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黃庭禪

禪修解脫真意

圖

01.「心甘情願」算不算自我安慰、引導?

:「凡事想像『甘願去接受它的存在』,而獲得心靈的平靜,這樣不是也像那些短暫安慰的法門,用意念去引導使恢復心境平穩?」

張講師答:六根與心頭的感應本就息息相通,內心上一有什麼念頭,黃庭總會起一些或大或小的感應。如內心「抗拒」時就會讓胸口氣血更緊、更熱更抵抗,因而加大痛苦的感受;內心「甘願」時就會讓胸口氣血更鬆、更平穩、更含容,因而減少痛苦的感受;這差異本是天生自然,不需要什麼造作就自然發生的。 然而三教的解脫心法,並非寄託在使氣血變為平穩,而是不論大的氣血、小的氣血,只要能放鬆胸膛鬆開,一併含容,當下即刻解脫。但初學卻不知怎麼在情緒正盛時,將胸膛放鬆去「含容」各種氣血自在的發生,這一點對初學來說非常的陌生。為了讓學員瞭解什麼是「放鬆胸膛」,去含容黃庭中的所有氣血的發生,因此講師常以想像「甘願」的心情作為比喻,來誘導學員自然的讓「胸膛鬆掉」。其目的是要使學員嚐到什麼叫「胸膛鬆掉」,以便在氣血正盛時可以拿得出來應用,而非用意念的導引將氣血變小,或讓它化為平穩。不過當你甘願含容之後,氣血必自然變小一點,因此才會有這種「以為將氣血造作得比原來更小而得到解脫」的這種誤會發生。 又吾所謂「甘願」者,是叫你完全心甘情願的接受身內任何正在變化的氣血,不是叫你造作氣血,所以沒有造作之嫌,您瞭解了嗎?

02.觀氣血是否也是一種轉移逃避?

:『盯著黃庭的實相看』,這樣是不是和『轉移注意力』和『逃避』一樣?只是把注意力由外轉向內而已!

張講師答:若煩惱的關鍵在黃庭的氣血上,而我卻叫你去看外面的風景、或看手、看腳、看呼吸或丹田的感受,或叫你去把感受消滅,這就叫「逃避」,叫「轉移焦點」;但若煩惱的問題只在黃庭內的一丁點氣血上,而我叫你專注黃庭的發生,這應該叫「面對焦點」,而不叫「轉移注意力」。

03.「解脫」、「放鬆」與「消極接受」的真偽面貌?

:『解脫』與『消極接受』如何區分呢?『放鬆』是否又是另一種自我消極的抵抗呢?

張講師答:「解脫」是對於當下任何感受毫無罣礙;而所謂「消極接受」是雖接受,但在黃庭心中仍然有著「罣礙分別」的成份存在。「放鬆」是放下你對氣機生滅起伏的抵抗,任那無意義的氣血自在的潮來潮往,有的只是周身的暢然,何來「消極」!更遑論「抵抗」!你在文字中求理解,未在身中驗實相。

04.七情六慾「解脫」後,人生豈不無趣?

:『解脫』是指看起來一點都沒有暴戾之氣的人嗎?難道這學問是要把一個人弄到一點情緒都沒有嗎!『放下、保持平和』把喜怒哀樂七情六慾都放掉嗎?

張講師答:一個已經由內在證得解脫的人,在喜怒未發之時當然看來沒有一點暴戾之氣,但喜怒已發之時,其喜與怒看來與常人不會有多大差別。只是覺者對於內在正在發生的氣血早已徹底的「含容放下」,沒有絲毫的抵抗,也不攀附一丁點的妄相,這點「拿起之時便已是放下之時」、「喜怒之時便已是寂滅之時」的真覺,並非常人在外表可察的。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聖人只說可以發,但要懂得這氣血起伏要切中實相的節,豈謂不能發哉!還未能經歷的事,不表示就不存在,佛陀所開示的寂滅真樂,豈欺我哉!試著學習在喜怒哀樂已發的當下,留一點注意力往內覺照氣機起伏的實相,日久功純,方知聖人不以妄語欺我也。

05.「放下無礙」到頭來,會不會沒生存鬥志?

:所謂放下、不要與之罣礙!---但在現實的社會中,這麼多的人事物要放下,談何容易?什麼都放下,這樣生活會不會太沒鬥志可言?在社會上本該有一些作為才能生存,學了這門學問後不就連最基本的生存都沒了嗎?

張講師答:這方法是教你放下攀附在心頭一點氣血上的無盡煩惱,而不是教你放下你的家人、你的事業、你的財產,也不是教你放下應有的努力、以及基本的應對,這方法教你用不執著的方式、不煩惱的方式、坦懷接受心頭一點氣機起伏的真相,去與原有的人事物作更得體的應對。這方法教你用不執著的方式,去打拼你的事業,而不是放著事業荒廢。

且一定要懷著罣礙的心情才能生存嗎?古君子可不這麼認為。內心充滿著煩惱慾望去開創,與內心覺知著暢然無慾的生機去開創,同樣是作為,您選那個呢?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豈不能生存哉!禹為天下疏通九河,三過其門而不入,大丈夫豈毫無作為哉!能無怨無悔爾!

06.「任其自動」何異於「任性」?

:任其自動是否等於情緒奔放潰堤?

張講師答:所謂「任其自動」,是任內在氣機實相的盎然,任氣機自在的生滅,這實相上無貪嗔、無高下、無得失…既無所分別取捨,何來的「情緒奔放潰堤」!

07.喜怒哀樂都不攀附,豈不等同無情的機器人?

:煩惱和憂慮不要掛附心上,那麼快樂和興奮是否也不要掛附在心上呢?喜悅不能存在嗎?看到實相而沒有攀附喜悅、快樂…果真如此,表情不都是一直僵僵的,沒有笑容了!那人不是和機器人設定好程式沒有兩樣?這樣不是都太無情了嗎?

張講師答:貪愛與煩惱都只發生在黃庭,解決貪嗔的煩惱必於黃庭練習放下始得奏效。然而心情有很多種,並非樣樣都有害於本性。修行首重的,是要將對於身心有害的負面情緒去除,而非將真情真性也去之而後快。

三教心法是「能進能出」爾。能進能出則情正。是正情,非無情也;亦非不能藉情以養性。

看到亮麗的陽光,綻開的花兒,心中不由的生起一種暢然,這是正情,這種暢然並不傷身害性,且可怡情養性,去享受這個暢然有何不可呢!

然而能進能出一條龍,能進不能出便養成無盡的貪愛,成了一條貪愛的蟲了!

菜根譚:
鳥驚心,花濺淚,懷此熱心腸,如何領取冷風月;
(此句便是指那些能入而不能出者)
山寫照,水傳神,識吾真面目,方可擺脫幻乾坤!
(此句方是正情正性,出入自如者也)

煩惱是對心性有明顯傷害的,是大家所能進不能出者,更是大家所急於去除的,這便是學員們來本中心學習禪修的目的。至於無害的正面情緒,何妨留著燦爛你的人生,等待他日覺知力更為提升,再擇有害者而去之,無害者則適可怡情養性也,如何把修行看得枯木死灰、了無生趣哉!

08.如何能動氣不動情?

:當氣血起伏時,如何才能讓我門的貪嗔痴愛等習性不攀附?

張講師答:氣血起伏就像水的起伏一樣,它只是盡情的起伏而已,其它什麼意義也不存在,然而我們總喜歡在心頭氣血有所起伏時,攀附我們的愛恨情仇上去,因此才造成無盡的煩惱。如何才能讓這攀附上去的無盡妄想退下來呢?如來佛說「應作如是觀」,這個「如是」就是「一如本來」的意思,耶穌說「真相可以解脫煩惱」,慢慢的返觀,看出它本無意義的原貌,看出它只是盡情起伏的原貌,不需改造,不需消滅,不需抵抗,只是靜靜的觀察,對於內在的任何氣血起伏逆來順受,就只是這樣,煩惱的當下即是解脫的當下。

09.以意志力控制氣血不動豈不更勝一籌?

:意志力或理智夠強的人,能用他的意志力讓胸中氣血平穩不動,何必一定要學黃庭禪呢?

張講師答:為什麼你總是要讓氣血不動以為解脫呢?總而言之,你還是怕胸中的氣血動,對不對呢?讓氣血自由的去動有什麼關係呢?重點是你能不能在氣血動盪的當下,依然照見其清真的本貌而已。

如果我們一定要在胸中氣血平穩的情形下,才能有安寧的心境可言,那麼我們的安寧可能只剩下十分之一不到了!為什麼呢?因為黃庭心頭內的氣血隨時都跟著六根的感應而有或大或小的起伏,這是人們本性中與生俱來的自然現象,因此若是我們那麼怕胸中的氣血起伏,必須把胸中氣血用意志力不斷的壓平才能得到安寧的話,我們的人生還剩幾分之幾的安寧呢?我們的本性還剩下幾分的自在呢?讓氣血自在的去起伏吧,你要做的只是不讓它攀附而已呀!

 

[認識黃庭]
[心在哪裡]
[禪修基本觀念]
[禪修心法九問]
[禪修解脫真意]
[禪修課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