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382期:2021.06.01

一、主題文章:家庭是最好的道場

學習經典,被家人斥為過時。踏實落實五倫,把自己放對位置,做好自己,改變悄然發生。

二、問答集錦:面對排擠與刁難,六祖是怎樣安身的?

人在世間,常有自己認為的不順、委屈,面對這些境遇時,如何還能優游自在、遊刃有餘呢?向六祖學習吧。

三、厚生集:誠意是一把斬魔利劍

明明知道記錄善本很重要,但是,記著記著就記不下去了。問題出在哪裡?怎麼爬出這個泥沼呢?

四、經典故事:五倫的由來

古聖先賢為何要精心制訂五倫?從古至今,要推動人類和諧共處,都離不開這五個簡單原則,而其核心,竟只有一個字。

家庭是最好的道場

作者:徐虹

有一次參加生活禪,同學把張講師(注:指黃庭禪創辦人張慶祥)的叮嚀分享給我們:回到生活中,好好把五倫落實好。

我想:這太好了,一直以來我最想改進的就是這方面呀。但這一塊的練習多停留在邏輯上,尤其讓我氣餒的是先生的不配合,還指出我學的好多經典都是理論,已經過時了。在教育觀念上,我們也常有分歧。

記下了講師的叮嚀後,我開始反思,可能是我把經典用得太刻板,才會給先生這樣的感覺,明明很正確卻怎麼也做不來,那我應該如何調整呢?不久後聽到張講師答疑的一段話,讓我有了方向。

講師說:「人非草木,只要你用大大方方的態度、中肯友善的態度,去堅持做對的事,他們終會被你所改變的。目前他們還沒有改變,那是因為你做得不夠成熟大方,應對不夠中肯得體,態度不夠從容友善,堅持的時間不夠長久,如此而已!你落實經典中所說的五倫沒幾天,態度很生硬,做得不自然,卻希望大家跟你學,那是不可能的。這麼理所當然的事,而你身旁的人卻沒有一個人被你感化,那就表示你做的實在有待改進。再繼續努力,從每一天開始。」 

  

當下下決心,還是要從自己身上下功夫。在最近的練習中我體會到,果然家庭是最好的修行道場。

母親節那天,大禮來了!孩子和爸爸發生了摩擦,提醒自己不去干涉,保持寡言往內觀照,看著內心的湧動一浪又一浪,一時堵的、熱的、緊的、痛的分不清,甚至頭皮都是脹的。好吧,當下最合適的看來就是避開現場了。

就這樣,邊聽著他倆的辯論,邊觀察著自己,能感覺到整個身心慢慢鬆弛下來。很快,父子倆也冷靜了許多……

讓我意外的是,晚上孩子睡著後,先生竟然自己認錯了,坦誠地聊了自己的困惑,還願意讓我監督他多看書,不過,他也坦率地承認,我學的那些經典他靜不下心學……

我心中暗喜,還有點小得意,感受到飄的那個當下,再次回到內在繼續練習。

感恩家人給我的練習機會,感恩張講師的教導。拿出「一人行之成模範,眾人行之成風氣」的魄力,就從每一天開始做起,我有信心讓家庭變得更和樂。


 

面對排擠與刁難,六祖是怎樣安身的?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同學問:講師您好!請問六祖在五祖那裡求道時,遭到神秀他們的排擠和刁難,他是如何堅持下去的?我想如果是我,再好的學問我也會待不下去的。請講師解惑,感恩。

張講師答:你好!慧能雖然受到別人的排擠,但是他的為人胸懷磊落,心地慈悲,他早就知道人世間就是有這麼多習氣毛病的人,他正是要尋找一個良方,來帶領眾生走出這些習氣毛病的控制。

慧能是一個專注觀照自己內心的人,所以他知道一般的人非常容易受到內心習氣的控制,他發現每當人們胸中一團的氣血湧起的時候,他的情緒就會忽起忽落,內心就感到非常煩惱。

然而六祖早就體會到,不論心中的氣血多麼地激蕩,只要能夠任那氣血自起自落,不對它作任何干涉,那麼他就不會受煩惱習氣的控制。

所以你說慧能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其實他是不必堅持的,他只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做一天和尚踏一天的碓,舂一天的米,沒有人排擠他,他也是這麼過,有人排擠他,他也是這麼過。

任何人在世間,總免不了要委屈自己,忍受著痛苦,要百般婉轉地去與人應對進退。然而,聖賢仙佛所留給世人的那個心法,卻出奇的簡單,就僅僅只有一招,那就是觀其自在,任其自在,不與內心忽起忽落的氣血對抗,不給它好惡分別的意義,他就可以在任何情緒的當下,任何順境逆境的當下,都能優游自在,都能遊刃有餘,這就是六祖的處世良方。


 

誠意是一把斬魔利劍

作者:趙宵東

2017年,我在聽黃庭禪創辦人張慶祥講師講解的《幸福內心禪》時,裡面提到記善本對修行是非常有幫助的。於是急忙找來一個本子,端正地在封面上寫上了「善本」兩個字,還有時間和名字,以激勵自己。

一開始還挺不錯的,每天基本都有幾件事可記,通過聽節目中介紹平時在生活中行善的一些例子,開闊了思路。發現有很多善事可以做。但很快就發現,很多事都是本來就在做的事情,在心裡總覺得算不上善行。

我是在家工作的,外出少,與外人打交道的機會就更少,所以一段時間以後,善本就越記越少了。究其原因,總覺得自己是在回避記善本這件事。一天結束之際,回想這一天是否有做善事,總是想不出哪一件可以算得上善事。

工作是本分,家務也是本分,這一天也沒有外出,就更沒有善事可做了。所以就這樣一天一天像是背了個包袱。越怕沒善事可做,越是沒有,所以越來越不想去記了。就這樣,一連空了將近20多天。

這樣的狀況連續出現了好幾次,其間心裡是非常矛盾的,難道善本這件事就這麼難堅持嗎?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些問題不時地在胸中隱隱泛起,揮之不去。有時會想,自己還有這個為善的心嗎?有為善的心,為什麼做不出善行來?

這一天,在《幸福內心禪》裡,我聽講師提及了「誠意」這個詞。他說,冬天早上起床,他是直接跳下床然後在地上做俯臥撐。就是這樣一狠心,要起床馬上就起。

這個小段子猶如一根棍子直接戳進了我的心裡。原來,我就是差在這個「誠意」上,之前善本中斷的原因,就是差了這個「誠意」。我總是在睡前的那一刻,因為睏了、因為在看手機、因為怕麻煩就算了,這正是那個怠惰的「我」在作怪。

「就是要『誠意』,這『誠意』就是一把斬魔利劍,只要意一誠,心裡就會生起一股勇氣出來。」聽到講師的這段,立馬就能感覺到了那個「誠意」從心裡所發出來的能量。當下,我用心記住了這個感覺。

果然,晚上準備睡時,一隻腳都已經伸進被子裡去了,突然想到善本未記。白天那個「誠意」的感覺重溫一下,立刻有了動力。下床找來了善本,拿出筆和橡皮。靜心想一下這一天做的善事。從這一天起,我的善本又重新開始記錄。

就這樣又記錄了幾個月,但是總覺得有點吃力。那個「誠」時而有,時而沒有。有一次,在網路生活禪裡聽到同修講起在山上行禪,分享說做事的時候要帶著觀照去做事。

乍一聽覺得很有意思,但具體要如何做呢?操練看看。

早上起床折被子的時候,留意自己的存心,檢查邊有沒有對齊,不齊就展開再折過。折完被子再折毯子,再折床上的衣服。

以前折被子就是急急忙忙的,這回不急不緩,注意細節,把零落的衣服也一起收拾好。雖然要折的東西多了,但整個過程並沒有花費太多的時間。而且覺得就像在梳理自己的內心一樣,心裡是長養的。

由此得到啟發,我開始練習帶著觀照做事,在做事時留意自己的存心。比如,洗漱完畢後把檯面的水漬擦乾,擦的時候不放過一個角落,同時也把水龍頭也擦一下。因為如果把它給落下了,心裡會有點過不去。擦好了,再整理一下檯面的杯子。晚上睡覺前,把燒水壺裡的水加滿,這樣岳母早上起來就可以直接燒水。

這樣每天都有固定的幾件事堅持做,當某一天記錄裡忘記掉記錄做的那件事時,發現已經變成了習慣。

雖然每天都在記同樣的善本,但我知道還有很多可做的善事因為自己缺乏觀照而忽略了,特別在和家人的對話中,心情來襲的當下沒能寬兩秒,沒有做到成人成己。那個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對內在觀照不夠時,很多時間就過得不明不白,所以養氣是非常重要的。氣不足的時候,黃庭經常墜墜的、酸酸的,頭腦不清醒,這樣的狀態下談氣機實相無異於奢望,所以,每天的養氣功課一定不能少。而且,一個人內在清明、精力旺盛時,會更有力量去節制私欲。

以上就是我最近一段時間的善本行持體會,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啟發。


 

五倫的由來

作者:張慶祥講師 講解

話說遠古的帝堯舉用帝舜的時候,帝堯對舜說:「如有賢人,只管奏來,朕任用就是。」舜說:「臣見帝的胞弟,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八個,都是逸群之才,可以輔佐教化,請帝任用。」帝堯說:「原來是他們,你怎麼知道他們賢能呢?」舜說:「臣個個見過,天下之民,盡知他們賢能,有八元之稱,可以任用。」

帝堯說:「那你派人把他們召來,朕立刻任用,就分在你的部下吧!」不到兩個月,八元都到京都,帝堯把他們分配在司徒府裡(管理教育的)。舜與他們開了一個會議,舜說:「司徒身負教化之責,但是教化兩字太空泛了,究竟『教』是什麼?『化』又是什麼?教他好,怎樣才算好?化他善,怎樣才算善?這恐怕一定要定出一個標準來,我們大家都朝這方面想,把空泛的教化,說出實際的辦法來。」

經過好多天的討論,大家認為世界是人類集成的,人與人無時不接觸,無地不接觸。既然接觸,就雙方接觸來說,必需有個準繩,以達到相安無爭的地步;教化之道,應該從這裡著手,才能達到切實可用。緊接著又把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分為五類:一是君臣,二是父子,三是夫婦,四是長幼,五是朋友。這五類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包括無遺了,這是共同討論的結果。

接下來就是要在每一類的接觸間,都找出一個最恰當、不變、公平的準則來,於是他們開始分頭制定,再來讓大家公議。(其實這也正是在制定這五類關係裡的「忠」了!)

舜負責君臣一類,他說因為君臣一類,為君的往往容易擅作威福,為臣的往往容易諂媚逢迎,以避君主之威,以邀君主之福,這種道理不搞清楚,君臣一類是永遠不會有好結果的。所以,君臣一類的準繩,應該是一個「義」字。

義者宜也,是「種種合乎當然」的意思。因為君之與臣,尊卑雖殊,但是推到其當然的道理,國家之所以要立一個君、之所以要用這個臣,無非都是「為百姓求福利」而設的。既然這樣,那麼他們所行的事,有福利於百姓的,才叫做「義」!無福利於百姓的,都叫做「不義」!臣子不義,君主應該給他懲罰;君主不義,臣子也應該加以諫阻。

假使同是一件事,君主的意見有時和臣子不同,而利害禍福一時又看不到,那該如何才好呢?這種情況或者君主方面犧牲他的意見以從臣子,或者臣子犧牲他的意見以從君主,都可以的;假使兩邊意見不同,而利害禍福顯而易見,那麼為君主的可以罷免這個臣子,為臣子的也可以捨棄這個君主。所謂「道合則留,不合則去」。於是君臣間「義」的標準,就此確定。(這個「義」字便是君臣之間的忠)

另外,所謂「君臣」不限於朝廷之上的君臣,凡是百姓辦事,而有出令之權的,都是君之類;凡是受人之祿,為人辦事,而有奉行之責的,都是臣之類,都適用這個標準。

(從以上這段「君臣」的定義可知,凡是在職務上是你的老闆、上級主管者,都可以模擬為你的君,凡職務上是你的下屬人員者,都可以模擬為你的臣。「君臣」兩個字,指的是你在各階層中對上及對下的關係。而君臣關係存在的價值,只是「為團體謀福」而已,而不是為了哪一個人。臣下若違反了這個團體的目標,君上可以處罰他,也可以叫他走路;而君上若違反這個目標,臣下不僅可以諍諫,也可以揮揮衣袖離去了。這是多麼活潑的應對之道啊!而今的人誤認為古人的忠是呆板封建的想法,這實在是未曾瞭解古人的豁達與活潑啊!)

接著伯奮負責父子一類,他說:「我認為父子方面的標準是:父對於子應該慈,而子對於父應該孝。而孝慈兩個字,總離不開一個『親』字;父子天性,假使要互相責善毀恩,就必定分離,也就不親了。所以父子中間的標準,應該定一個『親』字,也就是『父子有親』。父子間無論如何,都以不失其親為原則。母子與父子一樣,也適用這個標準。」(這「親」字便是父子之間的忠)

仲堪負責夫婦一類,他說:「夫婦的關係,我認為夫應該和,妻應該柔,一和一柔,才能成家庭。世上夫婦相離的原因有多種,而大的不外兩端,一端是親熱過度,一開始就縱容狎褻,無所不至,久而久之,反動的力量一生,兩個就不對了;有一端,男子見了另外的女子,都是可愛,女子見了另外的男子,也都是可愛,從而夫婦間就產生了醋思,而生出種種誤會。所以夫婦相敬如賓的敬字,還不能解決問題,它的標準應該是個『別』字。也就是說夫婦中間,時時事事,都要區分開,不要混淆,各自的地位擺正,不能胡來。其它各種男女關係也都適用這個標準。」(這「別」字便是夫婦男女之間的忠)

叔獻負責兄弟一類,他說:「說到兄弟關係,兄應該友,弟應該恭,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怎樣叫做恭?又怎樣叫做友?不能不定一個標準。大凡兄弟這一倫,與父子夫婦不同。父子的尊卑隔得遠,而兄弟是平等的,只是年齡有大小而已。夫婦的利害基本上是共同的,而兄弟的利害,常相衝突。況且父子夫婦,都是一個對一個,簡單而容易應付;兄弟就多達十多個,少也是兩三個,物件既多,不容易應付。所以兄弟中間標準,應該定一個『序』字,也就是『長幼有序』。

因為兄弟的名稱是由年齡而來,那麼種種關係發生的時候,都按次序做去,自然不會衝突了。每事兄讓其弟,弟讓其兄,友愛之情,就由此而生。推而廣之,要想泯滅社會上一切的爭執,也無非確定長幼的順序,鄉党莫如齒(鄉里之間的聚會以年長者為尊),社會自然不亂,所以各種長幼,相遇也適用這個標準。」(這「序」字便是兄弟長幼之間的忠)

季仲負責朋友一類,他說:「朋友這一倫,有廣狹兩意:就狹義說起來,同道為朋,同志為友;就廣義說起來,除了父母之外,沒有不能做朋友的人。天子友匹夫;匹夫匹婦,如賓如友;兄弟互相友愛,都是個友。那麼這個標準從何而定呢?應該定一個『信』字,也就是『朋友有信』。

因為朋友之道,不外乎交際,而交際當中,最重要的是言詞,一切情誼都由此而產生;假如交際當中言而無信,或任意虛構,或行不踐言,那麼情誼就不能產生,而朋友之道也無從確立,所以信字最為重要。其它人類往來交際,也適用這個標準。」(這「信」字便是朋友間的忠)

大家議定以後,第二天入朝,就奏給帝堯,帝堯看了大喜,就把這個議案定名為「五典」(即五倫),以表示尊崇之意,並叫舜等負責去執行。

以上就是五倫的由來,仔細看看這些古聖先賢制定五倫的用心,如果你徹底去實施的話,對安定社會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不過現在的人一提到五倫,就說是老八股,沒有一條可以用。可是,你仔細去讀它的內容,你會發現他們分析得非常精當!只不過現在老師並沒有把這個精當的意義教給學生,所以學生學起來就很籠統含糊,因為不瞭解就會變成是一個老八股,其實是一個道道地地的真學問!

你有沒有發現他們很厲害?善於把複雜的東西歸類到最後一個字很簡單,這個字做對就對了。不過,這五個字還是由一個字延伸出來的,哪一個字啊?就是「忠」。

所以「忠」重不重要啊?重要的。為什麼說動天地、動神明?為什麼動人心啊?幾乎所有德性的根本歸結處就在這個字上面,所以「忠孝節義」它排行第一,因為「孝節義」都是由「忠」衍生的。  

 

  ——根據張慶祥講《忠經》第3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