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16.知止(九)

張慶祥 講師

16.知止(九)

透過仔細的返觀,每個人終將發現,黃庭真是一個天然的感應氣場,它的變化是如此的敏銳豐富,但每當你對黃庭一竅中的氣機起伏,攀附一丁點對待取捨的分別知見時,不僅當下立即感受到情緒的煩惱,立即感受到罣礙的痛苦,更使得源自本性中的造化規則全都紊亂掉了。這對於一個正在進行修煉功程的人來說,此時氣輪已開始逆行,丹田也停止了正常的運作,本性中那剝陰取陽的功能,也已經盪然無存!

 

因此那個破壞氣輪,並使丹田失去功能的元凶是誰呢?正是人們攀附於黃庭氣機中那個有對待、有取捨的分別知見!經典中常把這種攀附在本無意義的氣機上的知見稱它為妄念、念頭、動念、動心、知見、著相等。實際上這些詞句都在指胸中的衝動,很少是指腦袋中的想法,因為在腦袋的理智思維中,什麼事是應該做的?什麼事是不該做的?什麼想法是君子的?什麼想法是小人的?做什麼事會讓社會更和平?做什麼事會讓社會更不安?這些事的是非曲直,只要有小學程度以上的人,其實大家都很清楚。然而我們卻常做出不可理喻的事,常自己摧毀自己的氣輪,其元凶是攀附在胸中的情識衝動,而非腦中的想法認識不清。

 

因此不去練習放下攀附在胸中氣機起伏上的分別知見,就無法清明自己的心,也無法顯現自己的性,更難以使氣輪的運轉回到百分之百的天然與自在。因此說「大學之道」雖然是由「明明德」作為起點,但要「明明德」,其第一步必由自己的胸中去練習「知止」才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基礎,這便是「知止」的重要所在了。

 

那麼這個攀附在胸中氣機上的妄知妄見,到底要如何才能得「止」呢?仔細的返觀自身,每當胸中氣場動盪的感受愈大,心情的動盪便愈大,情緒的貪嗔罣礙也就愈深,然而這只是源於一場天大的誤會而已!因為胸中的「氣」畢竟只是氣,能量畢竟只是能量,磁場畢竟只是磁場,不論它怎麼起伏來去,本來就不代表任何高下、美醜、好壞、得失等意義的!

就像水在河中奔流著,水流可以或快或慢,波浪可以或大或小,然而水畢竟只是水,豈會因為速度的快慢,或波浪的大小,而散發出什麼貪嗔痴愛的意義來呢?

又像天上的雲,雲畢竟只是雲,不論或濃或淡,或來或去,它豈會在漂蕩的過程中,散發出什麼貪嗔痴愛的意義來罣礙自己呢?同樣的道理,人們胸中的氣畢竟只是氣,能量畢竟只是能量,起伏畢竟只是起伏,又豈該在自由動盪的過程中,讓它激發出貪嗔痴愛的對待意義來困擾自己呢!自認萬物之靈的人類,竟然作出了這樣愚昧的選擇!難道這不是天大的妄知妄見嗎?

 

這也就是說,在黃庭方寸的氣機實相中,其實本無貪嗔痴愛等意義存在,而人們在未曾觀照其實相的習性知見下,竟然對它作了不可理解的選擇,不是對某個感受開始「取」,就是開始「捨」,不是開始「貪」,就是開始「嗔」,於是便對自己造成永無止盡的煩惱與罣礙。

 

記得這個重點了嗎?人們的胸中並非不能有任何的能量波動,也並非不能有任何的氣機起伏,也不是喜怒都不能發,而是人們不該對胸中本無意義的氣機起伏,貼上任何好壞的標籤,不該對那本無意義的氣機起伏有一丁點的取捨分別存在,這個對內在感受取捨分別的對待知見,才是造成人們煩惱罣礙的所在!

 

因而人們只要開始學習返觀我們的心頭,也就是觀照黃庭一竅中氣機生滅起伏的真相,學習任這股清真的能量來去自在,不與內在一丁點氣機的起伏相罣礙、相攀緣、相分別取捨,即可在煩惱熾盛的當下,解脫所有情緒的攀緣與束縛,重回自性的本來清靜與安寧,也重新啟動了奇妙的自性造化,使氣輪的運行回到正軌。這便是「知止」這兩個字在修行功程中的真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