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325期:2019.11.01

一、 主題文章:這樣做練習,才會更長養

要做養生的功課練習,卻與家務相衝突,該怎麼做才是真正的長養?靈光乍現間,她悟到養生的真諦。

二、 問答集錦:怎樣通俗地理解「仁」與「不仁」?

「仁」是代表中華文化的關鍵字之一,內涵深邃,孩子們更是有距離感。但通過智者貼切的講解和舉例,讓大家與「仁」更近了。

三、 厚生集:善本,讓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踏實而自在

當她不再輕易為外境的好壞所困,不再抱怨福報不夠飽受生活之苦;對別人的挑剔和指責越來越少,不再抱怨同事比自己清閒,不再抱怨先生做家務太少……善的行腳,就這樣一步步,讓每一天都踏實而自在,小小善本,通往本性清淨的大道。

四、 經典故事:子產受騙

鄭國賢人鄭子產派人將人贈活魚送到池塘養著,聽聞下人回報魚兒暢游,甚是欣慰。但下人不僅已將魚烹食,還逢人便笑他易欺和不智。在聖賢眼裡,子產到底智在何處呢?

這樣做練習,才會更長養

作者:華江

一直以來,養生的功課練習基本上都是放在早上,所以時常是做完了功課再去安排家務。有時晚了,不少家務都被家中的老人做完,早飯經常也是早起的婆婆燒好,這一切好像也變得理所當然了。

某一次,在做一個大小先後功課的練習期間,良心突然覺得似乎不安,家中的老人年齡也不小了,按理說應該是我們照顧他們才對……心中有些歉意,內心有點涼意,看著它,內心升出個想法來,明天開始不能這樣,要改變這種慣有模式。

第二天早起,先是算好時間完成自己部分的養氣功課,到了準備燒早飯的點趕緊把早飯燒上,再把衣服放進洗衣機洗……完成了一系列早上需要做的家務活後,心中有些淡淡的喜悅,少了份糾結,整個人也感覺氣是開的。

此時,體會到,把為他人著想的事放在前面和單純為自己的事考慮,這兩種做法過後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雖然養生的練習是一項重要的事,但如果只把自己的事放在首位的話,那還是自私的表現。

綜合平衡考慮,並安排好家中事務,再做自己的事,這樣才不會落入為了練習而練習的境地。

原來,當為人好的心出來後,在事情的安排上也就知道什麼是大什麼是小,多為他人考慮,才是真正的在練習養氣功課,最終才是真正長養自己。


 

怎樣通俗地理解“仁”與“不仁”?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同學問:張講師您好,對平常人來說,怎樣通俗地來理解不仁?用在教導孩子身上,如何引導能將這麼深邃的變成他們能明白的道理並有落腳處呢?

張講師答:這字,簡單地說就是為人好的心。什麼叫為人好呢?就是能讓一個人的身心會更加地健康愉快,讓一個人的生命更加地有意義,讓每個人都會去做更對的事,這種存心就是為人好的心。但這也極易引起誤會,比如你心裡想要為人好,給人很多方便,但最後的結果只會讓人更加墮落,更加依賴,甚至讓他更沒有道德,那麼這種所謂為人好的心,可不是真的為人好,而是害人了。例如他想吸毒,不吸就難過,你為他好,於是就儘量買毒品給他吸毒,這樣不害他陷得更深了嗎?諸如此類。為人好不是儘量滿足他的欲求,不是處處都給他開綠燈,讓他心裡沒有紅燈;為人好是讓一個人更明理,更能自立,更有節制,更健康,而不是更放縱。

為人好的心也不能氾濫,要做到適當才合宜,所以古人講必須配上一個字才行 。什麼是呢?義者也,就是適宜,剛剛好,不能太少,也不能過多,太少就是不仁,就要加以補足;太多也是不仁,就要加以節制,這樣才能使一個人真正得到長遠的好處。這種凡事做到恰好的存心叫做。義就是為了圓滿這個仁。是一種生生不息,一切的種子都叫,譬如花生仁,正因為仁裡面有著生生不息的生機,所以叫。一個人內心如果有著讓人人更好的心,讓人人更生生不息的心,就叫。而就是去促進它,更是去節制它,使仁能真正地圓滿。促進也好,節制也好,都是要讓這個生生不息達到恰到好處,這樣才能使生機達到最大化。就像種一棵樹,水澆太多也不行,太少也不行,這都叫不仁。要澆到剛剛好,使生機最暢旺,這才叫高明,這才叫做。所以,講不能只是去幫別人做事,不能只是去服務別人,而是要懂得做在需要的點上,要懂得做到恰到好處,做到適可而止。有為人服務的心是很好,但是不能氾濫,不然仁就不圓滿,要圓滿仁,必要配個字。就是宜,就是剛剛好,太多了就要節制它,太少了就要補足它。現代的教育家如果把”“這兩個字提倡清楚,那整個世界就不會墮入溺愛的陷阱了。要救治現今世界的教育缺失,唯有重新拾回老祖宗的智慧才有救了。


 

善本,讓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踏實而自在

作者:曹永

中秋佳節,銀盤高掛。時至夜深人靜,先生帶著女兒已沉沉睡去,披上衣服來到書房,回想起半年前接觸到黃庭禪這門學問以來,心中無限感慨,黃庭暖意襲來,翻起自2019年5月份以來記錄的善本,密密麻麻記滿了幾個月來的點點滴滴的行善軌跡,字裡行間傳達的是溫暖,每一條善都代表一份良知的顯現。

還記得上完初階課後,同修送了我一個本子,上面寫著“善本”二字,聽了張講師的關於善本的音訊後,雖然對善如何記錄還有點茫然,我鄭重其事地在扉頁上寫上這句話:“對人身、心、性、命有所長養。”以這句話作為行善的尺規與根本,我開始一筆一筆地記錄起來。從剛開始簡單的撿垃圾、對人微笑做起,發現這些小事雖然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真的內心會有點卡卡的。當我在馬路上俯身撿垃圾時,我介意別人投來笑話的眼光;當面對陌生的同事微笑時,我害怕迎來的是冷漠的臉龐。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自己並不能隨時去內觀黃庭中的氣血是什麼樣。南京的同修們鼓勵我,不管當下自己內心什麼樣,外在依然做該做的事情。聽從這樣的建議,慢慢我發現做這些以前我都不屑的小事時,我的內心不再堵堵的,做得也越來越順手、越來越自然了。正如跟吃飯穿衣一樣正常,隨著堅持做下來,發現當你俯身去撿垃圾的時候根本沒有人會在意你甚至笑話你,每天的微笑迎來的都是對方善意而又溫暖的回饋。

我和先生都是通過自己刻苦求學留在城裡紮根的普通人家的孩子,我們身上有著不屈服、勤奮上進、能吃苦的優點,但同時我也有脾氣急躁、特別要強的習性。雖然在工作上各方面相對比較突出,在親戚中我是公認的孝順孩子,可“一把無明火,燒毀功德林”,性格的急躁讓我在以往的工作中經常得罪人,在家庭中有時候會傷害親人的心。隨著善本的日積月累,讓我慢慢能看清自己的習性,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夠靜下來去內觀自己氣血的發生,外在更加設身處地的為別人去著想。

當同事說起素食不好的時候,我不是急著去辯駁,而是寡言去體察同事這樣說的背後只是關心我的飲食不夠營養。

當領導因為工作上的小失誤訓斥我的時候,我不是急著去對抗自己內心的委屈,而是耐心地去聆聽和解釋,感受領導急躁的情緒背後其實是為了整個部門的大局考慮。

因多年求學在外,當與從老家來城裡住的父母生活習慣有差異的時候,我沒有排斥父母,而是按照父母的習慣改變自己的講話方式和生活習慣。

我以前經常抱怨上天的不公,抱怨自己福報不夠嘗受了太多生活的艱辛,抱怨自己工作太多同事卻十分清閒,抱怨父母拖累自己,抱怨先生工作太忙承擔家務太少……隨著經典學習的不斷深入,當講師講解到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這句話讓我恍然大悟,原來身為人身,是本自具備大道最精萃的那股氣的所在,我們應抓住人身難得的機會,像水一樣毫不計較,不與世人爭長短,要至柔至善無私地去奉獻自己,從那刻起我才真正明白了講師所講的“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的真正內涵。

善本的記錄,讓我的心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發現內心對別人的挑剔和指責越來越少,內觀和反省自己的習慣越來越多,不再因外境的好壞去抱怨。每天在善本記錄的時候內心是恭敬的、虔誠的,當懷著這樣的心去記錄每天善的行腳時,發現字跡也是越來越工整,而不是剛開始那草草幾筆的流水帳。

為患肺癌的外婆放生、請先生給他剛查出腦癌的堂弟轉錢、和先生一起去探望朋友患癌症的母親、和同學一起去弔唁患癌去世的班主任、倡議並支持社區為突然猝死的校長家屬捐款、帶著女兒每天對婆婆和先生躬身禮敬......有了善本後,總能用柔軟的心去發現身邊每個需要幫助的人,盡自己最大所能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善的積累中隨著正念的增多,惡念越來越少。

有一件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研究生上學期間,因為許多事情導致碩士導師對我誤解較深,我曾經試著去緩和這種不可言說的誤會,但導師並不接納,自己總是以“人生總有一些不理解你的人,他們在你的生命旅途中匆匆而過”這種理由寬慰自己。接觸了黃庭禪這門學問後,我才明白當時我對老師是懷著有所求的心去的,態度並不真誠,發現自己的習性後,正如講師所講:“你只要很輕鬆、很坦誠、很自然、很善意地跟人交往就足夠了。”當我懷著這樣的心去看望幾年未見的導師,並坦誠地去交流兩人內心多年的芥蒂與誤會,發現導師對我打開了心結,親切地拉著我聊天,那天的拜訪讓我們拉近了彼此內心的距離。回來後,我恭敬認真地將這件事記錄在善本上。

小小的善本作用巨大,隨著自己的改變,身邊的親人們也在我的影響下默默地變化著:“平時很摳的父親跟著我一起為重症患者捐款”、“母親遇到老無所依的流浪老人幫她收集礦泉水瓶,給她買飯”、“先生看到民工困苦挨餓,帶著他們去飯店買包子”、“5歲的女兒看到小蝸牛不忍心讓別人傷害它,陪她一起把蝸牛從馬路移到草叢中”....一件件的小事也逐漸讓家人心中升起對萬事萬物的敬意和溫暖。

在行善的過程中,內心是開闊坦然的,是無愧於天和地的,這種感覺讓我覺得活著的每一天都那麼有意義。

感恩黃庭禪,感恩能夠遇到明師,像茫茫大海中的指明燈指引著眾生迷途知返,感恩南京志工團隊的無私幫助和潤物細無聲的陪伴,感恩萬物造化的神奇,感恩一切所有的發生,讓我能夠坦然地接受外境的各種變化,每天過得踏實而自在,伴隨著養氣功課的踏實練習,精氣神越來越足,身中的氣越來越清朗,也更有餘力和精力去服務他人、有益他人,並用自己的行動去改變身邊的人。

此刻,窗外明月皎潔,我心清淨。讓我們每個人保持初心,在善本的記錄中逐漸找回本性,恢復良知,內心如月亮一般清淨無礙,重現菩提月光!


 

子產受騙

作者:張慶祥 講師講解

經典引述:

夫仁、誼(義)、禮、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

——《春秋繁露·基義》

故事來源: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孟子·萬章上》

張講師講解:

有個人送了一條活魚給鄭國的賢大夫鄭子產,子產讓校人(管農牧的人)把魚放到池子裡去。校人拿下去一看:哇,這條魚這麼大,這麼胖,這麼難得!煮來吃一定很好吃。池裡魚已經那麼多,不差這一條,明天騙他已經放了就好了。於是,晚上校人就把魚給烹了吃了。

第二天他回去跟鄭子產說:“那條魚我已經放了,剛開始放到水裡的時候,它暈暈的,遊得不怎麼順暢。可是呢,過了幾分鐘就很活潑,很適應了,很高興地一下就遊不見了。”他很仔細地給鄭子產描繪這個情景,好像現場轉播一樣。

子產說:“太好了!它去了該去的地方!”

校人出來後說:“啊?大家都說鄭子產是賢大夫,說他很有智慧,哪裡有智慧?我騙他欸!我都已經把魚吃到肚子裡了,他還說:‘它去了該去的地方,它去了該去的地方!’笨的要命!”

校人笑鄭子產不智,而孟子舉這段是要說鄭子產的“智”。“智”在哪裡?“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君子的智不是在於知道一些隱微的事,“我沒看到我就知道”,不是在這裡。君子可以欺騙他,怎麼欺騙他?用正常的道理你就有辦法欺騙他。但是你用一個不合理的事,索隱求怪的事,你要去欺騙一個聖人,就非常非常困難。

所以說,“智”在什麼地方?在常理處,在符合三綱五常處,不在於索隱求怪處。這個是我們一定要瞭解的。

——整理自張慶祥講《五常》音訊第1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