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329期:2019.12.11

一、主題文章:走一程,看一程風景(下)

一次次的心法練習,感覺自己進步了。當遭遇駕照考試,以為可靠的感覺,卻「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感覺,是不可靠的!踏實重回內心,定心凝望,內在風景正在悄然變換。

二、問答集錦:學習《易經》如何避免學成小人?

經典都是引人向善的,《易經》既為群經之首,更應該是聖人君子之學問,但坊間因學《易經》而自充大師,招搖撞騙的也不少,怎樣才能把握好《易經》學習的正道呢?

三、禪院軼事:重新認識心情

學內觀愈久,若有裹足不前的感覺,是否如這位同學一般,再次複訓課程及行禪,重拾學問的最初練習,而原來要進步,一直都由自己的心情做起步的,一起來重新認識心情吧。

四、經典故事:知恩報本

韓信「一飯千金」的報恩故事,流傳甚廣。對比反思,我們獲他人恩情的回饋之情何如呢?願世人皆能以聖賢為鏡,以正心誠意。

走一程,看一程風景(下)

作者:木蓮

(接上期)

雖然這「寬兩秒」四步驟看起來簡單,然而,要真如孟子說的「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真的不容易……

兩天課程下來,感覺練習很平穩。為何一回到生活中,一下就被打回原形?每回老天送上一道考題,內心一緊、一熱、一卡、一爆發……往往就交了白卷。時間一天天過,身心依然沒什麼進步……問題到底出在哪?

直到最近考駕照,過去一切練習的漏洞,在我一波三折的考車經歷中被無情放大,我不得不開始正視起來……

第一次坐到教練車裡,只感覺全身僵硬,像人套進了機器裡。我想努力控制它,但它的反應總出乎我意料。教練常說:「你要感覺這個車子……」怎麼個感覺法嘛?我花了不少時間,也不知找到感覺沒。只是把教練交代的看點看線的技巧,硬是背了下來,吭吭哧哧地走,倒也能完成考試,於是莫名自信地就上了考場。

結果就是,坐進考試車,怎麼調姿勢感覺都彆扭。不管了,一腳下 去,一晃神,壓了線,考試結束。還有一次機會,我準備上一個斜坡,害怕衝過了頭,小心控制油門,結果竟然感覺不到油門,車停了。嗶——考試結束。

??!明明平時練車腦子挺清楚的呀,怎麼一考試就斷片?乖乖回來,請教練再看一遍,發現原來那些步驟要求背後,還有很多不曾注意的細節盲點:原來,方向盤不用抓那麼緊,脖子不用伸那麼長,腳腕不用那麼緊繃;一再練習,油門刹車輕踩輕放,該快時可以快起來,該慢時可以慢下來,該停時可以果斷而穩穩停住,一點不逾矩……終於有了一點「車感」。原來,感覺是自己找上門來的!

當我再次確認,考試的每個步驟練習純熟到位,又莫名自信進了考場。感謝老天的嚴格要求,真是不給我任何一點僥倖機會——我又考掛了。這回教練也無語,因為該講的他都講完了!同樣一起練習、很多沒什麼「車感」的學員,只是老老實實按著同一個教練的要求來,竟然都考過了……偏偏我,也不明白為啥自己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一次練倒車,教練在旁邊遠遠看,終於忍無可忍:「你這都距離多少了,還不打方向盤?」我也一肚子氣:「我看距離感覺還沒到呀!」教練甩手走了。我冷靜下來,來回去試教練說好的那個距離,才發現——喔!好像有時感覺多一點點,有時感覺少一點點,結果就是有時僥倖沒壓到線,有時妥妥地壓線。每次感覺差一點點,結果卻「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原來如此!我的感覺這麼不可靠!之所以每次發揮不穩定,就是因為每次練習時,沒有牢牢地、穩穩地把握那個度,然後把動作做到位,不是每次「感覺差不多」就可以了……不管車子走在哪,周邊什麼情況,天氣、視線如何,時時都要能把握住那個度,到哪個點就在哪個點轉,該轉多少就轉多少,一點兒不打馬虎眼,不讓一絲不對勁的感覺溜過去……

這樣穩穩地練一段時間,再上考場。我照常感覺自己的緊張,胸口熱熱的,臉紅紅的,心裡卻很踏實、坦然……坐進考試車,只是單純地去感覺車子的動靜,每個動作就像下意識一樣順從、自然。當電腦提示考試結束,滿分通過。我竟也沒想像中那麼激動的感覺。感覺內心像海面一樣平靜,看著窗外的陽光透進心裡,直到一股股熱浪湧來……

想想自己一考再考的經歷,多麼像驗證心法的練習過程:

· 心法是道練習題,常常練習才有感覺。就像車子要常常開,才有腳感、方向盤感……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結果就是熟悉的陌生。

· 不用特地去找感覺。我們要做的,只是讓自己胸膛敞開,身心鬆下來,感覺自然會來找你。

· 當你越想用力控制某個東西、或趕走某個不愉快的感受,你越容易僵硬……真正靈活自由的感覺,前提是身體各關節、尤其肩關節先鬆下來。

· 每個步驟,有次序,不能跳。每步要做到位。好高騖遠地跳步驟,或盲目自信,起初看起來練習好像沒差,日久影響甚遠,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 這門學問沒別的,就是對自己很誠實。雖然別人看不出來:你關節鬆開,手也舉起來按著內心,該說的話也說了……但你真的有單純去感覺,全然去接受胸膛裡的一切發生……讓能量自由了嗎?

……

難怪,每次黃庭禪靜禪研修初階課結束,書院為學員們精心安排一梯一梯的著陸功課,以及耐心的隊輔陪伴,提出很多看似嚴格的回報要求……目的都是為了讓每個有緣走進來的人,不會太容易被輕飄飄的感覺帶走,可以腳踏實地一點點進步。

「這門學問很深,進一層就看到一層的風景。」回到初階課堂,我常常體驗是,坐在那聽著聽著,偶爾眼前一亮,好似從未聽過一般;或本來耳熟能詳的話語,在不同的心境下咀嚼,感覺又翻開了一頁新篇章。

用張講師的話說:「這些話都是講在人性上的真理上面。當你內在一層一層悟透的時候,你突然覺得這句話特別有味道,就是因為你的體會已經接近這一題了……」只要我們願意,都可以練得來:體會在精氣神上的日漸茁壯,在事理上的見微知著,在心法上的日漸通透,原來古人所謂「不移一步」「端坐上青天」的樂境,離我們並不遙遠……

一步一個腳印,當腳下這條性心命的大道越來越明朗……相信有一天,儘管皮膚一點點鬆弛老去,而你的內心依然有如十五六歲的少年,腳步矯健,眼神清亮,顏色如桃……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內在有一個新生命,正嗷嗷待哺,茁壯成長。任何時刻當你回首,都欣然而篤定:這一條路,絕對沒有白走。


 

學習《易經》如何避免學成小人?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同學問:聖人的學問不是無論怎樣解,都是可以把人往善的方面引嗎?但為什麼學《易經》有人學成君子,有人學成小人,我們該如何正確的學習《易經》?

張講師答:不只是易經,就算是佛經也一樣,學佛也有人學成君子,也有人學成小人。《易經》的爻辭卦辭雖然都是引人向善的,但是由於深入《易經》的人可以預知未來吉凶,甚至成為眾人崇拜的物件,因此這學問常常觸動了人類的一大貪欲,就是好為人師,稍有一點能耐就想要稱師作祖了,就開始招搖撞騙了。像以前歷朝歷代,能成為國師的,哪個不懂《易經》?都懂的,不然怎麼能為萬世的人謀福利呢?但現在的人稍學一點點皮毛,就急著在眾人面前賣弄虛玄,甚至去套利,去謀虛名了。

仔細看《易經》六十四卦裡,每一卦的大象辭前面都會先寫「君子以……」孔子的意思是說,這個卦如果是君子來讀來用的話,就會把它如何如何地運用在生活上,如何用光明磊落的心胸,去面對種種的逆境。每一個卦的大象辭都是如此教導後世子民的。孔子說:如果你是個君子,你就該怎麼怎麼做。

易為君子謀,孔子寫這《易經十翼》,是專門寫給君子看的,當然小人也會看到,他希望有小人心思的,看到《易經》每一卦都學做君子,然而小人看到「君子以」三個字都會跳過,他們最喜歡的是引人尚玄好奇,是好為人師,是為自己謀名謀利。所以,看一個人有沒有把《易經》教導的做人道理,用在與人應對進退的生活中,就知道這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了。


 

重新認識心情

作者:世馨

很多次來到臺灣,來到中嶺山,每次都有不期而遇的收穫。這次讓我體會最深的,是重新認識心情。

耕讀時,講師說修行人要學的東西不必很多,一個話頭都可以參幾十年,這幾天就來參「如嬰兒之未孩」又特別提醒不要對感受太熟悉。

第一天早上,我就去廚房幫忙,吃了早飯也沒休息,就繼續午餐的準備。那天因為身體不適,覺得特別疲憊。快到中午的時候,真的感覺很累了。心頭的不滿冒出來了,「怎麼也沒有休息的時間呢?從早上五點到現在,就沒停過,這主廚也不能讓我們一直這樣幹下去啊。」雖然嘴上沒說,心裡頭開始在往外冒了不少的言。

就在此時,忽然想起參話頭,「誰在嘮叨?」當下感覺到心頭好緊啊 ! 有種很不舒服的感覺,覺得自己的身體快撐不下去了。想起講師說的,對感覺不要太熟悉,當作第一次看到它。咦,真的耶 ! 我就是把這個感受和「我累得不行了,必須要去休息了」,連在了一起。

於是當下好奇的往內看著那個感覺帶來的多緊,多熱,多大範圍,甚至我對它的態度,就這一點點的細細品味,竟然發現,就是一種感覺呀,沒什麼嘛。當下忽然覺得身體輕鬆的很,那個疲憊不堪,頓時不見了。好神奇啊!

在「渡眾生」課程中,我也看到了遇到了同樣的經歷。端著盤子的時候,自己並不覺得肩膀有多緊,走的也算平穩。但當我超越一個一直在前面的人的時候,忽然灑了一滴水。心頭一股氣血頓時竄了上來。我帶著驚慌,內心毫不猶豫的就指責了剛才擋路的人。自己一點都沒有覺得已經完全向外了。但是心頭一股堵堵的感覺,硬是把我拉了回來。當我意識到的時候,倚著不熟悉的眼光來品味那個堵堵的感覺,單純的體會那個緊和熱,忽然很感恩,原來它在用這個方式提醒我,我已經離道很遠了。

就這樣,我開始重新認識每一個當下的心情。我竟然發現,絕大多數的時候,我都無法感知到它們。這讓我驚慌,也讓我恍然大悟,為什麼很多時候,自己都活在頭腦裡面。而發生在心頭的各種言,竟然是我不知不覺中,最大的漏氣點。

於是立下目標,就從當下開始,重新認識心情。


 

知恩報本

作者:張慶祥 講師講解

經典引述: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摘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張講師講解:歷史上有「一飯千金」的報恩故事。漢高祖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的時候生活非常困苦。那時他時常流落到河邊去釣魚果腹,但是仍然時常要餓肚子,因為釣魚並不是常常能釣得滿載而歸的。幸而在他釣魚的地方,有一個老婆婆很同情韓信的遭遇,看他人高馬大,武藝高強,卻連吃飯都吃不飽。老婆婆常常拿飯施捨給韓信吃。後來韓信替漢高祖打下了江山,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經受過老婆婆的恩惠,便命人送酒菜給老婆婆,另外還加上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老婆婆從來沒想過說,施人幾碗飯,最後換得一千兩的黃金。但是這是古人的情懷,受人一點點泉湧以報,這就是古人「受人點滴泉湧以報」的情懷。

反思一下現代人的心態,身為一個國家的公務員或是一個企業的員工,曾經受到君上知遇信任之恩,才有機會在工作上有傑出的表現,那麼是不是應該要盡上心力去報答他的團體及君上的恩惠呢?反觀一下一般人,在工作上有某個傑出的表現之後,常常就生出了驕縱的心,開始覺得這個團體之所以有今日都是他的功勞,開始覺得沒有他不行了,或是在已經非常高的薪水下,還要求更高的酬勞,有的在要求沒滿足的時候,還會回過頭給團體致命一擊,以便獲得所有的利益,要不然就是開始怠忽職守,這真是與古人的知恩報本相差太遠了。

——摘自張慶祥講解《忠經》第15集忠的果報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