感恩感恩,這叫聲聞過情。一點也不值得可取。那麼把話講多了之後呢,以後該感恩的地方也感恩不出來了。麻痹了。

我覺得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那過去的師長對我們有恩,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恩莫大,猶如天地一般,你準備怎麼回報啊,我們的師長,有教育之恩,我們怎麼回報。我們的整個社會國家,對我們有護育之恩,我們怎麼回報,我們的妻小陪伴著我們,那麼我們心情很愉快,很開朗,我們怎麼回報啊。

這個天地君親師處處都有恩呢,我們對他如何回報,這個,我們得想想,懂得感恩的人就是一個有人格有價值的人,不懂得就叫做忘恩負義的人。最卑劣的莫過於這種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