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294期:2018.12.21

一、主題文章:低下頭的暖意

她熱情滿滿、樂於分享。但在一場習禮的演練中,才突然發現「優點」背後藏著的深深習性。改過之心一起,內內外外便有了新的方向……

二、問答集錦:如何掌握多言與寡言的平衡點?

有些人愛多言,有些人推崇寡言,說與不說之間,如何才是恰到好處?成為彬彬君子的秘訣,就在懂得說與不說之中。

三、厚生集:開啟善的迴圈

之前善本的記錄,總是斷斷續續,乏善可陳。原來是缺失了一顆重要的心。一念醒悟,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可做的善事。隨著善本被擺上重要的位置,一個「善」的迴圈開啟了。

四、園丁故事:信的故事——【子儀見酋】

唐朝郭子儀身立三朝,執掌強兵,深得皇上信賴。當回紇撕毀盟約,來兵進犯時,郭子儀竟然解除甲胄,走入敵營。是怎樣的忠信之舉,讓他名揚天下的呢?

低下頭的暖意

作者:張鳳

本周的同學相聚,是第一次比較正式的「習禮」練習,剛好我前段時間參加了習禮培訓,近兩天的培訓,我覺得自己很有收穫,也想分享給大家。

主持人一開場,就說這次我會跟大家分享很多關於習禮培訓的內容,我一聽到就熱情滿滿,我就是這樣一個「愛分享的人」。同學一有分享,讓我想到一個點,我就直接插話進去,首碼還是:講師說……師姐說……真把自己當被培訓過的了!越說越有勁,越說頭抬越高。

隨著習禮活動正式開始,主持人選擇了兩個大家生活中遇到的難題,來進行習禮。第一個案例一開始進行,我就開始自以為是起來,我開始搶主持人的話,我覺得主持人的安排很不合理,引導也有問題……而且,越說就越靠近習禮者,我還真是把自己當主持人了!當我突然回過頭一看,發現自己不自覺離開自己的位置好遠了,那顆想表現的心,居然拖著自己跑了這麼遠。

我們正在習禮,我問自己我這是有禮的行為嗎?當下羞愧心升起,我知道我錯了。我開始低下頭,往後面退,回到我原來的位置。接下來的習禮和分享,我更多的是去聆聽,很想說的氣血還是會起來,我開始去思考,自己的話出來對別人到底有沒有益處?同學會接下来的時間,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必說那麼多。

在回學校的路上,我和一起參加的同學聊天。

我問他:「你覺得我平時在同學會上的表現是不是特別高狂和自以為是?」

他看著我,頓了兩秒鐘,笑著對我說:「你終於意識到了!之前想跟你說,感覺你可能聽不進去。」

我感覺心被一擊,頭自然就低了下來,而當下心中居然有一股暖意升起。

我看著對方,說:「我以前有一點點感覺,但今天我很清晰看到自己是怎樣被這股氣拉著,不斷想表現,做了很多越分的行為。」

後面我們繼續交流,他指出很多我平時在同學聚會,和在生活中貢高和自以為是的場景,也給了我很多建議。我越聽,慚愧和懺悔的心越強,黃庭中的氣血有時候酸酸的,有時候暖暖的,但都是很踏實、很開闊的感覺。

最後,我看著朋友的眼睛,很真誠對他說了一句「謝謝」,當下心中暗暗給自己立志要好好去改過,從心上去端正,從做謙卑的事情開始。

朋友看著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真心為我高興,也鼓勵我去修正。真是很真心的朋友。

一次習禮,除了學到大家對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態度,和處理方式外,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看到並感受到自己這一直以來的大問題,真的想說一句「習禮,太棒了」!


 

如何掌握多言與寡言的平衡點?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問題:講師您好,我以前是個比較內向、遇事怕事、自己默默隱忍的人,通過這幾年黃庭禪學習,自己內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遇事可以很正面的面對解決事情,但感覺自己話會比較多,這樣對嗎?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講師答:古人說寡言養氣,因為寡言者多半是相當內斂,或是內心較清靜沉穩的人,因此比起那些內心躁動不安,整日唧哩呱啦的人,更容易留住自身的精氣神,身心也能夠更健康。但寡言並非以不言為美德,一個有作為的人,只是不願意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但碰到該說話的時候還是會侃侃而談的。

那麼說與不說,到底要怎麼做以才恰到好處呢?其實做人只要待人誠懇、友善,不一定要唧哩呱啦一直講,也不一定不能講。太多的話,或都不講話,都是過與不及。一般的人為什麼多言呢?平常沒事,唧哩呱啦講個不停,一停下來就難過,這正顯示這人此刻內心的欲望,就像野馬一樣奔馳不止,胸中一個個想要如何如何的衝動不停的湧上來,所以話就說個不停,不講到過癮就過意不去。正是這種內心隱微的欲望不停的動盪著,才是造成一個人耗損元氣的主因所在!

既然你從以前的寡言,有點怯懦,遇事害怕,不敢去面對事情,然後通過練習之後,現在終於可以放開自己的心胸,有了改善,但要繼續觀照自己的內心,不要陷入另一種得意忘形。要記得黃庭禪教你的東西,不是油門,也不是剎車,而是油門和刹車的適時調節。以前的你終日踩著刹車,所以我教你改踩油門,而現在你整天記著油門的好,卻忘了也要適時的踩踩刹車,這也是不行的。凡事必以中和為美,而待人處事的中和之美,就是那顆對人誠懇老實的心意而已,言行與這誠懇的心意相應,就是恰到好處。若是過多或過少,就有了虛偽的成份了!每當你又觀察到自己有一股很想講話的衝動之時,停下來想一想,這個話講出來,有沒有營養,除了逞一時之快、滿足你要講話的欲望、表現你的才幹、吸引人注意的欲望外,對事情有沒有幫助呢?如果只是想要表現一下自己,對人對事都沒正面幫助,那就忍下來不要講,留點機會給別人講。一個君子有成人之美,有善與人同的心量,希望大家都變得更好,希望別人的才幹得到發揮,他不會一直佔據著麥克風,不會想要佔盡眾人的焦點,君子有成人之美,有種希望別人也能出頭的雅量,有種禮讓的風度,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彬彬君子!


 

開啟善的迴圈

作者:宋婧

記錄善本斷斷續續已經有段時間了,之前的善本記錄總是很少,每天可能就這麼一兩條甚至是沒有,出現轉機是前兩周參加了一次考試。

那天很早就去了考場,因為想著可以在手機上看資料複習,所以紙質的材料都沒有帶,誰知一進考試,就被要求手機要關機並且收起來。心裡有點慌,害怕考不過。這時有一個念頭冒了上來:既然複習不了,那我就趁著候考的時間來多做幫助別人的事情吧,多做好事說不定考試就能過了。出乎自己的意料,在這短短的2個小時我就做了四件善事:提醒後來的考生交手機;借餐巾紙給考生上廁所;為找不到位置的考生挪出位置;提醒排隊上廁所的考生去其他樓層上廁所。

我自己很吃驚,因為以前整整一天善本都記錄不了那麼多。考完試後,我反思了一下原因,其實不是沒有善事可做,而是沒有把記錄善本當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自己的焦點不在做善事上,沒有留意別人是否需要幫助,其實真的想做善事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從考試那天起,自己就開始認真記錄,以後的每天都能在善本上記錄4-5條,那種感覺就像開啟了一個「善」的迴圈。

以前是每晚回家記錄善本的,但晚上回去再記錄的效果不是很好:要麼就是記不全白天做的善事,要麼就是晚上一忙就忘了記錄。現在自己每天都將善本帶在身上,一到休息的時候就打開善本,回顧上段時間有沒有可以記錄的善事,這樣既不容易忘,也會自然將記錄善本當作一件重要的事。

希望大家都能將記錄善本當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們一起積累人生真正的財富。


 

信的故事——【子儀見酋】

【原文】

子儀誠信,免胄見酋。回紇羅拜,福備九疇。

唐郭子儀,賞罰必信。回紇入寇,子儀使李光瓚說之。回紇曰:「郭公在此,可得見乎。」子儀將出,左右曰:「戎狄野心,不可信。」子儀曰:「虜眾數十倍,今力不敵,吾將示以至誠。」乃免胄見其酋,回紇捨兵下拜,曰:「果吾父也。」

先君謂汾陽王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上尊為尚父,而不以寵辱為心。故身立三朝,執掌強兵。程魚讒謗百端,上終不信。最難得者,回紇服其誠,承嗣拜其使。非至誠待人,焉能如此。

【白話故事】

郭子儀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幼時受父親影響很深,父親仁愛守信的品德和良好的家風,深深地影響到他。郭子儀自幼刻苦讀書,勤練武功,不僅品行寬厚,誠實守信,還練就了兒一身好武藝,後來考上了武舉人。經過選拔,他最初擔任了橫塞軍使,後因忠誠為國,人品出眾,深受朝廷信任,擔任過很多重要的軍隊官職。

唐代宗永泰元年(西元七六五年),僕固懷恩引誘吐蕃、回紇、黨項聚集三十萬軍隊,入侵唐朝,擄掠涇州、邠州、鳳翔,進犯醴泉(今陝西禮泉北)、奉天等地,百姓苦不堪言。代宗命令郭子儀率軍一萬駐守涇陽,等 郭子儀到涇陽時,敵軍已經圍城。叛軍兵力強大,是唐兵的數倍。 郭子儀下令嚴守不戰。因為郭子儀過去同回紇有過交往,知道回訖與吐善內部頗有矛盾,於是命衛隊長去見回訖。回紇酋長說:「僕固懷恩說大唐天子已駕崩,郭令公也已經去世,中國已無主,所以我們才跟從僕固懷恩帥兵前來。如今郭令公健在,請問大唐天子還在嗎?如果令公活著,我們能見他一面嗎?」衛隊長回來將情況報告給了郭子儀,郭子儀立刻表態說: 「如今我軍兵力薄弱,眾寡不敵,難以戰勝。從前我和回訖頗有交情,不如我前去說服他們。」部下見郭子儀要出城見敵軍首領,紛紛勸阻說:「戎狄之心,不可信,您此去必定凶多吉少,請您一定不要去。」郭子儀道:「敵軍是我們的幾十倍,如果敵人進攻,我們根本無法抵擋,我要用誠意感動他們。」部下見郭子儀心意堅決只好說:「請選五百鐵騎護衛您。」郭子儀說:「大唐與回訖曾是共患難的盟友,現在雖然回訖來犯,但我相信只要曉以大義,他們一定會信守盟約。我不能為了自己的安危,興師動眾,帶過多的兵士護衛。我就是要以誠意感動對方,此時隨從多了反而有害,會讓對方會起疑心。」於是郭子儀只帶了幾十位騎兵並且解除了甲胄,徐徐出城前往回紇兵營。

回紇人見陣前有動靜,馬上進入戒備,讓弓箭手持弓箭待命。最後遠遠看見郭令公竟然只帶幾十位隨從策馬而來,很是吃驚。哨兵急忙傳呼:「郭令公來了!」郭子儀來到回紇酋長帳前,先讓隨從退下,自己單身下馬進到帳中,來見回紇首領。一見面,郭子儀就真誠地說道:「諸位可安好?過去你們曾經不遠萬里,來幫助我們平定叛賊,收復了長安、洛陽,我們曾一起共患難,怎麼如今把這樣的交情給忘了?現在你們卻拋棄舊友,幫助一個背主棄親的叛臣,實在是違反天理啊。」回紇酋長聽後讓部下放下兵器,拜見道:「我們要把您當我們的父輩一樣尊敬啊。」於是,郭子儀就與他們開懷對飲,盟誓今後仍然要友好相待。郭子儀繼續勸說回紇酋長道:「這吐蕃本是與大唐和親的國家,無端侵略,這簡直是恩將仇報的不齒行為。如今吐蕃的領地上馬牛佈滿幾百里地,回紇諸位如果趁此機會,反戈攻擊並懲治吐蕃,今後就可以代替吐蕃收穫上天的恩賜,你們千萬不能失去這樣的良機啊。況且這樣你們還能繼續和大唐保持友好,是得天理,順民心的事情。」回紇人最終聽了郭子儀的勸告,反戈對抗吐蕃。吐蕃軍隊上下毫無準備,最終兵敗逃走。郭子儀與回訖合兵追逐,打了兩場大勝仗。

郭子儀在兩軍對壘的危及關頭不顧個人安危,忠實守信,曉以大義,最終大膽機智,不戰而屈人之兵,化解了一場敵眾我寡、戰則必敗的軍事危局,成為千古流芳的美談。

郭子儀一生為唐玄宗、唐肅宗和唐代宗三朝全心效力。先帝因其功高蓋世,而封他為汾陽王,他的忠信赤城深得先皇信任而不會有半點疑心;他歷任高官,卻因品行端方,而受到眾人擁戴;他晚年被皇上尊為尚父,卻絲毫不為寵辱所動。正因為他一貫守信忠義,所以得以身立三朝,並執掌強兵。雖然期間也有不少小人進讒言誹謗他,但是都沒被皇上所取信。最難得的是,回紇感佩他的誠意,在他的忠告繼續信守與唐朝的盟約。若非至誠待人,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改編自蔡振紳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第二冊信篇《子儀見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