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245期:0217.08.11

一、主題文章:願意與欲望拔河,才是真修行的開始

因為痛苦,走入了修行,以期尋找一個「讓自己舒服」的方式。幸得智者指點,讓她認識到原來自己一直在「假修行」!怎樣才是真正的修行?淡淡一句話,引發了她深深地反思……

二、問答集錦:什麼是自尊?

什麼是自尊?有人視其為生命般重要,堅決維護;有人則自暴自棄,將它踩在腳下。究竟什麼才是生命中必須的堅持?什麼才是自尊的真正內涵?本篇帶您一探究竟。

三、小樹苗:教育的美妙

身為一名教師,她學過很多教育理論,面對女兒的成長難題,卻束手無策,意外且無助。直至機緣來到,目睹孩子的可喜改變,她宛如看到救星般牢牢抓住,自此母女開始了一場全新的成長之旅,亦從中領悟到教育的真諦……

四、園丁故事:「義」的故事--仲淹義田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的名句。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為官為民,勤奮節儉,購置了千畝義田,讓貧苦無依的人得以吃飽穿暖;即使被誣陷貶官,也能樂在其中,一心為民。我們一起來看看他都做出了哪些義舉吧!

願意與欲望拔河,才是真修行的開始

作者:黃蔓莉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修行這個詞在現在的社會成為了一種「時尚」,大家對於修行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體會,這當然也包含了我自己——曾經的自己。我對於修行的領悟曾經就是單純地理解為:讓自己舒服。

讓自己舒服的途徑很多,但永遠比不上讓自己不舒服的情況多。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包括「含藏識」,都是隨時會有可能讓我不開心,有情緒。所以我才在無法抵禦這些的情況下走上了「修行」的道路。我走啊走,學習了很多的課程,一直在尋找一個讓自己舒服的方式。

然而經歷了那麼多,走了那麼久,一直到重新回到黃庭禪的著陸功課裏,跟隨著講師的步伐走到現在,才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修行根本就不是讓自己越來越舒服,而是隨時都在面對自己的習氣毛病,隨時都在與自己的欲望拔河;而是在氣血湧動的當下,做出對的選擇,不被那個欲望帶跑;修行就是讓自己在生活中 歷練自己,改習氣去毛病。然而人要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又怎麼會舒服呢?可就在這個氣血湧動的時候,才正是「修行」的開始啊!求舒服的其實都是在「假修行」。

記得有一次和講師一起上工,我問講師:「修行到底是什麼呢?」講師淡淡地說:「修行就是讓身邊人更好啊!不然你以為有多複雜呢?」講師的這句話很淡,但卻讓我有很深的反思,我有讓身邊的人更好嗎?我有養他們的生嗎?回答是:「沒有的!」因為我時常陷入自我的思維模式中,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只會考慮到自己的榮辱得失,考慮自己是不是「舒服」,沒有想得更高更遠,沒有為身邊的人考慮,沒有體會別人的感受,因為我時常被自己的「欲望」帶跑。

很慚愧,我身邊的人常因為我的「假修行」而遭殃,忍受著我的臭脾氣,忍受著我的自私,無奈著我的執著......若我一直在耗著身邊人的氣,我又怎能養自己的氣呢?這是自欺欺人、不折不扣的假修行啊。

因為痛苦,我走入了修行,我以為只要我尋找一個方式就可以不再痛苦,然而原來讓我痛苦的就是我的「習氣毛病」,我跑了千山萬水為的是尋找一個讓自己舒服的方法,但其實修行就是與自己的欲望拔河,修正自己的習氣毛病,當我們能養別人的生的時候,也就是在養我們自己的生。

講師佈置的著陸功課,我做到現在,真的覺得自己的內心是如此的狹隘,如此的自私,總是先顧自己的小,而忽略大局。

我很感恩能繼續走在黃庭禪這條路上,踏踏實實地穩穩地往前走。我願意一次一次地面對自己的欲望,去選擇做對的事情,我願意就這樣慢慢地磨平自己棱角,我願意好好地改習氣毛病去「真修行」。


 

什麼是自尊?

作者:張慶祥 講師

網友問:講師,您好。我覺察到自己在碰到他人批評指正的時候,內心有一個害怕。一來是怕我自己事理不清,搞不清楚狀況,更害怕這種被批評的場面。我想請教何為自尊,就是好名嗎?自尊可以一點都不要全拋棄嗎?

張講師答:當維護重要的事,維護一個正理,一個義理,維護一件正正當當的事,就必須堅持。因為這是在維護一個公理,而不是為人損人利己,不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而已。但如果這事是自私自利的,是錯的,這時侯你就要趕快認錯、趕快改過,還維持什麼自尊呢?錯了就該認錯,你這個時候還維持自尊,就叫做死不悔改!如果你堅持在正確的道路上,這堅持也只是為了「正確」而已,而不是為了好名,不是為了什麼自尊!自尊有什麼用?那只是張小人的面具而已!不過,也不是說叫你把自尊全拋,你要先做正確的事,先讓自己無愧於自己,自己先對得起自己,這才叫自尊。如何對得起自己呢?就是堂堂正正地做事,誠誠實實地待人,待人如己,公平正義,這才是真正的自尊。


 

教育的美妙

作者:崔小麗

我是一名教師,很熱愛教育事業。一直以來我都以為自己對女兒的家庭教育已做得很好了,可是女兒上學後在學校不停被投訴,她對老師不尊敬,老師對她也很無奈,在家對父母也是大呼小叫,這時我才深深意識到,懂多少教育的理論都沒有用,我對女兒的家庭教育真的出了問題。

2014年對我來說是人生轉折的一年,因為女兒上了小樹苗內心成長營,我也陪伴她一點點開始了成長。小樹苗內心成長營一部曲,帶給女兒太多的變化,她開始每天早晚鞠躬,向爸爸媽媽問安,出入對家人都很有禮貌,吃飯等我們先坐下她才坐,等我們先拿吃她才吃。小樹苗課程成了我的救星,我緊緊抓住它。女兒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我仍然會接到學校老師投訴。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對的路只要走下去,會越來越好的。在此期間,小樹苗內心成長營輔導長的話給了我極大的啟發。她對我說:「你讓孩子看見的都是她的錯誤,你可以從孩子背後看看她需要什麼幫助。」一言擊中夢中人,我都不敢相信我是一個這樣的媽媽,我的心如此僵硬,孩子被我打壓,要麼反抗,要麼不理我。從此我開始調整和女兒的相處方式,聊天時我對她不再評判,不再說教,只是傾聽和分享,女兒對我的信任感越來越強。

2015年的8月抱著對小樹苗課堂無限美好的嚮往,進入了小樹苗的課堂,做了一名志工。第一天晚上,我幾乎徹夜難眠。因為我感覺志工老師對孩子的管教和要求有些嚴,並且從我這個學習了多年專業教育的老師來看,上課內容過於繁瑣細緻,對於其中的部分教育理念我並不贊同。我還擔心孩子能否在課堂坐得住,下課出去玩的時間也比較短,教學的藝術性和內容都有需改善的空間。我讓女兒一次次來上課,真是對的選擇嗎?現在看來,那時的我還根本不理解小樹苗內心成長營教育的主軸,所以淨挑細節毛病。當時小樹苗剛開始,也許是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小樹苗抓住了品德教育的核心——敬。那之後我又參加了幾次小樹苗志工,雖然在教學細節上,我心裏並沒有完全認可,但是看到女兒的變化,讓我明白,我需要去改變我自己固有的觀念。

從女兒2014年參加小樹苗,到今年,我們一起努力堅持走在學習的路上,已經過了三年。我的同事們都覺得我變了,家長們也對我越來越尊重和信任。有一次,女兒的老師對我說:「每次你女兒經緯給我物品或接物品,都會很恭敬地點個頭。我能感受到她從內心發出的敬意。」我聽了這個回饋真是感覺很幸福,原本以自我為中心的女兒真的走出了她的小天地了。她每天都很幸福地告訴我:「媽媽,我現在每天在學校都非常好,我特別喜歡學校和老師同學。」

女兒貪玩應付寫日記,當我發現她這個小毛病,會很嚴肅地指出她的問題,每次她都鄭重地點點頭,願意重新寫。之後她真的每次都很認真地寫,並和我分享她寫的過程和感受。還有一次,她因為貪玩,忘記按約定的時間回家,我嚴肅地批評了她,她低下頭對我說:「媽媽,我知道了,下次不會了。」她真的明白了「孝敬」這個詞,只要我每次回到家,總會看到門口的紙條,告訴我她出去了在什麼地方、幾點回家等等。她真的記住了小樹苗所給予的教育,學著做一個明理的孩子。她也總是說:「我好愛好愛媽媽,一輩子都愛。」我告訴她愛媽媽要記得把事情做好,照顧好自己。

過年了,她會把她收到的紅包重新分配,再發給她愛的每一個人。我一開始勸她小孩子不用給大人,可她卻說要給。現在我也不勸了,連續三年她都這樣做。過年不但給我們行跪拜禮,也帶著我給我的父母行跪拜禮。她懂禮又活潑,回到家鄉大家都喜歡她。離開時她會深深擁抱姥姥、姥爺。我這個年代的人無法這樣對父母表達愛,每次我父母都會熱淚盈眶。

今年清明節前夕,經緯的哥哥姐姐和我都表示不回家祭祖了,我以上班為理由,其實是害怕每年被塞在路上十幾個小時。但是我對女兒說:「你要陪爸爸回去祭拜祖先」。她說:「媽媽,我其實覺得回老家挺無聊的,但我肯定會陪爸爸回去的,而且我每年都會陪爸爸。」我當下覺得自己的那點小心思真還不如孩子。

國學經典,我比女兒聽得多,也比她讀得多,可實踐起來女兒卻比我明理。週末女兒班組織親子遊,我對她說:「媽媽答應了做這周小樹苗分享會的分享,我可以不陪你去嗎?」我想著女兒可能會不高興,誰知她很開心地說:「那你去分享會吧,我可以自己去。」這幾年來,我每個星期參加生活禪,放假抽時間上中嶺山行禪,女兒都很支持我。她每次都說:「媽媽,你去吧,我會照顧自己。」女兒知道家裏一直有經濟壓力,她從不和同學比較物質條件,她那種不卑不亢的態度,是我學習的榜樣。只有一次女兒大聲對我說:「媽媽,為什麼你每天上學都是要我等別人?我坐別人家的車也是我去等,爸爸送我們也要我去等別人?」我很鄭重對她說:「每次等別人是一種幸福,自己養成好習慣,去幫助別人,能讓你的心常常保持溫暖,受益最多的是你自己。」女兒上過小樹苗五部曲,所以她能明白這話的意思。加上女兒也聽過很多張講師講的國學經典、「幸福內心禪」、「幸福面對面」,裏面深入淺出地講了很多教育的要點。後來女兒再也不抱怨了,經常看到她在路邊很開心等待。

我知道教育孩子的機會無處不在,關鍵是我去做,才能「上所施,下所效」。其實我在參加第三次小樹苗志工後,有很大的觸動,那次女兒也做了小志工。孩子們的教育需要方向,在志工工作期間,志工老師那種從內而外發出的恭敬之心,對孩子們影響很大,真的在孩子們心裏播下了「恭敬、感恩、心中有他人、大小先後和改過」這五顆心的種子。

我把對小樹苗課程的新的領悟,帶入自己的教學中,自身有了很多的轉變:之前那個曾經自以為是的我,開始慢慢謙虛下來。當「恭敬」之心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時,孩子們也開始變得有禮,他們自然學習到了恭敬、感恩。我用適合他們的方式引領他們去學習和成長,班級氛圍變得很溫馨。孩子們變得尊重老師,照顧小小孩,幫助別人,服務大家。家長們也經常很喜悅地分享自己孩子的成長,他們看到了孩子走在一條正確教育方向的路上。更可喜的是,這樣的氛圍影響到了整個學校,全校的孩子、家長都開始對老師躬身禮敬,整個學校充滿了正能量。

無論是女兒還是學校的孩子,他們美好的品質深深觸動我,讓我沉浸在幸福裏。我期待有機會我再去做小樹苗的志工,真正去服務並享受整個過程,為孩子們,也為我自己。



 

「義」的故事--仲淹義田

【原文】

宋范仲淹,千畝義田,已濟羣族,衣食賴焉。

宋范仲淹,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喪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其出納焉。

公少孤貧,以天下為己任。嘗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每感激論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為政仁厚,所至有恩,民皆畫像立生祠。義田之置,祇以贍族,然已無人能及。

【白話故事】

宋朝的范仲淹,字希文。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為了能夠養活幼小的范仲淹,改嫁到了朱家。雖然朱家是一個較為富有的人家,但是母親對范仲淹的養育卻採用清貧節儉的方式。母親經常帶他去體驗農民的生活,感受農民的疾苦,所以范仲淹從小就知道窮苦人的不容易。

(編者按:雖然我們現在都能夠吃飽穿暖,但世界上還有很多窮苦的人,他們還吃不飽穿不暖,我們應該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如果我們能有機會瞭解並感受在貧困中生活的人的艱難,或許當我們有一些能力時,也會有機盡自己的一份力量,讓這個世界更公平,更溫暖。)

隨著范仲淹慢慢長大,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知道了自己不是朱家親生的孩子,同時也看到母親在朱家忍氣吞聲過活的不易,於是他萌發了外出求學的想法,立志有朝一日能夠把母親接到自己身邊,讓母親好好享清福。懷著讓母親過上更舒心的生活的願望,范仲淹踏上了求學的道路。他有幸來到一位很有德性的老師那裏求學。為了省時間和花費,有更多時間學習,他每天早上起床先煮一鍋粥,然後分成四份,然後一天就配著鹹菜,早晚各吃兩份。

(編者按:比起范仲淹的年少時的條件,現在我們每頓飯都可以吃得很豐富,那我們讀書是不是應該學習范仲淹這種學習時候的勤奮認真,更加用功做好我們該做的事情呢?)

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范仲淹中了進士,在朝廷當了官。他剛安頓好,就將自己的母親接到身邊,盡心地贍養自己的母親。

(編者按:真是很孝順的孩子,當官後第一件事情想到的就是和母親分享自己的成就)

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為官公正清廉,從不考慮私利,成為朝廷官員裏的一股清流,

受到宋仁宗的重用,慢慢地做到了很高的官位。但是他生活卻勤儉節約,用存下來的俸祿購置了幾千畝的田地,取名為「義田」。之所以叫「義田」,是因為這些田是專門拿來給族群和鄉鄰裏無依無靠和貧苦人耕種的,這讓那些孤苦無依的弱勢的人不但能夠吃飽穿暖,還能在有婚嫁喪娶的時候能夠保持基本的尊嚴體面,做出該有的禮數。范仲淹的朋友見他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做「義田」,擔憂地問他為什麼不留一部分錢給自己的子孫後輩。范仲淹回答說:「把錢財留給子孫,最多能夠傳兩代;但若把德性教給後代,那後代受益可謂千秋萬世呀。」

(編者按:所以直到現在我們提到范仲淹,還是能受到他的義氣與正直的鼓舞,這就是對後世深遠的影響)

范仲淹選擇族裏面比較賢能的人,將義田所有的事情都放心地交給他們去處理。面對范仲淹的信任,被委派的人也深感重任肩,內心充滿使命感,努力學習范仲淹的正直和處理問題的方式。

范仲淹因做事從大局出發,一心為公,為官員們樹立了好榜樣。但也因為他總是直言進諫,對人對事從來都是秉公處理,也得罪了不少喜歡阿諛奉承、私欲滿腔的官員。於是多次被誣陷以致被貶官。他多次被貶到很偏遠的貧苦之地,但他卻不曾有任何抱怨和遺憾。他認為就是要堅持做正確的事情,即使受到排斥和誣陷,也沒有什麼好後悔的。大丈夫就不應該為一己之名而憂愁,有機會盡力為最基層造福百姓,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所以,每到一個地方,他都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因為百姓們對他感恩戴德,甚至為他畫像並建祠堂以表達尊敬和感恩之情。

(編者按:范仲淹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夠恪守他的本分,盡力做好他該做的事情,力求幫到更多的人。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

曾有位朋友請他寫詩明志,他就寫出了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流芳百世的名句。他希望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力量,讓天下少一些疾苦,讓更多的百姓安居樂業。他不僅是這樣說的,也一輩子都在這樣做。在做的過程裏,范仲淹不畏艱辛困苦,心中開闊坦蕩,所以被人們尊稱為「文正公」。

(改編自蔡振紳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第三冊義篇《仲淹義田》)

(圖片來源:東聯影視動漫公司出品的大型系列德育類動漫《中華德育故事》仲淹義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