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287期:2018.10.11

一、主題文章:痼疾與習性在練習中漸漸褪色

身體的痼疾西醫無解,心也因此陷入痛苦與絕望,心身成長的探索之路上,幸運得遇明師傳授寶貴心法,穿越痼疾而自在成為了現實,安寧幸福的人生,眾生皆有可能。

二、問答集錦:再解「膻中」與「黃庭」

同一個位置,古人卻用膻中、黃庭、心三個不同的名字命名,其中有何區別與深意?《黃帝內經》針對「膻中」的解釋,一下子君,一下子臣,看似矛盾,又該如何理解?答案在這段解析裡。

三、小樹苗:發現優點的眼睛

「隱惡揚善」的理念衝破了愛看缺點的習性。當用發現優點的目光去注視,小隊裡的孩子發生了立竿見影的變化,讓她欣喜萬分。可是,當轉臉面對自己的孩子,瞬間被打回原形。怎樣才能從「心」出發,體會到跳脫內心的捆綁的滋味呢?

四、園丁故事:「孝」的故事——【考叔舍肉】

鄭國國君鄭莊公因母親與弟弟密謀作亂,發誓不到黃泉,永不相見。臣子考叔體察莊公思母之心,想出妙計,讓母子再相見,成全了莊公孝心,成為千古佳話。

痼疾與習性在練習中漸漸褪色

作者:劉中香

遇見黃庭禪

關於我遇到黃庭禪的緣起,一是因自己的情緒很困擾,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手抖。

我的手抖是從青春期開始的,我發現自己無法完成細微的動作,比如穿針、把水倒入開水瓶等等,後來在人前連碗和茶杯都沒有能力端起來了,這就意味著在不大熟悉的人面前無法正常吃飯、喝水,極其不自在。有時候甚至在家人面前也會有這樣的感覺,我一直以為是身體的問題,為此多次到大小醫院就診,被西醫診斷為「非特發性震顫」,沒有特效治療,無法醫治。這就是西醫,身體的很多問題,做完很多檢查,然後只能是告知,只能稍微控制症狀,卻無法醫治。在一次次手抖的症狀發作中我的心變得越來越不自信,糾結、難過、失望,我越來越不喜歡甚至拒絕參加各類聚會,自己也變得有些狹隘,很多時候自己也會討厭這樣的自己,感覺人生沒什麼意思,找不到活著的意義…….

行禪中見到了曙光

後來有機緣參加了黃庭禪的課程,才慢慢釐清其實造成我的這個手抖的原因,情緒的問題更大些。在一次次上山行禪的過程中,我慢慢看清楚了自己的發作模式:動作時手抖的同時,恐懼升起,手抖加劇,無法自已,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每次發作都會加深一次習性和自我打擊,感覺自己被捆綁得無能為力了。我明明知道只有依靠黃庭禪的心法才有可能自救,可是在發作的當下往往不願或者不敢去練習。偶爾鼓起勇氣去練一下卻很難解脫,於是又會很長時間不敢去練習。業力的深重讓我感受到它的力量的巨大,而且越怕越發作嚴重。後來我感覺自己被逼入死胡同,乾脆反其道而行之,不怕它的發生,反復練習寬兩秒,偶爾嘗到瞭解脫的滋味。

只要不怕氣血的發生,一切皆有可能

可是從課程或行禪再回到生活中,常常又會完全被打回原形,我會氣餒,常常跟自己較勁,不肯接納這樣的自己,覺得在別人面前完全無法正常吃飯、喝茶的能力,這樣的人生,好灰暗!狀況好的時候,也會有短暫的自在時光,這又讓我看到了曙光,覺得只是自己用功不夠。於是我下定決心,每天堅持做正確的事情,堅持養氣功課、記錄善本、放生,把精氣神養好。堅持站樁靜坐,讓我在靜態中有自在的能力,對心體越來越熟悉起來;隨著每天堅持寬兩秒的練習,堅持讓自己吃點苦,我在動態中對心體也漸漸地熟悉起來,開始練習反其道而行之,多多鍛鍊讓那種感受出來,然後練習迎向那個感覺,但是依然很多時候會弄反,沒辦法解脫,但偶爾也可以練到有一些些的自在感覺了,比如在人前可以自己去盛飯了、喝茶了,甚至還可以去端茶了……這讓我欣喜若狂,但是常常會剛剛有自在的感覺,下一秒鐘又被捆綁了,這時我已經不再氣餒了,知道只是自己用功不夠,只要去堅持做正確的事情,假以時日,即使手抖問題無法解決,也能正常的生活啦。

真正的幸福人生是什麼?

因為手抖的原因,讓我不斷地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前行,讓我每天真切地感受到:生命原來是一股能量,每天感受到真我生命的律動。我對外在事物的得失榮辱會看淡很多,被外境帶走的時間變少了,這真是一件美妙和幸福的事情。我希望即使在外境不太順遂、身體狀況不是很正常的情況下,我依然能正常睡覺、吃飯、作息,有安寧的能力。我願為這樣的人生努力、奮鬥。

感恩張講師傳授黃庭禪心法,讓我在不斷堅持寬兩秒的練習中,體驗到:只要你努力的方向正確,堅持一段時間的練習,真的可以練到在任何境遇下都有自在的能力,真的可以有安寧幸福的人生。


 

再解「膻中」與「黃庭」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同學問:請問講師,您曾經說「天君泰然,百體從令」,黃庭就是天君。但《黃帝內經》又說「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到這裡黃庭又成了臣使之官了。為何黃庭一下子是君,一下子又是臣呢?它是誰的君,又是誰的臣?

張講師答:今天這個問題有點深,我儘量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來說明。在《黃帝內經》裡,皇帝問齊帛有關心的問題,齊帛回答皇帝說:「心者,君主之官也。」說心就是一身之君,主宰著我們的一生。你看一個人有什麼行為,其實是他的心主宰的,而不是肉體想怎麼做。要愛一個人,恨一個人,要憤怒,還是哀傷,都是心所主宰的。齊帛在另一段接著又說「膻中者,臣使之官」,說心是君,膻中是臣。那這麼說來,「心」跟「膻中」好像是兩回事情啊,而我卻常說內心就在黃庭,而黃庭就的位置就在膻中穴,所以這位同學的疑問也就在這裡。

可是如果您仔細把《黃帝內經》再往下看的話,又有另外的發現。在《黃帝內經》的靈樞第三十五篇裡面,另外還有一段話,叫做「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宮城什麼意思?就是護著宮殿的圍牆,古代宮殿的外面有條護城河,護城河裡面有一個圍牆。皇帝就住在這個圍牆裡面。好,《黃帝內經》把膻中比喻為宮殿的圍牆,那皇帝(內心)住哪裡?必定是在圍牆之內。那麼這樣子說起來,內心是不是住在膻中裡面?內心的位置是不是在膻中穴?當然是的。

可是《黃帝內經》說「心者,君主之官也」,又說「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後面又有一段說「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一下子君,一下子臣,看起來好像自相矛盾,因此同學有所疑問也是很正常的。這道理如果不加以說明,各位只是在幾句自相矛盾的文字裡咀嚼,一輩子也弄不明白的。

為了解開這個《黃帝內經》裡的疑問,我要先來解釋一下,為什麼心要另取個膻中的名字?如果我們在肉體上硬要指出內心的位置,那這個肉體上的位置應該要給他一個另外的名稱,這個內心在肉體上位置的名稱就叫「膻中」,古人有時稱它叫黃庭。不過這兩個名詞還是有差別的,怎麼個差別法呢?膻中是指你胸膛兩乳正中這個位置,而裡面的那個氣場才叫做黃庭。而這個位置裡面的喜怒好惡,那份感覺叫做內心。這三個名詞雖然都在同一個位置,但當用不同名詞稱乎時,卻是不同意義的。好比一個不懂心性的人,對自己內心很陌生的人,我要只告訴他位置,他也能得到好處,當我面對這種人,我就會用膻中(兩乳正中)這個名詞。而對於那些熟悉內觀的人,他能感受身中情緒氣場的變化,此時我會跟用黃庭這個名詞來跟他溝通,讓他更清楚地感受那七情的變化真相。一個人幸福也好,煩惱也好,其實都是這個氣場的變化所帶給他的感受。如果我要說明這個氣場,要他觀照這個氣場,我就會用黃庭這個字眼。但如果我要你感受一下自己的情緒此刻到底是喜怒哀樂的哪一種?你的感覺是好還是不好?心情愉不愉快?我就會用心或內心這個字眼了。所以雖然講膻中講黃庭講心都在同一個位置,但所指的意義深淺是不一樣的,所以古人就為不同的溝通目的,而取了不同的名字。

容我再重新定義一下,「心」指的是你那份對情緒的知覺,對喜怒哀樂的知覺,指的是那份情緒的感覺,當你在感覺喜怒哀樂,你只會注重感覺,甚至完全被那感覺拖著走,這當下你哪會還有餘力去管這情緒究竟發生在什麼位置呢。反正我現在很開心,反正我現在很憤怒,我感受到憤怒了,我正想好好地使使性子去發怒,我管它是不是發生在膻中!想讓這種人瞭解自己的情緒,只要用「內心」這個字眼就行了。但問題是那個憤怒在哪裡呢?透過仔細的觀照,確實就只發生在膻中穴這個位置裡呀!喜怒哀樂等情緒叫做七情,我問各位「性」跟「情」怎麼分?好多人都分不清。我舉個例子各位就懂了,好比我們常說水流、水流, 「水」跟「流」怎麼分?各位看過流水嗎,奔騰的樣子叫做流,在臉盆裡、在杯子、在湖裡那份靜態的樣子叫做水,這水跟流雖然不同的字眼,但其本體根本就是同一回事,只是為了不同溝通目的的方便,所以我們要為它取兩個不同的名字,才有辦法說明不同的現象。面對靜靜的一盆水,我們會用手撈撈看,說這就是水。而面對在河裡奔流的水呢,我們會叫它水流,或叫它流水。當然水可以流,水也可以不流,都是水,說水的時候,當然涵蓋著流與不流,但當說流的時候是特別要表示出它是正在流動中的,說到底其實不都是同一個水嗎!


 

發現優點的眼睛

作者:趙靜

能夠當小隊老師是自己一直以來的一個心願,沒想到幸福來得很突然,這次讓我如願。課程開始前的培訓中就說過,小隊老師不能插手孩子的事情,只是作為觀察者去發現孩子身上的五顆心。我帶著緊張又有點激動的心情進入課堂,雖然自己已經是個媽媽,但是一下子要去帶10個孩子,心裡還是有點忐忑,不知道我會遇到什麼樣的孩子,不知道我和孩子之間是否可以和睦相處。

第一天上午,我隨時覺知心情,提醒自己要去發現孩子們的優點。發現一個就趕快記下來,寫在小樹葉上,下課馬上發給孩子並給與口頭的鼓勵。我們隊基本是乖孩子,有一個叫小遠的小男孩因為在隊伍裡一直動來動去,引起了我的關注。若在以前,這種孩子就是屬於調皮搗蛋的孩子,需要嚴厲管教。但是在小樹苗的課堂中,「隱惡揚善」,我們要去發現孩子的五顆心,所以我看到他有5分鐘能夠比較安靜的時候,就馬上寫了一片小樹葉給他。當我交給他的時候,還專門強調了他經過老師提醒可以安靜聽課,有恭敬的心和改過的心。當他拿著小樹葉高高興興地貼到大樹上的時候,我的黃庭也是暖暖的,感受到孩子從內心真的需要表揚和認可。後來的課堂上,雖然他還是一刻不停地擺動四肢,但是我也發現他在闖關的環節中會積極投入到遊戲中,努力幫助整個團體又快又好地達成目標,他心裡有「大小先後」和「心中有他人」的心。就這樣,我不停地去發現他的優點,不斷去給他鼓勵,我發現他在隊伍中身體擺動的頻率減低了,到了第二天,不用提醒也基本可以有更長的時間安靜聽課了。我想我做對了,我不再只看到孩子缺點了。

可是老天就是要給我考驗,發現別人孩子的優點不難,但是對自己的孩子的考題,真的來了。這次女兒是參加完青楓俠後又參加小樹苗二部曲的,青楓俠課程中她沒有拿到手環和證書,她自己也很失落,二部曲她是當作練習來參加的,為的是練習為他人、為團隊服務的心。但是在課間,我總是看到她自己拿本書在旁邊看,也不怎麼和同學交流、玩耍,更不要說去幫助同學了。每看到一次,我的黃庭就緊一下,然後還要提醒自己,要發現孩子的五顆心。就這樣到第一天課程結束,別的孩子的五顆心我都可以做一個小結,但是想到自己的孩子,腦袋裡第一句話就是怎麼還是這樣沒有改變。

晚上忍不住把這個想法,去和志工同伴溝通,同伴說,其實有些事,我們大人都很難做到的事情,你怎麼能夠強求一個孩子做到呢?我心想也是,的確在實際的生活中我也很難做到。但是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黃庭的那個緊還在,我就去看著它,看著那個緊,我忽然發現我在這個氣血上有個很大的對抗,我自己不允許我的孩子達不到我的要求,原來問題還是在我,在我自己不肯接受孩子真實的狀態。看清了這一點,我的黃庭那個暖暖的能量湧出來了,是我自己沒有敞開來接受孩子,接受孩子真實的一面。那一刻,我心裡好感恩,感恩黃庭禪,感恩這一切的發生。

第二天課程中,我繼續發現小隊中每個孩子的優點,偶爾瞥見女兒,心裡不再有那個緊,而是去好好感覺她那個真實的狀態。課程結束時,我能夠真誠地和每個家長溝通這兩天孩子的變化,很輕鬆。而女兒的小隊老師也給我回饋說,女兒能能夠按照青楓俠的標準去要求自己,而且還在小隊中主動去照顧年紀最小的小朋友。

原來孩子還是那個孩子,只是我以前沒有發現她優點的眼睛。


 

「孝」的故事——【考叔舍肉】

【原文】

考叔舍肉,諷悟莊公。隧泉見母,其樂融融。

周鄭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莊公初誓黃泉見母,後悔之,乃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君無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遂為母子如初。

王應照謂惟天下孝子,為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莊公固有悔心矣,考叔聞而有獻。蓋逆知公之必賜食,食而舍肉必問,問而後可以一言悟之,遂為母子如初。考叔可謂移孝作忠矣。

【白話故事】

周朝鄭國邊塞有個地方叫潁穀,離都城較遠。潁穀的地方官叫考叔,歷史上被稱為「潁考叔」。他孝順父母,盡人皆知,治理潁地,也講該地教化得上敬下孝、民風淳厚。

有一天,安寧的生活風雲突變,一位大人物來到潁地,當地百姓議論紛紛。原來,鄭莊公的母親姜氏,被鄭莊公送到潁地軟禁。

鄭莊公是鄭武公和薑氏的大兒子,姜氏為鄭武公生了兩個兒子。可是,薑氏非常討厭大兒子,有人說是因為姜氏生莊公時難產,受盡苦痛;也有人說,薑氏在生莊公之前做了一個夢,受了驚嚇,因此給莊公起名叫「寤生」。

莊公的弟弟段出生後深得薑氏偏愛,還勸說鄭武公,廢掉嫡長子繼承制的禮法,立小兒子為太子,但武公沒有同意。武公去逝後,鄭莊公做了國君,這讓薑氏很懊惱,於是她利用自己的地位,一直想方設法幫小兒子段謀取封地等各種利益。剛開始,她請求將制地分封給叔段,鄭莊公認為制這個地方非常重要,領地也大,沒同意。薑氏就繼續請求,將京邑(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南約二十裡)作為段的封地,鄭莊公不想一再拒絕母親,就同意了。

叔段到京邑以後,違背周朝禮制,擴建城牆,招兵買馬,越權統轄周邊的城池。有人提醒鄭莊公:叔段的行為已經超過了界限,必須儘快剷除。鄭莊公一方面認為有母親護著叔段,自己不便多管,一方面他認為「多行不義,必自斃」,因而沒太理會。

終於有一天,弟弟叔段與母親密謀讓母親做他的內應,幫他打開城門,他則率軍偷襲鄭國國都新鄭。對此莊公早有覺察,一直有防備,當即帶兵討伐叔段。民眾本來就不支持叔段的做法,莊公很快就將這次反叛平定,叔段則逃到他國避難,最終客死他鄉。

叛亂平定之後,鄭莊公對母親縱容叔段的做法非常憤怒:自己作為長兄,對母親和弟弟一再寬容,但母親竟然支持弟弟要置他於死地。氣憤之下,鄭莊公當著大家的面,對著薑氏說:「我們不到黃泉(地下的泉水,意指人死後埋葬的地方),永不相見!」。同時把薑氏送到潁地,不想再見她。但是多年過去,隨著國家日漸穩定,莊公對母親又開始思念了,對之前的誓言有些後悔,但作為君主,應該「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讓他不知如何才好了。

潁考叔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作為長輩的姜氏,不該長幼無序,偏愛孩子,教弟弟侵犯兄長,導致兄弟相殘,她自己落得孤苦無依的下場。家亂了,國也亂了,百姓們跟著遭殃。

作為長兄的莊公,面對母親的偏愛,應該早些諫言,讓母親不至於一錯再錯。作為一國之君,所做所言要謹慎,在生氣時,發下那樣的誓言。上傳下效,國民們看見國君貶責父母,就會有人效法,無論父母有何失誤,有樣學樣,不孝、不養父母,那麼會有多少父母將失去子女的敬養啊!

作為弟弟的叔段,不該有持無恐,仗勢欺人,仗著母親的疼愛,做出以小犯上,不得人心的反叛之事,落得客死他鄉,有家不能回,有母不能見。這就是父母無親,長幼失序,兄不友,弟不恭造成的惡果!但事已至此,以後該怎麼辦呢?不可能就讓他們母子反目,真的要到黃泉才見吧?潁考叔陷入了沉思。

屬地官員定期要向君主述職、獻貢。這一天,潁考叔帶上貢品到了都城。鄭莊公設宴招待這些遠來的大臣們。潁考叔故意在莊公面前,將莊公賞賜的好肉不吃,包起來,放到袖子裡。國君賞賜的吃的東西,你不吃,不讚頌幾句,怎麼還敢當眾私藏?這種情況在當時不可想像:莊公覺得很好奇,就問他道:「你為什麼留這些肉呢?」。潁考叔見機會來了,趕忙稟告說:「小人家有老母,凡是小人遇到好吃的東西,必定要請母親也吃過了,我們才可以吃。可是我母親沒有吃過君上所賜的肉,所以我留著,準備拿回家去,先請母親品嘗。」莊公聽了潁考叔這樣的話,陷入沉思,心中感慨歎道:「唉,你尚有母親可以送給她東西吃,我卻不能奉養我的母親!」潁考叔見時機成熟,就說:「您的母親不就在我們潁地嗎?國君何不請她回來團聚,共用天倫之樂?」他見鄭莊公似有難言之色,又說:「若想履行您與母親黃泉再相見的約定,臣倒有個辦法,君上只要在地下挖個隧道,在裡面找個地方挖出泉水。之後您們母子兩人在地道裡面相見。這樣一來,誰敢說,君上說話不算話呢?」。

鄭莊公連連叫好!讓潁考叔辦理這事。不久,莊公母子兩個在地室相見,鄭莊公叩拜母親,請母親原諒自己因一時的氣話讓母親受苦。薑氏也泣不成聲,反省自己做得不對,沒教管好叔段。母子倆和好,鄭莊公接了母親回到國都奉養。

全國上下,聽說此事,無不交口稱讚!國君賢良,考叔忠孝,成為了歷史佳話。這則故事警醒我們在家庭中要處理好母子、兄弟的關係,值得我們現代人品味和反思。

(改編自蔡振紳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第三集第1冊孝篇《考叔舍肉》)

(圖片來源:東聯影視動漫公司出品的大型系列德育類動漫《中華德育故事》《考叔舍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