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284期:2018.09.11

一、主題文章:這個微笑很給力

面對學長的不耐煩,她雖然內心發緊,卻沒逃避。放鬆覺知,發自內心地放鬆與微笑。正是微笑——這最美、最柔軟的語言,讓氣氛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

二、問答集錦:抓不住主軸怎麼辦

為什麼有的人做事猶豫計較、患得患失,有的人卻能斬釘截鐵?如何能夠快速抓住關鍵,讓自己主軸清晰,智慧高效?

三、小樹苗:我是一名安全志工

她首次來「小樹苗內心成長營」,擔任安全志工。雖然正值酷暑,但她一心想著孩子的安全,在太陽底下認真值守。不知不覺中,眼前出現了與以往不一樣的美好風景,快樂也在胸口慢慢鋪散開來。

四、園丁故事:「孝」的故事——【伯俞泣杖】

漢朝的伯俞,自幼頑皮,母親悉心管教,常以杖責。伯俞深諳母親管教苦心,不哭一聲。一日,年逾古稀的他再被母親責罰,當下卻嚎啕痛哭。哭聲背後,一顆至孝之心,讓人萬分感佩。

這個微笑很給力

作者:張鳳

有時候,真不敢相信,微笑的作用竟然如此大。

最近一段時間,實驗很多,每天都需要處理一些儀器方面的事情,但是自己新手上路,儀器複雜,操作繁瑣,我需要不斷請教之前經過培訓的一位博士師兄。但是他最近也是超級忙,整天都在匆忙做事情,前幾次去找他,偶爾竟會被直接拒絕,說太忙沒時間管我。這次是確實沒辦法,又要去找他。他見到我也很無奈,便停下手中工作和我去到實驗室。

他的雙頰通紅,一看就知道正在很緊張地工作。一開始說話,他的眉頭就皺得很緊,眼神也是直直的。我能明顯感覺到,他真的很緊,也很不耐煩。若是之前,面對別人這種情緒,我要麼就縮起來,支吾著趕緊逃走,要麼就盛氣淩人,讓對方更難受。很多時候自己無可奈何,也是因為對自己的氣血無法做到含容,容易打壓或助長。

而這次,我做了另一種選擇。當感覺到師兄這些情緒的時候,我也感覺到了自己一貫的情緒,很想逃走。可這次我沒有逃,在聽師兄說話的同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體上面,只是很單純體會身體的感覺,還是有點緊,有些抵抗在,但我選擇接納自己的這些狀態。

聽對方講完後,我語氣柔和,面帶微笑地和他講自己的想法,我看到對方在聽我說話時,有一絲驚訝的表情,可能是覺得我面對他這樣的不耐煩,怎麼還可以這麼淡定?但他臉上的線條柔和了一些,眉頭不皺得那麼緊了。但當他又說話時,還是會緊起來,又開始皺眉。輪到我說,我還是穩穩回答和面帶微笑……就這樣反復幾次應對,我發現對方越來越放鬆,到最後我們討論得都哈哈大笑了。對方一鬆下來,就講了一些自己最近在做的事情,說到自己為什麼這麼忙,讓我也更加理解師兄的處境和他最開始的情緒。

這次討論我們雙方都很愉快,下來以後,我總結這次的討論,覺得自己之所以在面對別人情緒的時候,可以泰然,是跟最近一段時間寬兩秒的練習是分不開的。寬兩秒的練習,不但讓自己更加明白當下的狀態,一旦定下心神來感覺,就至少知道自己當下是否是輕鬆的。同時,寬兩秒的練習,讓自己的含容度也增加了,不但更含容自己的情緒,讓它們存在,不把自己當作自以為高明的人,也更加能夠去包容周圍人的情緒,多了一份耐心和理解,給予身邊人更多的空間。

微笑雖是寬兩秒第一階段的著陸功課,但我一直在練習,在與人應對中不斷去應用,發現微笑真的是「最美、最柔軟的語言」。


 

抓不住主軸怎麼辦?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同學問:講師好,我做事容易稀里糊塗,抓不住主軸。現在做事之前會想一想什麼是這件事的主軸?但是一旦進入事件,就又會搖擺不定。請問講師,我這樣的毛病該怎麼改?怎樣做事才能從頭到尾主軸清晰?

張講師答:一個人做事情會搖搖擺擺、抓不住主軸,其實說穿了原因就只有一個。若是一個人太顧慮自己得失榮辱,遇到事情就老是搖擺不定。我想這麼做,但又怕失去什麼,但如果想那麼做,也怕會失去什麼,事情往往是難以兩全,所以惹得你總是為了那麼一丁點好處壞處在那麼搖擺不定。可見得是這個人非常注重那一丁點的得失,恨不得他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拿盡好處,沒有一點損失可言,你說這潛意識裡,不是貪心不足是什麼呢?

而什麼樣的人做事情才能斬釘截鐵呢?那必是懂得分清大小先後的人,或是處事光明磊落的人,才能遇事就斬釘截鐵,絲毫不會拖泥帶水。一個人處世若處處會顧慮到別人的得失,顧慮到公平正義,他必然不會損人利己,他做起事來可以見諸天地,可以質諸鬼神;他做的事可以讓所有人來評理,絕對不會讓人覺得他在佔人便宜。一個人不做那些損人利己的事情,他就會光明磊落,氣宇軒昂,凡事斬釘截鐵。這種人即使是會讓自己稍微損失的事,只要是對大體有益的事,他也會承擔得起這個損失,他甘願如此,這點得失有什麼好猶豫的。這種人就是有義氣的人,在他身上必然有一種浩然之正氣,有一種開闊的氣度,能夠讓別人佔他便宜,這看起來好像有所損失,但實際上他的收穫才是最大的。而那些斤斤計較的人,必定搖搖擺擺,看起來凡事都精打細算,但實際上是最大的吃虧者。所以,本著你的良知去做事,處處將心比心,先考慮別人的得失,對人要公平,自己吃點虧沒什麼關係,按照這樣的精神去處事,我相信你想事情會變得很簡單,一下子就掌握到辦事的主軸,事情本來很簡單,有什麼好猶豫的呢?


 

我是一名安全志工

作者:邵瑛

這次上海小樹苗課程,我第一次當志工,一名安全志工。

我的任務就是守護這塊草坪北面的池塘,盯牢孩子,不讓他們接近水源。草坪和池塘中間,隔著一排單人椅,是我們志工移過來的,用來阻擋孩子們。

每次吃飯,我總是吃得最快,因為要預防那些吃好飯或者不肯吃飯的孩子溜出去。

最後一天,上海的溫度直線上升,太陽底下,人都被曬得發暈。旁邊的房子裡沒有太陽,比較涼快,可是作為安全志工,最好視角的位置,就是在太陽底下,那裡可以看到任何一個孩子的進出。

真得是又熱又累,全身緊繃繃的,總想睡覺,又擔心小朋友突然跑過來。

可是這樣的情境下,我心裡卻沒有一點不耐煩,很奇怪的,我覺得有一種快樂在我胸口慢慢鋪散開來。

這種感覺和以前完全不一樣!

以前,我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覺得這裡不對,那裡不好。而這一次,當我站在太陽底下,當我成為一名小樹苗的安全志工時, 我卻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情景。

那個原來那麼多話的同修,原來當她帶著小樹苗時,是那麼活潑、那麼熱情,我真希望我的小孩也在她的營隊裡!

那個原來我認為好為人師的人,原來她做起事情來是那麼專注,一心一意投入在工作中,彷彿不知道世界在旋轉著!

那個一直吵著被批評的小樹苗,原來是那麼友愛,他在炎炎夏日裡,把他的點心拿來送給我吃,一片蘋果、一個聖女果.....

我突然發覺我好快樂,當我看到他們的美好時,我心裡同時感受到了那份寧靜和從容。

原來真的是這樣,大道至簡。

當你發覺到別人的好時,也就是你體會到愛和幸福的時候,我以後要多多參加志工!


 

「孝」的故事——伯俞泣杖

【原文】

伯俞母杖,常悅受之。不痛大泣,知母力衰。

漢韓伯俞、梁人,性至孝。母教素嚴,每有小過,輒杖之,伯俞跪受無怨。一日、復杖。伯俞大泣,母訝問曰:「往者杖汝,常悅受之,未嘗或泣。今日杖汝,何獨泣乎。」伯俞曰:「往者兒得罪,笞嘗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來日無多,是以悲泣耳。」

李文耕曰:「人子之身,父母所育之使日強者也。父母之力,人子所累之使日弱者也。況駒隙之景頻催,風燭之膏易殞。天倫聚樂,有能至百年外者乎。韓公母力不能使痛一言,真傷心語,不堪讀也。」

【白話故事】

漢朝時期,河南有個韓伯俞,生性孝順,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他,他與母親相依為命。這孩子本質雖善,但玩心很大,做事情總是毛手毛腳。韓伯俞的母親,見兒子做事情毛躁,覺得他心性偏躁動,若不從小加以糾正,長大以後恐再難調整。因此,母親從日常的小事情著眼,對伯俞管教細緻且嚴厲。當發現他吃飯時候把米粒掉在地上,三天兩頭弄破自己的書包,對長輩說話不加尊稱,做功課時東張西望……就會責罰。母親責罰時是用藤條抽打伯俞的屁股或背部。伯俞悟性很好,每次母親責罰,都明白自己錯處,也知道母親打他是為他好,所以無論母親打得多麼痛,從來他都忍住不哭。而對母親來說,打自己孩子的時候,自己心又何嘗不痛呢?看到孩子悶不吭聲,以為孩子沒有改過的心,所以就越發用力,想讓孩子知道他錯了。

在鄰居們看來,伯俞母親超級嚴厲,就像在虐待孩子一般,甚至有鄰居直接勸阻伯俞的母親,讓她不要再那麼嚴厲對孩子。伯俞的母親從不辯解,但還是堅持採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重要的是,伯俞自己深深理解母親每次打自己都是為自己好。他也越來越認識到自己做事情欠考慮、總是毛手毛腳等壞習慣。為了不想讓母親總是操心,伯俞暗下決心,絕不犯同樣的錯誤。伯俞想到就努力去做,慢慢地他發現自己想問題越來越成熟,做事情也越來越沉穩了,這樣一來受到來自母親的責備也漸漸減少了。伯俞純孝本性和為人處世的德行,被當地知縣知曉並舉薦給了皇上,伯俞被冊封為孝廉,並被派到江南做知縣。隨著官職的提升和政績的彰顯,他越來越感受童年時母親對他的管教帶給他一生的益處。周圍認識他們的人,也明白了伯俞母親的良苦用心。

隨著伯俞年紀的增長,母親責罰伯俞的次數更加少了。這一天,已經七十多歲的伯俞在母親面前不小心犯了一個錯誤,母親很生氣,便讓伯俞跪在自己的跟前,拿起手中的拐杖打了伯俞幾下。可意外的是,伯俞失聲痛哭起來,把母親也驚到了。母親忙問:「孩子,你這是怎麼了?是為母錯怪你了嗎?從小到大,這麼多年來,我打你的時候,你從來都沒有哭過一聲。剛開始我以為是你對我心懷怨恨,賭氣不哭。後來明白是你理解我打你打得對,所以才忍住不哭的。這次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想必是母親的冤枉你了?」伯俞抱著母親的腿,流著眼淚說:「母親大人,並非您冤枉我,今天這件事情是我做錯了,您應該責罰我。我以前一直不哭,是因為我覺得您都是為我好,雖然很疼但我是接受的,而且您每次打我打得很疼,就表示您很健康,體力很好,讓我覺得很安心。但是,今天您打我,看著您舉起手中的拐杖都有些費力了,我很是愧疚。我都這麼大了,還讓您為我操心,對不起您!今天被您打,我感覺不到疼,說明母親您的力氣變得非常小了,說明您身體弱了,我真怕您有一天離開我……」說到這裡,伯俞哭得越發傷心了。

母親聽及至此,心裡也酸酸的,但她很欣慰地對伯俞說:「我家伯俞讓我放心了,我可以安心了。你現在明白事理,為人處世,心中時刻能感覺別人的感受。雖然之前你也知道要孝順我,聽我的話,但還是屢次犯錯,這說明你還是沒有從內心去改正錯誤,也沒有真正體會娘每次打你的心情。現在,你再被我責罰時,能知道為娘我的狀態,體會我的心情,這樣你就能從內心真正去懺悔和修正自己。所以娘覺得你是成人了,以後娘不會再打你了。」

伯俞聽了母親的話,受益匪淺。原來母親的用意如此深遠,直到自己到老了才體會到。養父母之身,是最基本的孝順;安父母的心,是更高層次的孝順;如果能養父母之志,就是最好的孝順了。而志,就是積極向上的、心裡能能一心為他人好、為國家好的想法和作為。

李文耕曾評論說:「孩子的身體在父母竭力養育下,會變得日漸強大,而父母的體力則因養育孩子的付出而日漸衰弱。加上歲月的侵蝕,人的精力逐漸消耗。人間天倫相聚的美好,有能超過百年的嗎?韓伯俞說母力不能使痛一言,真正讓人心傷,不忍去讀啊。」

(改編自蔡振紳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三集第1冊孝篇《伯俞泣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