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05.在親民

張慶祥 講師

05.在親民

我們常說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指的就是古聖先賢的「內聖外王」之道,而「大學」中的「明明德」講的就是內聖之道,「親民」講的就是外王之道。內聖就是在「身體裡面」去證得返本還原的功夫,而外王就是在「身體外面」去服務大眾,去渡化眾生的功德,也就是「親民」。

 

「親民」這兩個字其實就是「親親而仁民」的縮寫,意思是渡化眾生的工作必由最近處開始做起,有餘力再漸漸地澤及遠處,因此古聖先賢推廣這志業,必先「親親」,有餘力再「仁民愛物」。

 

但這「親親仁民」也必需把握一個主軸,才能盡善盡美,雖周衣濟食也是一時之善,雖教忠教孝也是豪傑之行,但若不能復其明德,亦不足以拯救眾生出於六道輪迴的苦海。因此聖賢要先能夠明了自己的明德,而後教化全家的人都能明自己的明德,行有餘力再盡量往外推廣,讓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夠明自己的明德,都能超脫六道輪迴的氣數之苦,這便是「親民」的意義所在。

 

這也正是「大學」後段中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意義所在。「修身」就是明自己的明德,「齊家」就是讓全家的人都能明明德,都能齊頭並進,而「治國平天下」指的並非去降服別人的國家,而是像如來佛及孔子一樣,把明心見性的辦法,把明明德的辦法,試圖推廣到天下的每一個角落。這種精神正是澈底的實踐了「親民」之道。

 

簡單的說,「親民」就是讓自己的家人,以及世上所有的人,都能夠明明德,都能夠使自己煥然一新,都能夠返本還原的意思。這也就是佛家所謂「渡盡天下蒼生」的意思。

 

因此「大學」之道的第一條「在明明德」,是講完成你自己的內果,去完成自己的明德;第二條「在親民」,是講要去完成你的外功,去教化眾生,使人人都能明自己的明德。所謂三千功八百果才能成道,修行之本雖然在內,然於外若不積寸功,累世業力不能償還,亦是不能成道。所以孔夫子在講了明明德之後,又補上「親民」這兩個字。一則為內聖之功,一則為外王之功,這是說明必需「內外雙修」乃成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