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343期:2020.05.01

一、主題文章:從容端正,找回人生的自在彈性

為人處世,心頭一點點的偏差和造作,就會讓整個人的氣機脫軌,舉止變樣。平時練習和一次次遇到爽約的變數與挑戰,能否超越氣憤和不滿的情緒,向著不違良知的方向前行呢?

二、問答集錦:「聽見一隻手掌的聲音」是什麼意思?

人人都能「聽見一隻手掌的聲音」,但聽見內心的聲音,才是要去用功夫覺知的地方,也是聖人覺悟的關鍵所在。情緒動盪時,壓抑助長,還是拿掉好惡分別,決定了凡聖的不同方向。

三、厚生集:平時遣其欲,放生解心結

看似毫不相關的一些事情,卻對生活起著點滴影響,或刻意或隨緣的,去放生幾條魚、幾隻鳥的善意與行為,會影響到我們為人處事的心境。

四、經典故事:君子不乘人之危

叛將中牟投靠齊國,趙襄子起兵征伐,卻遇城牆自垮十丈,簡直是天賜良機。但此刻,趙襄子卻鳴金收兵。面對將領質疑,他的選擇大義何在呢?

從容端正,找回人生的自在彈性

作者:無垠

接到黃庭禪成人成己練習的第四個著陸功課,仔細看了張講師的視頻,感覺很新鮮,難道之前沒練過?當然不是,只能說明原先沒認真練,所以心上沒留痕。於是對自己說:這一輪一定要認真呀。

在忙碌時留心觀照,發現自己容易在心頭稍熱和快的氣機上,加點助長的力量,於是忙碌間就多了幾分不必要的急迫。看到了,就歸正,鬆開肩膀和胸膛裡多餘的那點力量,回到輕鬆和真實,開開闊闊、從從容容地感受著氣機的起伏,身心很快就回歸正軌。通過這樣的練習,發現心頭一點點的偏差和造作,就會讓整個人的氣機脫軌,舉止變樣。想要根本改變,非得時時刻刻把觀照養成習慣不可。在獨處時、與人應對時,有非常多的練習機會。

練習中,有個事情很應景地來了,像是一道考題。

有位女士,因為孩子上過小樹苗內心成長營,對這個課程很是喜歡。她說她那兒有很多會員,希望能給他們做一場小樹苗分享會。場地和人員邀請,她會全權負責。看著精明幹練、信心滿滿的她,我想我和同學們用心準備課件和分享就好了,同學們都很支持。

我們初定先邀請三四十人。定在一個週六的下午2點開始。期間有過幾次溝通,她都沒透露有什麼困難。

到了那天中午11:30,我正在準備午餐,好早些過去。這時,她的電話來了,一接起來,她就開始講她最近超級忙碌,在操作一個多麼重要的會議,有很重量級的官員領導都出席了等等。我聽著不對,一問之下,才知道她沒精力顧及小樹苗分享會,所以沒邀請到什麼人。

把情況說完,她接著說,當然活動還是可以辦的,如果我們確實需要辦,她那邊還是會提供場地配合,儘管她的員工昨晚忙到大半夜。啊!話還可以這麼說的?一股股的熱浪衝擊著胸膛,心情變得急躁,很想罵人。

還好,我一直在覺察,內在的衝擊很有力,有三四分的緊,三四分的熱,頭部也擠擠脹脹的。感受著這波濤般的起起伏伏,慢慢地,有種安穩的力量在裡面坐鎮了。看著外面的大暴雨,權衡之後,決定取消這次活動。

掛了電話,緊急通知同學們,請大家調整方案,同學們難免有情緒,安撫大家後,我想了想,還是聯繫她,就此事做些溝通。

和黃庭禪的同學打交道久了,習慣了大家的包容和自省,這位女士剛參加過課程,但學習還沒有上軌道,我指出她不當的地方,她立馬就爆了。我想,喲,失信在先,還好意思這麼強勢?於是以硬碰硬,結果絲毫沒有可溝通的空間,話筒中傳來的聲音,如機關槍般激烈急促。

好吧,那就柔著來。過程中,一次次放下「講道理」的念頭,單純本著「怎麼能讓事情更好」的方向去溝通。因為我知道,她是真心認可小樹苗,希望讓她的會員受益。就憑著這份心意,也應該成全。

後來,我們另外約定了一個週末,因為那天上午同學們已經安排了一場內心教育分享會,於是,定好下午去她那裡做小樹苗分享會。時間臨近時,她又說小樹苗場地出了狀況,要讓給他們另外一場活動。所有活動通知都已經發出去了,我想,我還可以做點什麼呢?

緊急調整了週六上午的課件,在內心教育後加上小樹苗,建議她通知會員去參加我們上午的活動,這樣不致於讓大家落空。一番好意並沒被理解,她覺得這樣會員不方便,後來又想辦法聯繫到了新的場地。

到了那天,我結束上午活動後,踐約去她那裡講下午場。去了現場一看,說好的投影儀沒見,只見從一部手機裡射出一道窄窄的光,投在牆上一張歪歪的紙上,完全不能用。還好,我提前做了準備。當下沒做聲,也沒慌張,換上自帶的投影,順順利利地講完。

很多細節無法一一細數,過程中變數多多,挑戰多多。之前沒遇過這樣個性和行事風格的人,一開始還有動氣和不滿,後來對她有了認知和理解,放下了個人得失。感謝一位同修姊姊,幫我把事理梳理清楚後,整個人都鬆下來了。對方的誤會剛好讓我練習忍辱,一而再再而三的變數,剛好讓我練習從容不迫、處變不驚。

不怕辛苦,只怕自己做事有違良知,怕內心被私欲障蔽,藉著對方不對的幌子,沒有盡上應盡的心力。可喜的是,回想此事,心裡很踏實,自己沒有虧欠他人、虧欠良知,很開心。因為在事中練,更感覺到這學問體用兼賅,帶給人生自在彈性。繼續學而時習之!


 

「聽見一隻手掌的聲音」是什麼意思?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問題:講師您好。白隱禪師說可以「聽見一隻手掌的聲音」,是要我們將注意力拉到內在,從肢體末端開始。我想知道您覺悟後手掌感覺是怎麼的?請描述一下。還想知道「覺知」是什麼意思,會是什麼境界?謝謝您!

張講師答:何止可以覺知一隻手掌的聲音,一根手指都可以的。白隱禪師所謂的「聽見」就是覺知的意思,他說「聽見一隻手掌裡面的聲音」,其實就是他正在覺知一隻手掌裡面的感覺的意思,古人常常用「聽」這個字,來形容自己正在感覺著。是不是只有大禪師能感覺著自己呢?其實任何人都可以的。好比你現在把一隻手掌伸出來,然後閉上眼睛,好好地去覺知你手掌裡面是什麼感覺,當你把注意力放在手掌上,你就會發現裡面充滿細細麻麻的感覺,裡面充滿著感覺的變化,充滿著能量的流動。這就是白隱禪師所謂的「聽見一隻手掌裡面的聲音」的意思。

如果你一下子感覺不出來,那你可以把兩隻手掌拍一拍,拍完之後立即開始覺知一隻手掌裡面的感覺發生了什麼,放鬆自己的身心,只是去覺知手掌裡面有什麼感覺?你會發現,此時充斥在你手掌中的,就是一陣陣細細麻麻的感覺,一種像電流一樣的感覺,或者你會說是一種像「嗡」一樣的聲音,這就是所謂 「能聽到一隻手掌裡的聲音」;但其實不論你怎麼形容,都是只在訴說手掌裡的感覺變化而已。

專注在自己身上的感覺變化,這就是所謂的把注意力拉到內在,也是所謂的開始覺知自己,或開始感覺自己。「覺知」什麼意思呢?就是去感覺、去感知,去感覺身體裡面的各種感受變化,只是去感覺它的真實存在,而不去評判它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也不去分別它是你所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就只是看著它發生,與它同在,這就是佛經常說的「無分別取捨」的意思。經典裡常提到的「無」,指的不是沒有感覺,而是不對感覺升起好惡分別,不被它所左右、所控制而已。

此時你也許會說,那這不是挺容易的嗎?是的,也挺容易的。當你觀察手中的感覺、腳中的感覺、肌膚的感覺…然後和它同在,沒錯這都挺容易的;但是當我要你開始覺知自己的內心是什麼感覺的時候,一下子就變成非常令人迷惘的事情了!什麼內心?內心在哪呢?內心有位置嗎?內心有感覺嗎?你會發出一連串的問號。不如我反問你吧,難道你的內心沒感覺嗎?難道你不曾有過愛和恨嗎?難道你沒經歷過快樂和悲傷嗎?難道你不曾經歷過嫉妒和寬恕嗎?請問這些七情感受你經歷過嗎?如果你說都沒有!那豈不是同木石了嗎?我想你必然會說有吧?如果有的話,只要是人,凡有感受必有位置的,就像牙痛可以摸到位置,胃痛也可以摸到位置是一樣的,那麼請問你的傷心你的快樂的感受,其位置是在身中的哪裡發生的呢?一樣舉起你的手去摸摸看吧!這件事沒有親身去感覺,是永遠沒有答案的。

內心是情緒發生的地方,這與腦袋的思想是不一樣的,也和左胸的心臟不一樣。最古老的聖人把內心叫做黃庭,其位置就在你胸口的正中央,仔細的覺知兩三個禮拜,你就會發現我所說的話不假。每當你的情緒一動的時候,必定正胸口正中充滿感受的時候,而此時也正是你失去清明理智的時候。也就是說,每當你的黃庭一動的時候,本來簡單的事情,忽然就變得有點複雜,為什麼?因為當你的胸口的感受發生起伏的時候,就是有所好惡分別的時候,就是有壓抑、有助長的時候,就是正在被情緒所控制的時候。這是一切迷惘的根源,只有內心這一竅,才是人的一生真正需要去用心覺知的地方。然而覺知只是第一步,你真正要學習的是,怎麼樣對著情緒正在動盪的時候,把你的好惡、把你的壓抑和助長禦除下來,把你對情緒能量的取捨知見拿下來。這就是一個修行的人跟在師父身邊二、三十年,能不能開悟的關鍵所在。「悟」者吾心也,覺悟的關鍵在於對內心的認識,而不是手掌,手掌的感覺每個人都一樣,聖人與凡人不一樣的只是「內心」而已。凡人的內心充滿好惡分別,聖人的內心拿掉好好分別,剩下的是本心本性,剩下的是至情至性,而不是無情無性。這些內涵都在黃庭禪的初階、進階課程裡面,若各地有課程,歡迎你就近參加體驗。


 

平時遣其欲,放生解心結

作者:傑西

前兩天,因家人用了十幾年的車牌想轉到另一部車上,但在轉的過程中就被交管局收掉了,就是沒了。當家人回來告訴我時,內心一股強大的氣湧上來,覺得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一定是事前沒搞清楚程式就開始操作了。我劈哩啪啦追著家人問原因,家人跟我講了起碼三遍過程,我一點都沒聽進去,一直在參話尾,當知道自己掉到情緒中時,回來做寬兩秒,只能觀到胸口就是一大塊鐵堵在那兒,胸口堵得一絲縫都沒有,怎麼也寬不了。

第二天早上起來,胸口還在堵,自己一直在內觀,就是不成功,臉色應該也黑沉沉的,感覺到自己就是被什麼罩住,沒有生機。

我想這個車牌沒了算什麼,體驗過的人生境遇何止區區車牌這麼小的事,從來沒這麼堵過,這次我這是怎麼啦?

直到中午,家人買了一桶魚回來,說:「我們放生吧」。那時胸口還是堵堵的。我們撫摸著水裡的魚,輕輕對牠們說:「今日有此機緣,讓你們的生命回歸大自然的懷抱,願你們早日獲得人身,行功立德」。我們撫摸著每條魚,慢慢地抓在手裡,輕輕地放入水中。那些魚呀、泥鰍呀,在水裡撲通撲通,游得好開心呀。放完生一會,胸口的那股堵住的氣不知不覺消失了,內心一下寬闊輕鬆了,身體也變得活起來。

以前也經常放生,看著魚兒不捨地在我前面打轉轉,看著青蛙在我腳下望著我「呱呱」叫著好似在說謝謝,看著鳥兒飛向叢林,我的內心是溫暖柔軟的。那時候感受到的是一個個生命重生的感動和愉悅。

但這次感受不同的是,我放的不僅是其他生物的生命,還是我自己的生命,救贖的是我自己,是我的心——是影響我生命生生不息的氣。

我想來證明一下內心是否真的開闊了,下午就故意來想車牌被收這件事,拼命往生氣的地方想,但一點氣都生不起來,內心還是寬寬鬆鬆的。

這次我親身體驗到了救贖生命是最大的功德,行功立德可以解去累世的過。

也讓我知道,要不被情緒控制,就要時時保持內心的清明,要能虛懷若谷。就如《清靜經》中說的「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君子不乘人之危

作者:張慶祥 講師講解

故事來源:

趙簡子死,未葬,中牟入齊。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圍之。未合而城自壞者數十丈。襄子擊金而退之。軍吏諫曰:「君誅中牟之罪,而城自壞,是天助我,何故去之?」襄子曰:「吾聞之叔向曰:『君子不乘人於利,不迫人於險』,使之治城,城治而後攻之。」中牟聞其義,乃請降。故老子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淮南子·卷十二·道應訓》

 

張講師講解:

趙簡子死後,還沒下葬,中牟的守將就叛變投靠了齊國,這當然要討伐。趙襄子先料理好父親的喪事,下葬後第五天,他起兵討伐中牟城。結果,中牟城的城牆突然自己垮了十丈。這個時候乘隙而入,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把對方擒住啦?沒有錯!可是襄子這時候卻下令鳴金收兵了。

所有的將士都來跟他說:「君王,您親率兵馬來討伐中牟守將的罪行,城自己崩了,這不正是天助我也,指示我們要去討伐他嗎?此機不可失啊!」襄子說:「我聽叔向這位賢人說過 『君子不乘人於利,不迫人於險』,就是君子不趁人之危的意思。我來就是要討伐他,我自有準備。讓他們把城墻重新砌好,他砌好了跟我們講,我們就開始打。」

中牟守將聽說趙襄子是這樣一個講信義的人,便主動請降了。

所以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不要用「爭」這一招,用這一招是最爛招。因為在上者一人,而在下者多少人?很多人!在上者一爭,下面的人就動殺機。一定動的,為什麼?因為體制有要維護的地方。下面也不是都沒有能人,下面有能人,見體制快被摧毀,獨掌於一人,下面就動殺機了。這一定的,就開始要亂了。亂到有一天這個體制被扳回,大家認為被扳回了,那才有平定的一天。

所以,在上者千萬不能爭,寧可讓。一直讓都沒有關係,反而天下莫能與之爭。很顯然,這個趙襄子就是很能掌握這樣的一個樞機,這也正是他有德的地方了。

 

——整理自張慶祥講《道德經》第116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