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383期:2021.06.11

一、主題文章:當我敞開心扉去呵護她

每次回婆家看望,總被婆婆刀子嘴說的話氣到。恰逢經典實踐練習——【敬重父母】的功課,讓她終於做到了敞開心扉,這婆媳相處的難題有了答案和轉機。

二、問答集錦:內觀練習入如何穩步前進?

怎樣練習內觀才能穩步前進,加碼選些練習題材,是否能進步更快呢?智者忠告:最有效的方式還是踏實從日常生活中的題材練起,貪求開悟,往往欲速則不達。

三、禪院軼事:久違了,耕讀樂活的滋味

許久未能來黃庭書院的同學,想必非常想念在書院的行禪體驗,終於機會來了,只要有經典和有一片農田,在哪裡都可以重拾耕讀樂活。實戰經典即刻感受!

四、經典故事:伊尹之忠

朝局複雜,伊尹不貪絲毫名利,為讓太甲成器,苦心佈局,精心輔佐,最終迎得太甲還朝理政。一顆為國忠心,成為千古典範。

當我敞開心扉去呵護她

作者:侯海霞

跟老公離開家鄉十幾年了,父母不在身邊,所以就把婆婆當媽媽一樣對待。婆婆什麼都很好就是嘴厲害,而我是屬於什麼都不計較但就是愛講理,所以十幾年相處下來,平時的嘴仗明的沒有,但暗的也有不少。這次黃庭禪的課後功課,要練習的是【敬重父母】。想想自己父母不在身邊,就從公公婆婆開始練習吧。

週六,婆婆叫我們過去吃飯,以往過去吃飯,婆婆總說些讓人很不開心的話,比如你加班,她不信她會說:「哦,你們單位領導賺到了,每個星期都這麼忙,這得給多少錢獎金啊。」其實潛臺詞就是說我在找藉口。我要是給婆婆買點米麵糧油、排骨、水果,拿過去的時候婆婆會說:「買這些幹啥呢,家裡誰吃呢?」每次我都會被這些話氣到,暗暗地要做好幾次寬兩秒練習,心情才能緩過來。

有一次聽《禮記》裡講,為人妻很重要的一個德性就是「順」。這次在【敬重父母】的練習中就想在婆婆面前練習一次順德,做個孝順的媳婦,先練習怎麼順著婆婆。

我準備好要把內心所有的芥蒂放下,不去挑理,只是敞開心扉去聆聽,不管婆婆說什麼都不要頂嘴,只是觀照黃庭裡氣血的樣貌就好。

一進門,婆婆還是那句:「又買這些誰吃呢?」當下心中一個緊上來,像拳頭一樣捏了把我的心,然後鬆開。我沒有還嘴,微笑地說:「還有弟妹,孩子們跟我爸吃呀。婆婆微愣了一下,可能是想:她怎麼沒像平時一樣還嘴說「沒人吃扔了」?

接下來的聊天,我的心完全打開,就像小時候聽父母講故事一樣,聽婆婆講家裡的瑣事,邊聽邊偶爾接和兩句,婆婆的眼神從最開始的閃爍懷疑(大概是想這個媳婦今天怎麼了,嘻嘻)到後來慢慢眼神平靜,透露出一種安心。我的心裡突然生出一種愛憐跟內疚,婆婆那種強勢的講話,其實是因為我的強勢,她想自我保護而先發制人,所以她每次才那樣講話。

當我完全敞開心扉時,婆婆可能也有那種被接納、被認可的感受,所以心安了。那個時候真覺得婆婆像個孩子,需要我們當兒女的去呵護,用心去呵護她,而不是自私地活在自以為是裡。

好感恩黃庭禪這門學問!一次次地把我的習氣毛病展露出來,讓我在一次次的練習當中進步成、成長,變成更好的自己。


 

內觀練習入如何穩步前進?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同學問:張講師,為了達到修心的目的,我們是否可以刻意觀想那個最能帶來負面心情的人、事、物,在自我創造的煉獄中體驗能量來去自由。這種刻意的方式可取嗎?這種集中訓練能否加快與之和平共處的進程?謝謝。

張講師答:修心要穩步前進,才能得到紮實的進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仔細體驗的話,內心的變化是非常活躍多變的,題材是多到你練不完的。那麼對於一個習於觀照的人來說,整天都有很多機會可以練習,自自然然就能穩步前進,穩步前進對你是比較有益的。

當然你要找一些平常沒什麼機會練習的題材來練練,那也可以,你可以幻想某些人、事、物而帶動負面的情緒,這當然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這個情緒過大,讓你無法在練習中進步,而你又求著要得到速效,不自量力地貪求快速開悟,那就變成虛華不實,變成爭強鬥勝、好大喜功了。

孟子不是講「勿助勿忘」嗎?你這個方式如果對一個心法的熟練度不高的人來說,反而會墮入「助」的陷阱,反而造成相反的效果,變成揠苗助長。但是如果你已經非常成熟,那偶爾為之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一般的人總是好高騖遠,尤其對於貪求開悟這件事,更是如此。好比我說「你若練習熟練,就可以偶爾為之」,我想100個人聽到我這句話,有99個認為自己已經可以了,於是他就老想要試試看,漸漸就變得不切實際了。

我希望每個人都回到日常生活中,從家庭人倫裡、從工作上、從與人應對進退上,好好去練習,這對你來講才有真正踏實的幫助。


 

久違了,耕讀樂活的滋味

作者:徐華良

5月的某個週三上午看到某地同學聚會的小結記錄,有一條內容特別吸引我:

「下週末準備二天的耕讀活動

農場計畫:1、收油菜 2、割草」

這不是同學們在「實戰經典」嗎!這一年半時間中,我有多少次夢見在中嶺山行禪,醒來後才發現在夢裡,內心有一種失落感。這一次是真的?而且在內地,我真是太激動了。馬上查了行程,和舉辦方聯繫確認,晚上就定好了行程。

來到營地,先是學習了講師的經典,然後就是在各種遊戲活動中,動態來體驗經典。在一些遊戲體驗中,每次當輪到自己要動作的時候,黃庭裡有一個「緊」明顯上來了,完成後,黃庭裡的「緊」慢慢鬆開來了。看著別人玩的時候,黃庭裡的感覺明顯要弱很多。最後當遊戲高潮的時候,黃庭的能量也跟著湧到最高潮。一次次的通過各種體驗過程,對心體感受的細膩度越來越清晰。

第二天上午,終於迎來了夢寐以求的農場耕種——實戰經典。早餐後早早換上了行禪服裝,在課堂等著學習「行禪前的叮嚀」,道沖而用之、用力的訣竅。這些都是要讓我們在行禪時體會的,將視頻中講師親自示範的樣子,和經典理論知識,深深地記在腦海裡。

接下來一行人步行去農場,一路上練習觀照跨部的行走、觀照提起來的腿放鬆地行走……在走的過程中已經在體驗經典了。來到農場看到滿地都長滿了草,非常地興奮,拿起工具就直直的奔向了草地。剛走10來米就被喊了回來,要等分工安排後再進行。啊哈,我怎麼把這事給忘了?

辟地、割草兩件事,先挑開闢地的人。我想了想,這兩件事情差不多,辟地會多用一點力,這個體驗跨部用力的方法會比較清晰。割草會腰酸,這個可以體驗放鬆,那我就服從安排吧。如果有搬石頭的重力活,那我就要搶了。

我帶著5位同學到了割草的地方,大約有200平方米。我左手扶著草,右手拿起鐮刀,右跨部輕輕往後一帶,草就鬆鬆的落在了左手。遇到有枝幹的草,想起了之前在中嶺山割荊棘的方法,就把鐮刀斜45度角,同樣右跨部輕輕往後一帶,有枝幹的草也是輕鬆的割下來了。同時感受黃庭,割草時黃庭微微緊一下,鐮刀準備時黃庭就鬆一下。就這樣一緊一鬆,連續割了1個多小時,臉上的汗在流,手臂還是鬆鬆地、肩膀是鬆鬆地、黃庭也是鬆鬆地,還想繼續割,聽到同學在喊「喝點茶補充水份」,才依依不捨地放下鐮刀。回去喝茶的同時,順便抱了一把草,放在右腰跨上,專注在提起的腿上,輕鬆地把草放到堆肥的地方。今天終於找回了中嶺山行禪的感覺,真是太興奮了。

割草時發現其他同學,左手用力地抓住草,右手使勁力在割草。我就上去提醒同學,左手只要扶著,右手輕輕地割,就能把草割下來,並演示一下。同學順著這個方法割草,興奮地說:真的耶,原來我用了太大的力。看著同學開心的笑容,我往內觀察了黃庭的氣血,熱熱的、熱度3級、範圍整個胸膛。這次分享割草,少了以前那份「好為人師」的感覺,這次是內心想要讓同學割草更輕鬆的心態去分享。

這次耕讀營的收穫還有很多很多,有很多真是難以用言語來表達,只能在現場體驗。也希望能有機會早一點去中嶺山參加「實戰經典」!


 

伊尹之忠

作者:張慶祥 講師講解

經典原文:

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複歸於亳。

 

——《孟子·萬章上》

 

張講師講解:

湯的子孫太甲,沒有把他祖先留下很好的德政做好。他那時候還很年輕,十幾歲,他的宰相叫伊尹。伊尹看聖王所留下的典型風範快實在是被他顛覆光了,那時候太甲才十幾歲,勸他也勸不聽,伊尹集就把他放逐到桐這個地方。這個「放」其實不是放逐,是安置的意思。就好像我們高高地舉起、輕輕地放下的那個「放」。

伊尹把太甲放到離開宮殿、離開文武百官的地方。太甲雖然是君,可是此刻他不像個君,所以讓他離開,離開又不是處罰。把他安置好,他旁邊有很多文人,有很多有學問、有德行的人,天天在教他。過了三年,太甲慢慢學習之後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悔過了,他自己指責自己過去的錯誤,開始在那裡好好地學習。此時,伊尹七八十了,很老了,他一大把鬍子,誰看到他都非常敬重。當時就是因為有伊尹,助商湯伐桀才有了天下。

太甲聽訓於伊尹,伊尹慢慢地看看到他已經真的回心轉意,看到以後他的心智和作為將有益於天下,不會愧對先王,就把太甲請回了首都亳。他當時從亳把太甲趕去到桐,現在把已經改過的太甲迎回來當王。當太甲回到亳的時候,他的身份是什麼?天子。每天朝禮的時候,伊尹要在什麼位置上?在下面朝拜他,而太甲還沒有回來的時候,伊尹是什麼?宰相。如果君王不在的時候誰最大?宰相最大。滿朝文武都得朝拜誰?朝拜伊尹。

此刻,我的君不適合當君,我比他適合,他也不宣稱自己是君。不過既然君王已經被放到桐這個地方,若想要篡位簡不簡單?可簡單了吧。但有沒有篡位?沒有。可見這三年期間,他一心一意還是希望他的君王能夠變好,他的內心裡沒有一點點想要偷得名利地位的私心。這種忠是不是非常純粹,非常非常純淨。

不好我不怕你,人頭落地也不怕,把太甲放到桐簡直像革命。你了不瞭解其中的這種危險?如果文武百官裡有一個看不順眼,趁著伊尹不注意的時候,揮起大刀,伊尹的結局如何?這是冒著生命危險的。可是伊尹冒著生命危險並沒有一點點為著自己的利益名利等等的心,等太甲改好了,把他迎回來,還是對太甲歌功頌德。這叫專一,一於自己的身,一於家,一於國。

像伊尹這樣真是一於國最好的典範,叫忠之忠也。

摘自張慶祥講《忠經》第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