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1500問

張講師答:

你好!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自己想進步自己要有擔當,自己的癢自己要抓,對不對?靠不得別人。

實際上一群人靠在一起才能進步的都是凡夫俗子啦,古代的英雄豪傑即使一個人在深山他一樣非常精進,一樣進步的。

所以不要以為說我一個人到哪裡我就不能進步,這是對平常人說的。對有志氣的人來說完全不是這樣的。

張講師答:

你好!我教禪學很久的時間確實也是這樣,一直是女性比較多,男性比較少。原因是為什麼?因為現在有情緒困擾的人,實際上女性比男性多得多,這個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有關於個性不同。

個性怎麼不同,是由於先天的氣稟不同,先天的稟賦男女就有別,男孩子的氣比較偏陽性,所以他比較開朗,受點委屈呵呵笑一笑就沒事了。那女孩子的氣跟男孩子來比,氣比較偏陰,偏陰比較拘逼,受點委屈就在心裏打轉啊,解不開啊,這個是形成他的不同。

還有男孩子陽性比較盛的時候,他的自尊心比較強,他碰到困難的時候,他會比較設法自己解決,而不會一直聯想到要依賴。而女孩子比較不同,這都是氣稟的關係了,確實是男女有別,所以如果現在的課程是以解除煩惱掛礙的角度來立論的話,那麼當然是會女性會比較多的。

張講師答:

有一句說:需要的不多,但是想要的卻很多。即使是聖人在世,他也會允許我們去追求我們所需要的,所謂需要就是食衣住行上面的滿足。基本的滿足溫飽都有了,那再多的渴求就叫做想要的太多,那就是欲望。

你說日常生活中,怎麼樣保有自足呢?就是衣服就夠暖和,幾套可以換洗就夠了;鞋子就有幾雙可以替換也就夠了,不需要再多了;上班誠信正直做事業,不需要去逢迎拍馬,不要收回扣,不需要送紅包,能夠升就升,不能升也就算了,不是一定要用盡各種不同的、卑鄙的手段往上爬,這個叫做多求了。我想在合情合理的方向上去滿足自己,都叫做自足的定義裏面了。

張講師答:

世上很多聖賢出世的時候有一些瑞相,也有一些聖賢出世的時候毫無瑞相。不要以為有那些瑞相的呢就肯定成聖賢,也有一些有瑞相沒成聖賢的,只不過本來該成聖賢卻沒成的呢書上沒說,本來沒成而修成的呢書上卻說了很多。

所以造成你這個誤解。能不能成聖賢在於,良知能不能發現出來,能不能把我們本來的良知給圓滿,把佛性給護持好,而不在於那些瑞相,不在於那些奇異的景象。

修行要務實,千萬不要墮入尚玄好奇的陷半裏面。堯舜之所以成堯舜就是因為恢復他的良知,每一個可以恢復他的良知的人呢,都可以成為堯舜。

張講師答:

你好!學問要懂得抓到重點。人為什麼會有貪嗔好惡,不是要研究的重點,為什麼呢?就像人為什麼有眼睛?人為什麼有耳朵?接下來還可以問,眼睛為什麼可以看?耳朵為什麼可以聽?這樣子是問不完的,反正你知道現在有眼睛可以看,有耳朵可以聽,這樣就夠了。人就是會有貪嗔好惡,

但是找回清靜的本心,可以安穩地從貪嗔好惡裏走出來,你瞭解這個就夠了。那麼,透過仔細的內觀,貪嗔好惡就是在胸膛的一股氣上面攀附好惡上演,那麼怎麼從裏面走出來呢?就是情緒上來的時候,看著裏面的氣機實相,這個就是黃庭禪這個禪學最精華的地方。

重點不要去研究怎麼有貪嗔好惡,重點研究貪嗔好惡是人人都有的,我怎樣從中得到安寧,得到解脫,這個才是學問的重點啊!在孤兒院上班,不只是孤兒院啊,現在所有的整個世界都是往錢看,對不對?往地位看,往財富看。

那麼你在孤兒院,不外乎就是想要引領這些孤兒以後有個安全的歸宿。我想你要是深明道理的人,一定告訴他們知足常樂。賺錢很重要,你幸福沒有錢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只要願意上班或自己負責,去找份工作,只要你長大,都是沒有問題的,你要從錢滿足你的物質都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問題是如果不能知足的話,就算你非常非常有錢,就算你地位非常高,這樣子也會是非常危險的地方,對不對?高處不勝寒哪!知足常樂,我想是你帶給小孩的。從小的時候,灌輸正確的概念,為自己負責。你只要肯工作,你只要能知足,人生就是幸福的。

張講師答:

你好!我看呢你是好名的毛病阻礙了你,讓你畏首畏尾,動也不是靜也不是,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這個好名之累榮辱之累危害甚深。怎麼樣把這個拿下呢?做任何事情不要懼怕別人的批評,錯了就改。

時時刻刻懷著犧牲自己成就別人的心,你自己都肯犧牲了,受一點批評又算什麼,受一點侮辱又算什麼,即使有點誤會又算什麼?太斤斤計較於你的得得失失,這樣的人做事情就像你所說的,以前敢作敢當陽光自信,從現在來往回看可能那時都是懷著目的的,這樣的表現就能夠博得人家的掌聲,人家的讚美,所以我就這麼做了。只是因為你還沒有碰到嚴厲的批評,所以覺得挺好的。

現在呢接受到批評,才知道說自己原來如此的好名,然後你又開始要說我要陷入到很深的自責,反正你想要自艾自憐什麼理由都會有。但是你想進步的話,想要為別人好的話,咱們犧牲一點自己的名望又怎麼樣,就算我自己沒有能力又怎麼樣。

沒有能力我也可以做為人好的事情啊,任何事情到我手上我儘量把它給完善,不能完善沒關係我跟人家承認我的錯誤跟我的無能,說我真的搞不懂了,請您教教我吧,這又如何呢?真心誠意地對待人,真心誠意的為人好,而不是做任何事情只想到自己的榮譽啊,想到那一張皮啊,這樣是沒有用的。

張講師答:

讀書呢,就是跟著聖人的步伐走,聖人的書叫做經,四書五經這些都叫做經,那佛經也有編入為經的,舉凡是佛曾經說過的話編入為經。

那至於這個書店裏面呢,很多很多的書啊, 有一些是什麼雜誌啊,有一些現在作家各自表述他的說法啦,我想那些在你的德行未固之前還沒有判斷力,都可以不看。唯獨聖人所留下的經,就是每一部都是你可以選擇來看的。

修行是讓你越來越有智慧,越靈活,這不只是貪求一個情景,修行不是越來越平靜,是越來越有智慧,越來越能高能低,能屈能伸,能動能靜,哪裡只是求得一個平靜而已。

張講師答:

您好,當你悟透了一個從貪嗔癡愛裏走出來的心法,而又知道這個學問非常有價值,叫你放棄都不可能,叫你藏私也不可能,你自自然然就會很有恆。

一個人為什麼修道如初,成道有餘啊?為什麼到最後成道者如牛角啊?這原因就是因為出離貪嗔癡愛的心法不成熟,這個心法一成熟啊你就如獲至寶啊,你就會嘗到啊!有一個學問,有一個心法,跟古聖先賢息息相通。

不必花任何錢,可以讓人得大安樂,你會手舞足蹈,你會不由自主地要去宣揚、去度化,但是在未達到這樣的境界之前呢,怎麼樣立志,這個對於我們也是有幫助的,還有多讀古聖先賢的書對於破除我們的迷障呢也是有幫助的。

張講師答:

跟它和平相處才有辦法真正做到順其自然,因為你不能和平相處必有抵抗或助長,有抵抗或助長就不是順其自然,所以在這個心法上用了很多名詞,其實都在講一個同樣的目的。

有時候跟你講順其自然,可是問題是你不知道什麼是順其自然啊,於是就跟你講怎樣和平共處,有時候你在問說那我不知道怎樣和它和平共處啊,那就要再強調說你不要對它用力,不要對它抵抗,不要你跟它敵對,不要對它有造作,就是不斷地用一些話來互相地補正,讓你知道說觀照內在氣機的實相是怎麼個做起的,他們中間呢同一個心法,聖賢一條心,完全沒有差別的。

張講師答:

你好,這個古人呢,是強調做事情按部就班,旁邊的人呢,家人都已經可以得到你的好處,有餘力呢,我們就推廣給親族的人、鄰裏的人、鄉裏的人,就是慢慢慢慢呢,由修身齊家,而後治國平天下的,古人用私有徑尺這四個字來涵蓋這個精神。

所以你做的功德呢,就迴向給你恩情比較大的、比較近的,比如說父母不在了,迴向給父母,那麼恩義最大的,當然是最令我們掛心的,我們就迴向給他,那麼有餘力呢,我們還可以往外擴大,次一等恩情的,次一等親情的,有餘力再迴向給他們,不需要一開始說開始迴向給一切眾生。

我舉個例子吧,譬如說你現在有五千塊,你這五千塊呢,你去幫助了一個人,然後這一個人呢,他得到了利益,他可以買這個東西,買那個東西,買幾件衣服,那麼他可以不必挨餓,他可以不必受凍,那這個就對這個人就有幫助。

那你貪得這個功德,,然你想要把這個五千塊錢,回向給地球的70億的人,你以為這樣功德比較大嗎?功德不就是五千塊嗎?那你把五千塊平均分配給70億的人,那我想請問你,這70億的人,一個人拿你多少錢阿?況且70億裏有好多富翁,根本不屑你的捐錢,你要捐獻給他們幹嘛?

需要你的人當拿到你這點東西的時候,又覺得被侮辱,你這點錢,一分一毛都不到,我能幹嘛?你是糟蹋我嗎?還是瞧不起我嗎?還是炫耀什麼嗎?所以你要想一想這種心境啊,這種心情。

不要好大喜功,我常常聽到好多人會強調說,把你的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就像一滴水投入大海,就跟海一樣大,我告訴你,一滴水投入大海,還是一滴水,就那麼一滴水。

其他的呢,你可以說你跟他們共依共存,但不表示這個海是你的功德啊,你就是一滴水啊,你增加海的一滴水嘛,而不是這個海算你的啊,你一定要搞清楚這個觀念哦.

張講師答:

你好!這個“辟穀”這件事情,就是所謂斷食療法,是屬於民俗療法的一環,也應該是屬於中醫醫學領域的一環。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空出一個短暫的時間,讓身體有一個排毒的空檔,徹底地斷絕食物,然後讓身體激起它的新陳代謝,把舊的東西全給排出去。

我想這個對於一個生理需要調理的人,需要調整體質的人,是應該有他的醫學的效果存在哦。

那麼對於一個正常的人呢偶而清一下身體裏面的廢物,毒素,也有促進健康的必要。我覺得這個是好東西,但是你不要把這個飲食習慣就當做是修行,這是兩碼子事。

修行萬法惟心啊,就只修一個心,不是修腸胃,但是健康並不是不重要,修行也是讓自己的身心更健康。讓身體更健康也重要,但真正讓你能夠明心見性的是從心開始。

不過,如果你現在有一些生理上的病痛,比如說你有憂鬱了,你有躁鬱了,還是你有身體毒素,以前吃的太多啦,或者是有一些女性的疾病、癌症等等,那你不把身體先導正到一個軌道上,那麼空談修心有時候力不從心。

所以,如果身體需要調整,兩廂配合之下,它也可以成為一個輔助的一個辦法。但是不要把辟穀之後產生的身體短暫的輕盈的感覺當成是修行所追求的一些目標,我想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張講師答:

你好,這是把你氣血所帶來的信號完全忽略不計,你問我怎麼對待它,其他你無意義你不必對待,根本不用處理。它愛怎樣就怎樣,那麼你的思維就會活起來。

思維要怎麼樣應用才會發揮得更好,就是依大小先後,事理怎麼做才會更好,就是依大小先後來判斷,我們黃庭禪現在教的,你的氣血無論如何湧動,你都可以忽略不計,根本不需要平復它,這個就是這個學問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