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267期:2018.03.21

一、主題文章:煙火人生

去年的生日,女兒表現得感恩懂事,可今年卻退行般只知玩樂。面對內心的各種情緒,媽媽演練所學,觀照內省,體會著打開青春期的女兒心扉的關鍵……當跳脫情緒捆綁,能與孩子真心相對,是如此的心滿意足。

二、問答集錦:習禮,為什麼能讓孩子快速改變?

習禮課程進入校園,立竿見影的效果引發了校園老師的好奇。孩子們過往都是學而不做,如今為何變得心甘情願?如何習禮,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禮的威力和妙用?

三、禪院軼事:篩土如觀照

上山行禪,一次次寶貴的提醒忠告,卻總被習性牽纏阻隔。經歷了篩土的體驗,終於發現:想要把心中的雜質分離,見到本性乾淨、原初的樣貌,持續地用對觀照這把篩子,是多麼的重要。

四、園丁故事:「禮」的故事——索敞嚴肅

北魏時代,崇尚武力,社會動盪,不重學問。索敞博學好禮,嚴於律己,以身作則,注重教學。由於他對學生循循善誘,張弛有度,因而學生個個才學優異,堪為棟樑。

煙火人生

作者:人間煙火

昨天是女兒13歲的生日,她邀請了幾位同學一起吃飯,我也很想瞭解她和她的同學們,於是就當了一天陪伴加買單的隱形人。吃喝玩樂的一天很快就過到了傍晚,和同學們互道再見後,終於有了我們獨處的時間。

回來路上,她滿心歡喜,一件件的拆同學送的生日禮物,每一件都發出讚歎聲……我卻有點高興不起來,試探著問她,等會回家還有什麼事嗎?她說:「一年只過一次生日,太少了,要是多過幾次就好了。」我問她多過幾次想幹嘛呢?她又列舉了一堆想要做的事,全部都圍繞著她想玩想買的……我越聽越不是滋味,想到去年,她受小樹苗薰染,感恩之心十分濃厚,在生日這天,還專門自己去買菜,給父母做了一餐飯,中間完全不要我們插手,讓我們坐在客廳看電視,等著吃飯就好,那時候她說,她的生日,就是該她來做飯給我們謝恩的。至於買生日禮物啥的,也都很節省,基本沒什麼要求。心裏裝的,都是對父母的感恩,真是個懂事得讓人心疼的孩子。可是今年。。。

邊聽著她描述她過生日時想要買的、吃的、玩的……我的心就跟當時的天氣一樣,秋風瑟瑟,一片淒涼。但還是試探著問了一句:「你去年還做了什麼記得嗎?」她很沒心沒肺的說:哦,記得,我做了飯。我「哦」了一聲,沒說什麼了。她有點過意不去似的加了一句:那晚上我給你做飯吧。但是媽媽回去後我想先休息一下,我累了。我有點淡淡的憂傷,順著情緒就說了句:媽媽陪你玩一天,也很累了。與一天的歡樂氣氛相比,明顯此刻很低氣壓。她不支聲了,一路上都插著耳機聽歌,我也安靜的開車,一路感受自己的情緒,看看內心的「我」在唱哪一齣戲。

回家後已經六點多了,她一頭就鑽進自己房間,剩下我只能選擇去廚房開始做晚餐。打開煤氣灶,在嫋嫋升起的煙火中,開始一點點地放鬆自己,漸漸就有溫度能去感受這個13歲的孩子了。她的環境,她的同學,她青春期的躁動,一邊是捨不得的對父母的依戀,一邊是外面精彩的世界正在打開,在依賴與獨立拉鋸中,她是怎樣的心境?自己曾經少年時期的記憶被一點點喚醒,心情越來越明媚,忍不住就咧開嘴笑了。原來,孩子一切正常,她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屁孩,正在長大變成為小小少年。而我卻沒準備好如何接納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還是想把她留在小時候,想她什麼事都要以我這個媽媽為中心,我太享受我就是她的全部的感覺,接受不了這樣的「被冷落」。

邊做著飯,邊重新定位與女兒之間的關係,教育與依戀的平衡等。。。今天是她的生日,也是我經歷苦難而成長蛻變的日子呀!那是不是每年她的生日,我也應該要再次的成長呢?正在滿懷感恩的經歷著自己的這一次「長大」過程,女兒跑進廚房來,偷偷看看我的臉色,見我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她有點疑惑,試探的問:媽媽,你還愛我不?我說:寶貝,媽媽當然愛你呀,你是不是擔心我生氣?她趕緊抱住我,腦袋在我懷裏蹭來蹭去,回到了小兒般嬌憨的模樣。然後說:媽媽我來做飯吧。

這時候我跟她說:媽媽不是要求你生日的時候就要來做這一餐飯,而是,媽媽希望你在這麼重要的日子,能想一想為什麼生日值得慶祝?這一天你獲得了生命,那這一生你的生命能怎樣過得有意義,有價值?媽媽希望你生日不僅僅只是吃喝玩樂收禮物,而要做一些有價值的事,讓自己明白……她搶過去說:我知道,要懂得感恩。媽媽你過去休息吧,我來給你做飯。於是廚房移交給了她,其實大部分都已經做好,她只是簡單的為我煮了一碗粥,與去年她做的滿桌菜相比,我卻有了更多的心滿意足。

第二天,一整天她自己在家,溫習功課、安排補習的預約、洗衣服、洗碗,晚餐後想看看電視,看到一半沒等我喊,主動停下來先去洗完碗。之前很多不主動的事情,今天她自己都主動做到了。不是因為生日一過孩子就突然長大了,而是幸好我沒有被情緒牽絆而不明就裏的批評責備,或是拿出家長的權威說教她。所有有了個空間,讓她感受到,媽媽雖然不喜歡她的某些言行方式,但還是接納她,愛她。所以反而她開始主動想該要怎樣才是媽媽希望她的方向?之前講過的那些道理,她就甘願主動去按那些要求去做。在小樹苗的洗禮中,我對於孩子的教育已經有了堅定的方向,只是對孩子成長中會出現的問題,內心充分的理解接納還需要過程,最近九德的學習,有一項練習是讓我們多看別人的好處,多看自己的問題,在「寬兩秒」的功底中,這練習似乎比一般人更容易做到。當我試著退一步,對孩子寬容溫和,給我們互相都多留些空間,教育就變得省心了許多。

而我的這項練習,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帶來的影響,似乎更是常常有驚喜。記得有一天孩子在看一個跑來跑去抓人的綜藝節目,著在我眼中簡直就是浪費生命的事,還好記得內心一直放鬆一直「寬兩秒」,才沒有咆哮著讓她關電視。再練習看她好的地方:孩子幾乎半年才看一次電視,平時愛看書,學習自覺,家務也幫忙分擔…心暖暖的,讓她看一次綜藝節目也無傷大雅。後來我問她:這節目有啥意思呢?能學到什麼?她說:當然能學到呀,他們的拼搏,互相鼓勵,犧牲自己保護隊友……她一口氣說了好多,然後喘口氣對我說「媽媽,任何事情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你要看裏面好的那部分」。我的心頭,瞬間花開一片。

話匣子打開的小姑娘,常常會出其不意的有很多見解,比如說:閨蜜很重要,有時候比媽媽還重要,所以人這輩子一定要有閨蜜。再比如:跟同學在一起會很有依靠,跟媽媽在一起當然很有安全感,但跟同學在一起,有時候更有安全感……我的心每天都被她的突然襲擊,填滿了各種的酸酸甜甜,似乎每天都有不同的菜品等著我。然而每次品嘗過後,都會湧上深深地感恩,假如今生沒有遇到這門讓我能從情緒中順利走出來的學問——黃庭禪,假如沒有遇到一位能將經典解活在生活中的張講師,假如不是有同學們一起在各種經典中深入練習,那麼各種的情緒,不僅會磨滅掉這些生活中不經意的小小樂趣,更有可能連至親之情也撕開裂痕。人生本不過戲一場,演好演砸由「心」決定,把握了「心」的開關,平凡如我一介愚婦,也能在日日的煙火人生中品味出無盡的幸福。


 

習禮,為什麼能讓孩子快速改變?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同學問:習禮課程進入學校後,老師和家長的正向的回饋很多。但也有老師提出疑問說:「你們教的只是一些簡單的禮貌規矩,這些我們從小學一年級甚至幼稚園就開始教,為什麼孩子學了卻不做。而在習禮課程之後,他們卻有明顯的改變,這是為什麼呢?」請問講師,習禮的竅妙到底在哪呢?

张講師答:「禮」是表達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善意,在習禮前這種善意若沒有先向小孩子講清楚,當然習禮的效果就不會好的。禮乃是表達對人的善意,對人的誠懇,禮是讓人最輕鬆,最和諧,最快樂,最溫柔,最美好的生活方式。若是這作用沒講明白,教再多的禮貌給小孩也是徒勞無功的。

一般的人以為習禮就是很呆板、很封建的東西,禮就是教人怎麼向人打招呼、怎麼向人行禮、怎麼拿東西、怎麼給東西、怎麼說謝謝、怎麼說對不起、怎麼表自己的卑下謙虛的小玩意兒。老師再怎麼教就教這些表面功夫,教這些俗套,再怎麼講就都是些毫無生趣的老生常談,因此小孩子們並不覺得學這些東西有什麼趣味,更別說對我有什麼好處,甚至學了這些東西簡直就是叫我吃虧。他完全不知道習禮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是最好的一種生活方式,能得最大的益處。他完全不知道,禮是教人明理,讓人更成熟,讓人應對更得體,給人感覺更舒服,凡事應對恰到好處。這個部分學校的老師們可能並沒有對小孩說明白。

另外,為什麼學校教小孩們禮節,總讓人覺得不夠活潑,其原因就是他只演練那些拘拘謹謹的禮節,而不是教小孩去解決他在生活中方方面面與人相處的問題。而教小孩在面對他的生活問題時怎麼應對,怎麼以最友善的方式跳過那個總是發生在人際間過不去的坎,這才是真正的「禮」。人際間難免會碰到坎坎坷坷的嘛,人與人交往常碰到很多的挑戰,很多的對抗,在這些人際間的坎坷難題出現的時候,教小孩怎麼合理的應對,這就是禮。

而今日我們內心教育基金會所提倡的「習禮」,讓小孩子們覺得所學到的東西在他的生活中馬上用得到,我們的習禮內容是針對一些生活中比較重要的點,讓他們演練在某種人際關係的情況下,他可以怎麼應對,怎麼回答,什麼時候應該進會更好,什麼時候應該退會更好,這樣對小孩子來說,才是比較有用而切身的東西,而且也很容易就讓小孩子能舉一反三,輕鬆地面對他的生活。因此經過這簡單的習禮課程之後,小孩立即能把所學到的應對之禮,運用在與人相處的任何境遇當中,其效果不僅是讓人馬上覺得小孩子變得好明理,好像一夕間就忽然長大了一般,而且也讓這孩子在面對他生活的坎坷時,感覺非常輕鬆。

習禮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生活情境拿來重複演練,讓小孩去感覺、去習慣,而一般學校教禮儀,老師們只負責說明和示範,但卻從不演練的。小孩子們沒有試過彎腰,他的腰就彎不下去; 他沒練習問候,就講不出來; 他沒練過怎麼送往迎來,面對生活時就一點也用不上。理論他其實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這樣學了等於白學,說了也等於是白說。

比如害羞的人不曾練習過應對的臺詞,在面對人時就說不出話來。而狂妄的人沒有練習彎腰,他就謙卑不下來。然而這只需要多幾次的演練,多種不同應對方式的對照,他就能感受到差別,就能知道怎麼做可以讓人感覺更有善意,並且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可以做不同的選擇。我不一定要像以前一樣,永遠都是那副怯懦的樣子,也不一定永遠一副高傲的樣子,其實只要懂得應對的訣竅,人生的選擇空間是無窮寬廣的。

學生們如果認識到禮的活潑,體會到禮對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很有幫助,不僅讓人看得起,而且讓自己更舒服,然後經過幾次的練習,他馬上有信心,馬上知道這麼做對他來說也沒什麼困難的,於是他就願意在生活中,把剛剛學到的應對之禮,去試試看好不好用。任何小孩都有天生的好奇感,他們都想要把剛學到的東西去試驗看看好不好用,當他願意試試的時候,他的禮就做出來了,然後他的父母、他的家人馬上就覺得說他有巨大的改變,好像一下子明理了,一下子讓人更放心了,這就是禮的妙用。

我們提倡的習禮,所教的東西很切身,都是在解決小孩子碰到的人際困難,更是在提升小孩更優美的生活,雖然只是小小的改變,也許小孩本身並不感覺這有什麼了不起,但給人感受到的改變是很巨大的。比如說家裏垃圾桶已經滿了,而此刻媽媽正在廚房忙。那麼你問小孩:「你是等到媽媽對你吼說:你還不快給我倒垃圾!」然後你再被逼著去倒,或者是你看到垃圾已經八分滿了,你主動對媽媽說,媽媽你這麼忙,我幫你到樓下倒垃圾好不好?」同樣是倒拉圾,你看看這兩種情況給媽媽的感受會差多少!同樣都是去倒垃圾,就只是先說這一句話而已,給媽媽的感受簡直是雲泥之別呀!這就是生活的禮,這麼簡單的禮,媽媽馬上覺得你長大了,對你所做的事馬上有信心了!你信不信?不信就回家試試就知道了。

我們內心教育基金會所教的東西都是這麼貼近生活的,都是這麼簡單而可實踐的東西,都是是靈活、權變、有趣、有用的東西,可以立即讓人感受到你的東西,這就是禮。

你對你在乎的人,總是希望讓他看到你的善意,對你不喜歡的人,總希望改變現況,化敵為友。那麼有什麼與人應對的方法,可以讓不友善的人可以漸漸感覺到我的對他善意?如果有的話,任何小孩都願意去試試,他們想知到老師講的到底有沒有用,只要他去試試,立即會覺得古人的禮真是超級好用。一試成癮,這小孩就被習禮給改變了。好比以前出門去上課,總是甩門就走了,一句關心的話都沒有,而習禮後出門前會到媽媽面前說「媽媽我去上課了哦,下午見」,只是這點應對的改變,就足以讓媽媽高興得流下淚來,只是這一點改變,就可以從父母師長的眼神中,看到對自己的肯定與欣慰,從此也讓這小孩樂於習禮,樂於改變,這就是習禮的威力。

可惜的是,一般學校在教禮節,大多是空講一個道理,總說你們該怎麼怎麼做,不然我示範一下給你們看,三兩分鐘就講完了,這種方式沒法讓學生去體驗到有禮無禮之間的差別,而要加深這種親身的體驗,最重要的是課題必須貼近真正的生活,其次就是要重複地演練,練習與人互動的各種狀況,各種難題,各種過不去的坎,用不同的方式演練,大家互換角色加深體會,最後小孩子會發現到,哦,原來我過去的方式很不好,原來我可以這麼做,原來這麼做才是對的,才是比以前更好的方式,如此才能讓小孩打從內心主動想要改變。

禮的內涵就是表現對人的善意,而那善意就是讓人覺得更加安全,更加放心,更加輕鬆,更受尊重。而要讓人感受到這些,最主要的是自己要能表現出輕鬆的神態,而很多人可能很久不知道輕鬆是什麼味道了,所以以禮待人時往往很拘逼,往往不輕鬆,那麼就使這禮讓人覺得很生硬、造作、無趣。所以說輕鬆是個大禮,輕鬆自然是禮的基礎,你輕鬆不起來別人怎麼輕鬆嘛,不輕鬆哪來的放心呢!因此,禮以什麼為度,就是以讓人覺得輕鬆、舒服、和善、安全、放心為度,「和善、輕鬆、放心、因時置宜」就是禮的基礎所在。

一個習禮的人讓人感覺很明理,明理的人讓人感覺很放心,每個父母都希望很放心的把責任交給小孩,讓小孩當大人,但不知怎麼的,就是覺得他拿不起來,總是對小孩有很多擔心,放心不下,於是就對小孩設了很多規矩和限制。你做一個小孩,你怎麼出門、怎麼回家,才會讓父母覺得對你很安心,這很重要,只要父母對你很放心,那你的好處可多了。好比為什麼你十八歲,你要跟父母借個車,他們總是死都不肯借,這就是因為他們對你不放心啊,因為他看過你開車,他知道你毛毛躁躁地開車,當然他對你有很多不放心。你如果開車碰到紅燈快到了,你就提早煞車,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這就是開車的禮,你的父母看一次就知道你是個可以放心的小孩了,下次借車他很放心,哪有不借的道理,對不對。所以禮就是生活的態度,就是你值不值得信任的依據。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絕非虛言。

一個懂禮的人,總是讓人覺得很安心。好比你與某人約好見面時間,時間還沒到你早就知道某人肯定遲到,這種人就是失了約會的禮,也就是失了他的人格,失了人們對他的信任,讓人覺得不可靠,任何需要慎重的事都不可能找他的,失禮就有這麼嚴重。


 

篩土如觀照

作者:陳福

挑水運柴無非妙道,鋤田耕地總是禪機。

一句話,一心法,一種方法蘊藏無限智慧。

上山是第二次了,在這之前原本就應該在山上出現,但是因為自己拖拉的壞毛病,做事又粗心大意,錯過了自認為的最佳時機,自己心裏安慰著人少更可以進步,但是哪一次犯錯不是立馬找一個藉口,讓自己感覺更好受一些,無非是自欺欺人。其實錯了就是錯,知錯不改是我的毛病,看到這毛病就該如惡惡臭,如好好色。這是志工大哥吃飯時鏗鏘有力地提醒我。

如果說天氣是磨練心智的最佳方式之一,那我極其認同這句話,因為到中嶺山的第一天很冷,而且還下著雨。平時對天氣很敏感,只要碰到不好的天氣,心裏面會一直抱怨,導致上工一直頻繁犯錯。下雨過後泥巴會比較多,一些小工具不小心就會混在泥土中了,比如剪刀。用完之後隨手亂丟是我經常幹的事,用的時候找不到,大夥跟著找了許久之後還是沒看見,我也一股氣卡在胸膛。當志工大哥點我名說:「之前好像是你用的,」心中又上來一股熱熱的感覺,然後隨之就有個言發生,心中說:我不要被人當白癡。接著不經過大腦的說:我用完剪刀好像放在那邊了,不知給誰拿走了。氣血一股股衝擊胸膛,回想以前這種場景是經常出現在我的生活當中,只是不想要被指責,就立馬把包袱甩出去,生怕自己受到傷害。第一天就被一把剪刀弄得暈頭轉向,習性都現形出來了。

有一天,請教學姐問題,她跟我說:「你說話聲音怎麼這麼低沉,聽你說話的人黃庭都會沉一下,你可以試一下,放鬆你的喉嚨,把要講的話說開一點。」接收到學姐的建議,當下測試著說了幾句話,「對對,你這樣講話就可以了嘛。」聽她這麼一說,我心裏頓時體會到。因為當時我用一種放鬆的聲音出去,胸膛也會放鬆,當下我就明白了這道題的答案。

春天了,溫室的土要抓緊時間過濾,不然會影響緊接著的志工插苗。

這次過濾石頭是講師的第一次實驗。當任務分配下來,講師已經安排出很有秩序的做事方法,儘管我們聽了都很認同,講師還是願意讓我們多多嘗試不同的方法,以防漏掉最有效率方式,講師上工不講多餘的話,也從不拖泥帶水。心中對他的敬意節節攀升。

篩土工作收獲是最大的。記得那天和志工大哥一起上工,我負責的就是拿篩子篩土,手上已經磨出水泡了,也精疲力盡累到準備換人接手這工作,突然講師叉腰走進來,看了一下工作進度。因為講師就在旁邊,我內心的湧動突然大了起來。因為我那時已經沒有力氣,因此速度也變得緩慢,講師就對著正在篩土的我說:「怎麼這麼慢,不要上下,要前後」。這時內心氣血湧動猶如萬馬奔騰,想起志工大哥說過一句話「人在氣血發生的時候,最大的慣性就是逃避,當你無路可逃就只能看著氣血練習放鬆,進而才有機會練就心法,看見實相。」他還善意提醒我:「累呀!其實不會因為累的死掉。」然後我就放心下來,當下看著裏面的發生,不再逃避。雖然這次看到還不是實相,但是已經感受到身上流汗的暢快。記得關於「實相」志工大哥給過我這樣的解釋:「當你對自己觀照的那個氣血有所懷疑是不是實相的時候,其實觀照的就還不夠,實相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沒關係的,我相信會慢慢不斷接近實相。

從那天以後,我對篩土的工作尤其熱愛,篩土就好比觀照一般,你不斷地搖,土和石頭,它們總會分開。就算有時候石頭比較多,看起來要它們分開是需要一段時間,但是只要用對方法,持續地搖,石頭就會現出原形,在它們未分離清楚之前,可能會有懷疑,會想放棄,但是我們真的希望,一把篩子乾乾淨淨的放著,而一直不用它嗎?還是當我們站在菜圃中,看著這些被你篩過的柔軟的土,讓它發揮更好的價值,就如本性最乾淨、最原始的樣貌,是我們想要練得的實相,問題就是自已願不願用篩子去搖它。而我是否做好準備,好好使用觀照的這把篩子,把心中的雜質分離。也這啟發了我,應該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這門學問,是我回去該好好思考的事。

最後,用上學長說過的一句話做結尾:黃庭禪,這門學問很深,很真實,要多少自己拿!


 

「禮」的故事——索敞嚴肅

索敞講學,肅而有禮。己立立人,多士濟濟。

【原文】

北魏索敞,為中書博士。時魏尚武功。貴近子弟,不以講學為意。敞勤於誘導,肅而有禮,貴遊皆嚴憚焉。多所成立,前後顯達,至尚書牧守者數十人,皆受業於敞。敞以喪服散於眾篇。遂選比為喪服要記。

許止淨謂世風日下,士氣囂張。為師者寧取其嚴,不取其寬。師不嚴,則道不尊。學者於自治之規矩準繩,尚瞀瞀不知,安望其克己復禮,為忠為孝乎?故治國必自端士風始。欲端士風,必自尊師道始。

【白話故事】

索敞,字巨振,北朝(西元386—556)魏國人。他在朝裏做官,任中書博士,是個文官。北魏時期朝庭上下,一味地講究武力,以打仗功夫評價能力水準的高低,搶佔功勞,所以貴家的子弟們,都不願意去考究學問。

但索敞耐心教導學生,除了做學問,還講德行。他循循善誘,教導學生們要勤勉、謙虛、謹慎。學生做得不合禮節,他會嚴肅地糾正他們,同時又會引領他們按正確適當的禮節去做,讓他們體會有禮有節,這會給學生帶來內心的喜悅和長養,同時也帶給別人諸多好處。他重視讓學生體悟「忠義」帶給國家的規範和強大,啟發學生修身治國立下大志。因為他教導學生有張有弛、能文能武,因此跟他遊學的貴族子弟們,都很敬畏他。在他嚴格的教導下,後來功成名就的人很多,有幾十個學生官至尚書、太守,真是不小的成就,是作為老師的偉大之處。

索敞很看重《禮記》,其中涉及喪服的內容,散見在各篇文章裏面,沒有專門的篇章集中論述。索敞就將喪服相關文字全部挑選出來,再細緻分類,綜合整理,做成了一篇《喪服要記》,完善了《禮記》對於喪服的規範,讓後世人能夠準確地依循去做。

作為老師,他希望自己教出來的學生,未來都能成為社會的棟樑,造福一方百姓。所以他認為如果自己作為老師沒做好學問,不示範出好品德、好榜樣,學生們不可能學好。若學生們學不到對社會有用的學問,將來做了官,百姓們可就遭殃了!所以老師的德行非常重要,因此自己作為老師,要勤於學習,要有所作為。

索敞一生博覽群書,追求學問,德行豐厚。他堅持將所學化為行動,勤懇做官,用心教導學生,完善《禮記》。他很重視教導學生,為學生們樹立了好榜樣。這一切,他的學生都看在眼中,記在心裏,成人後,也都行得端正,做得磊落。

近代佛教居士許止淨曾評論說:「世風日下之時,大家崇尚武力,士氣囂張,社會動盪不安。作為老師,寧對學生嚴格要求,也不能一味寬鬆。若老師不嚴格要求,道德學問就沒有人能夠遵守。特別是在浮躁動盪的年代,老師的嚴厲教誨,有助於端正學生的品行。若一個學者對於自我規範的規矩準繩,尚且昏昧無知,又怎麼能期望他能修身養性,光復禮儀,為國盡忠,為長盡孝呢?所以治國必須從端正仁人志士的風氣開始。想要端正仁人志士的風氣,必須從尊敬老師開始。」

改編自蔡振坤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第三冊 禮篇《索敞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