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213期:2016.09.21

一、主題文章:不能與不為(下)

德者已將讀經對於滋養身心的益處,解釋得清楚明白。當他欣然願做個「聽話的學生」時,豁然得見:活用經典,長養精氣、追求永恆生命的那些「不能」,竟都是「不為」而已。

二、經典故事:《七真史傳》連載之(二十二)

馬員外遣散家中閒雜人等,隨重陽真師靜心修道,原本熱鬧的莊子逐漸冷清,倒惹得村老探問究竟。上至久旱後的雨期、下至失聯人的歸期,都當成考題呈給真師。重陽先生能否順利應對,保住這靜心修道的好日子?

三、厚生集:每一個生命都要珍惜

當我為放生來到魚攤前,魚兒竟像知道我的來意似得使勁往上跳,當我打開口袋,用手輕輕地撫摸牠們,當我看到牠們不捨地游回岸邊,這些小生命,一次次觸動我的內心,送上暖意與柔軟,這一刻,我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聯結。

不能與不為(下)

作者:陳志

(接上期)

至於我們是不是要去讀經典?張講師是建議我們多去讀經典的。在張講師的《平心靜氣》這本書中提到,讀經典可以做到趨吉避凶。

《論語》的「陽貨篇」中提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荀子》中「勸學篇」中說「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在《呂氏春秋》中的「不苟論」中也有一段文字(原文略)大意是講孔子、墨子、寧越,都是普通的讀書人,認識到治理天下沒有比先王留下的東西更好了,所以就日夜學習。聽說孔子和墨翟沒白天沒黑夜地去誦讀學習,夜夢中他們甚至可以親自見到文王和周公,跟他們請教。有這樣的志向這樣的精神,做什麼事不能成功不能通達呢?所以有「精而熟之,鬼將告之」這樣的話,其實不是鬼神告訴他們,是說他們精心習熟的啊!

而寧越只是草野之民,苦於耕作的辛勞,對他的友人說:「怎樣做才能免除這種痛苦呢?」他的友人說:「做什麼也比不上學習。學習三十年就可以顯達了。」寧越悅:「讓我用十五年來實現。別人休息,我不敢休息;別人睡覺,我不敢睡覺。」學了十五年,周威公拜他做了老師。箭的速度雖很快,射程卻不超過二里,因為它飛一段就停了下來。步行速度雖很慢,卻可以走到幾百里之外,因為腳步不停……

當我讀到上面的這些文字時,心裡是非常慚愧的。告訴我自己更要好好地去讀經典的,不要讓自己以後的日子裡再有愧疚。只要在張講師的指引下,我們就會找到經典的主軸,我們就可以好好地把讀到的經典化為動詞,落實在生活中,我們所學的經典才不會是空中樓閣,才不會是斷線的風箏!

讀《論語》時讀到「子曰:『德者必有言,言者不必有德』」時,忽然覺得張講師在我的心中是一位「德者」,講了《忠經》、《大學》、《中庸》、《道德經》、《莊子》、《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尚書》、《禮記》、《孔子家語》等等,還寫了《平心靜氣》、《找回失落的自己》、《寬兩秒,心自在》等書,有這麼多的引導,我這俗人才終於明白了一點點儒釋道經典中所包含的真正的道理,發自內心的感恩!

因此,我們一定要去讀經典的。讀經典也一定是長養我們的精氣神的。最近在練習寬兩秒,講師首先要讓我們聽的是《忠經》,《忠經》我已經聽10遍以上了,每聽一遍有一遍的收穫,每一遍都不一樣的感覺。聽到10遍,才明白其中的一點。「忠者,中也,至公無私」。我們按照講師要求每天做的功課以外,一定要培養我們「至公無私」的心、服務大眾的心、利益眾生的心,這也是為什麼講師讓我們在開始練習「寬兩秒」第一個階段要先學習《忠經》的用心吧。沒有至公無私的心,我們沒法養我們的氣!我建議大家也多聽幾遍張講師講的《忠經》吧,相信你所得到的遠遠超乎你的想像!

我們來自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想成為怎樣的人。不記得是哪位賢人講過「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這話說得很實際。我們對講師要求我們的做到的,盡力去做到吧。《大學》中也說過「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這句話很振奮人心。我們懷著一顆至誠的心,平常的心,每天踏實地去踐行讀經、學經。

簡而言之,要養好自己的氣,我認為只要做好三點:一是好好地把養氣六招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中,二是一定要加上講師在講《忠經》時要求我們的那顆「大公無私」的心,三是對講師在講經典時反反覆覆提到的對萬事萬物的「敬」,尤其是敬重我們的父母,敬我們內在的氣血!做到這三點,我們的氣一定會不養而自養!《孟子》中,對不能與不為做了很好的區分,修行這條路上,張講師已為我們鋪好了每一步,如果還做不到,那就不是「不能」,而是「不為」了!

我們在社會中不做學生很久了,但在國學傳承和長養精氣神方面,我想做個「聽話的好學生」,與德者同行,來長養精氣神。雖然我說了很多,其實我知道我做的遠遠不夠,我是「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藉此機會抛磚引玉,與各位同修共勉!


 

《七真史傳》連載 (二十二)

不二在洛陽裝瘋行乞,精進修行。這邊真師與丹陽也潛心修道,各得其妙。可對於員外聚眾修行,村老滿腹狐疑,總欲好奇探問。重陽先生真是否該顯些神通,讓眾人服帖呢?精彩故事,本期繼續。

且說重陽先生在馬員外家內,不覺年餘,外面有幾個村老閒談,說馬員外不會享福,白白將一分家財,捨與別人,把一個員外娘子氣瘋了,不知走往何處去了。內有一個五十餘歲的人,名叫段安仁,說道:「我昨日到他莊裡去會馬員外,門外無人看守,我對直進去,並不見一個婦女,盡是些男子。我問馬員外在哪裡?他們對我說在後面茅庵內,聽重陽先生講道。我便往後走,見修蓋許多茅蓬,馬員外同王重陽在當中一所茅蓬打坐。馬員外看見我,即出來陪我到前廳敘話。我問他孫娘子的下落,馬員外說:『她有她的道,我有我的妙!』我又問怎不見丫鬟使女?員外說:『男使之婚,女使之嫁,各立家室,永無牽掛。』我又問修這些茅蓬做啥?員外說:『召集修行人悟道,養真性。』我又問重陽先生怎不見出來?員外說他最愛清靜,不與俗人交。我問畢,與員外把事交代了出來。遇著馬興,我又問馬興你們這莊子,先時多熱鬧,如今為何這般冷淡,好像寺院一般。馬興說:『你不知道,我家來的這位重陽先生,是個活神仙,他不喜歡熱鬧,愛的是清靜。自孫娘子走後,他將莊裡丫鬟使女僕婦人等,盡行遣去,只留下我們幾個老好在此看守,故這般冷淡。』我又問馬興,怎見得重陽先生是位活神仙?馬興答我曰:『凡家中的事,與其外面的事,莫得人對他講,他都曉得,這不為奇,還有未來之事,以及某日晴,某日雨,他無不知,豈不是活神仙麼?』」

段安仁將馬家的話說完,眾村老之內,有一個姓潘的老漢曰:「依你這樣講,他能知過去未來之事,我們這裡乾旱了許久,未曾下過雨,何不同去問他,幾時有雨?」眾村老齊曰:「好!好!」即同潘老來至馬家莊。先見馬員外,說明來意,馬丹陽即引眾老同到茅庵,問重陽先生幾時有雨。先生曰:「你們村東頭土地廟,牆壁上註得有雨期,你們去一看便知。」眾村老聽了這話,即出莊來。回往本村,向東頭走來,到了土地廟跟前,果見粉壁上寫得有幾行字。潘老即念與眾人聽曰:「人王面前一對爪,一顆珍珠照王家,二十三天下大雨,和尚口內吐泥巴。」後面幾行小字,寫著四字破,潘老看罷,笑曰:「這是那些學生娃子在此寫的一首字謎,有甚麼雨期?」眾村老曰:「是個啞字謎,你猜得著否?」潘老曰:「我慣懂字謎,怎麼猜不著?」眾村老曰:「你既猜得著,快猜來我們一聽。」潘老曰:「人王下加兩點,是個金字。王字旁加一點,是個玉字。二十三天下大雨,鬥攏來是滿字。和尚去其和字,而留尚字,泥巴土也。尚字加在土上,豈不是個堂字,明明是金玉滿堂四字,那有雨期?」段安仁走上前用手指著二十三天下大雨之句曰:「這明明是雨期,你們偏說沒有,雖然是幾句啞謎,卻有機緣在內,今日十九,隔二十三只有四天,看二十三有雨無雨,便知重陽先生靈也不靈。」眾村老齊曰:「段哥言之有理!」於是各自回家去。

到了二十三日,黑雲滿天,大雨如注,從早至午,雨方止。眾村人始信重陽先生之神也。又有北村一人失牛,遍尋不著,來問先生。重陽先生曰:「牛在南村大樹之上,鴉雀窩內。」那失牛的人,聽了這話,忍不住笑說:「偌大的牛,那一點點鴉雀窩,如何裝得下?」重陽先生曰:「你去自可得牛,不必多言。」那人只得出了茅庵,來在南村,果見大樹甚高,上有雀巢,鄉里人原會爬樹,即爬上樹去,探取雀巢,原是一個空窩,用手扯了一下,那枯枝墜下來,打在臉上,略一低頭,看見村裡破屋之內,拴著一條牛,仔細一看,正是所失之牛。這牛臥在破屋裡,外面堆柴草,四圍遮掩,若非從高望下,再也看不見。其人忙下樹來,心中明白,這村裡原有一位樑上君子,慣做此事,若非先生指示,他到晚間,便把牛牽到遠方賣與別人。失牛之人到破屋裡,逕自去把牛牽回。

此話不題,那日西村裡,又有幾個人來問事,內有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說他哥哥出門數月,不知幾時回家,因此來問老先生。重陽先生曰:「回去問你媽的手。」那娃子聞言笑個不停,回得家來,見他媽手內拿著一封書信,說你哥哥在萊州做生意,帶得有書信回來,帶信人剛才走了,你可拆書念與我聽。那娃子拆書念曰:「不肖男書奉慈母,自父去世,蒙母教育成人,今體父志,出外貿易,頗還順遂,目下帳未收齊,不得速歸,為慮母憂,特書函一封,以慰母心,待秋涼之時,九月半間歸家,侍奉甘旨。」那娃子未曾看完,拍手大笑說:「好靈驗!好靈驗!」他媽正要問他,只見門前來了五六個人,不知為何?且看下文分解。

 

馬員外隨真師精進修行,不覺餘年,倒惹得一眾好奇猜測。為免除眾人的猜忌,重陽先生三顯神通,讓大家敬服不已。可這日,突然造訪的五六人,是否會帶來新的事端呢?

(預知後事如何,且待下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