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02.修行原理-大學

張慶祥 講師

02.修行原理-大學

修行原理----「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學」的本文只有短短兩百零五個字而已,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孔夫子一生著述的精華。就像心經是如來佛一生的著述精華是一樣的。程子曰:「古人為學次第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可見「大學」一篇在古人眼中的地位。

 

愈短的文章其含意往往愈深遠,也愈難解釋。例如心經,只有兩百六十個字,但文短意深,每一個字都得煞費苦心去解釋它,才能稍露眉目;「大學」也同樣是非常艱深的一篇短文,文字看起來雖然都很淺,但其含意之深,範圍之廣,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有志於追尋修行次第的人,若能先深入這段文字的意涵,往後在研讀各教經典時,不僅能有觸類旁通的喜悅,更能在自我修持中,奠定正確的基礎, 以及掌握正確的方向。

 

「大學」學問所包甚大,小到個人的修身,大到將這修持身心的道理廣到一國,甚至整個平天下;其內容從出世法、入世法、治世法實無所不包。但關於個人修身的原理、次第的部份,孔夫子只用了「大學」前段的四十二個字,就已經講得透透徹徹、明明白白了。從「大學」之道」到「慮而后能得」的這四十二個字中,已經明白的說明了什麼是修行中不可變的原理,什麼是修行中不可變的次序,修行的方法可以因人而異嗎?或是天下眾生都必須遵循著一個不變的法則來修行呢?這些重要的問題,孔夫子只用了短短四十二個字,就已經對天下眾生做了最完整、最圓滿的解說了!這也是「大學」中最難以解釋的一段!

 

而這四十二個字之後的文章,則從下乘法講到上乘法,從出世法講到治世法,因此「大學」可以說是在修行領域裡面,非常完整的一篇學問!

 

但為縮短篇幅,本書只就個人「修身」的部分加以探討,也就是本書只解說「大學」中的前四十二個字。如果能對這四十二個字透徹的瞭解,這不只可以深入古聖先賢修行過程中所憑依之關鍵,更可以體會到整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精髓所在,原來也是寄託在欲修性了命的功夫之上。

 

在進入這四十二個字之前,我們先來探討一些簡單的概念,有很多人談到修行,常說「道」就在日常生活中「而已」呀!老老實實的生活就好了,有必要花時間去研究這些老八股的文章嗎?何不讓我們省點時間來談談如何推行孝道、如何行善、或來談談怎麼誦經、怎麼辦法會…為什麼要講這些過時的老八股呢?也有人說修行的方法各有不同,見解也因人而異,何必一定要聽從某一套學問才叫修行呢?

 

而您是否想過,修行的方法到底應該是有一定不變的法則可循呢?還是可以因人而異呢?修行可以愛怎麼修就怎麼修嗎?還是必須遵循某個一定的主軸才能成功呢?各教聖人所提倡的修行方法,到底是殊途同歸呢?還是各說各話大異其趣呢?

 

修行若沒有一定不變的法則必須遵循,那麼各教聖人用盡畢生精力,苦口婆心說破了嘴,不斷地闢破邪說外道,到底所為何來呢?就讓我們隨便去修,愛怎麼修就怎麼修不就好了嗎?孔夫子講「大學」一篇,正是針對這些問題而立論的,而本書的出版,也正是為了補述這些論點。

 

修行有一定的原理及方法嗎?好比我們想把一塊木頭化成灰燼,請問有幾種方式呢?你可能會說「有無數個方式」!例如:我可以用瓦斯來燃燒、用木炭來燃燒、打雷和岩漿也可以讓木頭燃燒起來…,最後你的結論可能會說「有無數個方式可以讓木頭化為灰燼」!

 

沒錯,看起來木頭化成灰的方法好像有很多種,但如果我們探討的是木頭化為灰燼的「根本原理」究竟有幾種時,最後你會發現,「原理」只有一種!那就是「使它加熱到燃點,然後讓它自己燃燒」!

不論你提出了多少方法,檢驗這些方法是否正確,就得看這些方法有沒有離開這個「加熱」的主軸,對不對呢?若離開了這個根本原理,那麼你就根本無法檢驗那些毫無根據的辦法到底能不能使木頭化成灰呢?

 

因此若想要避免在研究學問時迷亂了方向,最好先從學問的「根本原理」處加以探討。找到這個根本原理時,你會說:木頭化成灰燼有幾個方式呢?答案是「一個」!就是「加熱到燃點」這個方式而已!找到這個根本原理,你就會發現,這原理並非只適用在某一根木頭上而已,而是全天下的每根木頭都適用的。若你失去了這個根本,而只是放任人們去提出各種不著邊際的方法,那麼就無法檢驗其中的對錯了!

 

再以水為例吧!在這個地球上的水,不論哪條河的水,不論哪個國家的水,要將它化成氣有幾個方法呢?答案也只有一個,就是「加熱到沸點」對不對?

 

或是我問:「從台北到高雄,有幾種方法呢?」你會說很多,坐飛機可以到,搭火車可以到,走高速公路也可以到…,如此來說,到高雄的方法何止有八萬四千多種!但這只說到皮毛而已,沒有說到它的「根本原理」處!從台北到高雄的「根本原理」有幾個呢?永遠只有一個,就是你必須不斷地「對準高雄移動」而已!

 

這就是真理,真理永遠只有一個,我們住在同一個宇宙,享受著同一個真理,所以不論你走到宇宙的哪一個角落去,天下凡同類之物,由同一個起點要變化到同一個終點,其方法雖然看似很多種,但原理必然只有一個!明白了這個根本原理,就能找出適合的方法,但若不懂得這個根本原理,那麼看似正在使用同樣的方法,卻不一定能帶你去相同的地方。

 

好比你看到每個要去高雄的人都用走路方式,你也開始學著走了起來,但別人雖然彎來彎去,卻一直往南前進,而你卻一會兒往西,一會兒往東,一會兒往北,就是不往南移動!這兩者外表看起來都是正忙著走路,但其掌握的主軸完全不同,因此導致的結果也將完全的不同!

 

返觀世人的修行,當我們問到「由人變成佛這件事,到底有幾種方法呢?」問到這裡,人們不是不知所云,就是立即陷入不同的宗派辯論而永無止境!你會說「各人所見不同啦」!或「八萬四千多條路,條條通羅馬啦」!或「你拜你的觀音,我拜我的媽祖;你行你的善,我唸我的經吧」!

 

但人變成佛這件事真的沒有一個不變的原理在嗎?真的可以隨便你愛怎麼修就怎麼修嗎?如果是這樣,那麼各教聖人還有什麼好堅持、好提倡的呢?而那些正在使用著某些看似有用的方法的人,真的都已經進入到修行中永遠不變的原理及主軸上了嗎?

 

佛經裡面雖然常提到「八萬四千法門」,但又提到一句「不二法門」,你以為這兩句話之間有所矛盾嗎?其實八萬四千法門指的是圍繞在那根本原理周圍的諸多辦法,而「不二法門」指的是那個修行中永遠不變的原理。先確立了這個修行中不變的原理,八萬四千法門才有一個正確的主軸可以依循,因此這兩句話是沒有任何矛盾的。若失去了這個根本原理為主軸,只是徒增八萬四千種的盲點、矛盾與對立而已!這就是為什麼本書之所以急著將這篇「大學」精義公諸於世的原因。

 

看看今日各宗派中的修行人,對於修行的方法真可說是各說各話,莫衷一是!他們常說:「修行的方法隨人緣份,因人而異,只要你覺得適合你,或是感覺對味了,就是跟你有緣了!」這樣的話聽起來很能引起眾生的共鳴,然而這些話真的合乎聖賢仙佛在經典中的苦心叮嚀嗎?

 

您是否曾仔細想過,如果修行的方法可以讓你愛怎麼修就怎麼修,那麼如來佛還有什麼經典可說呢?各教聖人還有什麼值得堅持的呢?就讓眾生用自己最喜歡、最舒服的方式去修行,不就好了嗎?如果修行可以隨我高興的方式來修,那眾生會說:「如來佛你寫你的,我修我的,我們兩個只是方法不同而已,誰又曉得是你對?還是我對呢?」

 

然而您想想,各教聖人為什麼要寫下經典?我們為什麼要花時間去研習經典?我們為什麼不使用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方法?為什麼我們要跟隨著聖人的步伐去走?

 

只因為各教聖人的修行,在外貌上看起來或者有所不同,然而內行人直窺其根本處,卻有一個「修行的原理」是永遠未曾改變過的!但這個根本原理卻常被世人所忽略,因此不得不勞動各教聖人不斷地說、不斷地寫,用盡他們的畢生生命,說破了嘴還不夠,又要留下經典來做為萬世的準繩!請問,若是修行沒什麼不變的真理可說,那麼各教聖人還有什麼好堅持的呢?

 

「修行的原理」指的是人性中永遠不變的真理,是全人類共同的,亙古不變的造化。為什麼可以從上古至今亙古不變?因為凡是人,即為同一類!同類者,身中的造化會有兩種嗎?好比上古時代的人用耳朵聽,現在也是;上古時代的人用眼睛看,現在也是;上古時代的人用胃去消化食物,現在還是一模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三千年前、五千年前的經典,到現在我們還可以引為準繩呢!因為我們與老祖宗是「同為一類」!身中的造化也只有一套!

 

我們常說時空已經不同了,時代已經變了,那些老八股的東西對現代的人怎麼能適用呢?但五千年前的人類用眼睛看、用嘴巴吃、用胃消化…,直到現在我們還是一模一樣,對不對?五千年前的毛毛蟲,透過蛹才化為蝶,現在的毛毛蟲也一樣,對不對呢?雖然時空是變了,但是人類身中的造化原理還是沒變,因此修行的原理也永遠不變的。

 

如前所說,天下凡同類之物,要造化到相同的另一個結果,其過程與原理永遠只有一個!人既然為同一類,當然必有完全相同的造化規則,也就是相同的「性」。簡言之,相同的人類,要造化成同樣的目標、相同的佛,其間真正的「原理」到底能有幾個呢?答案是「永遠只有一個」!

 

天下凡同類之物,其構成生命的原理永遠都只有一個,內在的造化也永遠都只有一個,我們可以舉出很多的例子來證明這一點。但是各宗各派的修行人,在談論要從「人類」變成「佛」的這個學問時,卻老是各說各話,爭論不休!這表示大多數的人根本不知道這個修行學問的「一致性」,以及它的「根本原理」到底是建築在什麼基礎之上!人類的智慧足以歸類出遠在天邊事物的一致性,然而卻不足以瞭解人類身中的本性也應該有一致性,這豈不是很可笑嗎!

 

為什麼在進入「大學」這四十二個字的本文之前,我要花時間來說明這些觀念呢?因為你可能已經聽過很多很多不同的法門,可能你在還沒摸透那個唯一不變的根本原理之前,就已經空轉一段時間了;也許你正站在十字路口上徬徨已久了;但你要知道,只有相信修行有一個永遠不變的原理的人,相信有一個不二法門存在的人,才是古聖先賢的忠實信徒。

 

「經」者永遠不變之道也。各教聖人之所以要寫經典,就是因為有這亙古不變的不二法門存在,世上若無這個不二法門的存在,各教聖人的經典根本就不用寫了!古代修行人之所以背起行囊、踏破鐵鞋、歷盡千山萬水尋訪明師,其原因何在?就是為了找出那個根本的「成佛原理」,那個「不二法門」到底在哪裡?而這不正是所有想要修行的人所要尋找的嗎?

 

「大學」這篇文章是孔夫子講給曾子聽的,曾子怕這其中所隱含的浩瀚義理被後人所誤解,因此他就把其中比較重要的名詞加以補述,就是我們現在所看的「傳十章」。但這十章之中最重要的「格物致知」這一篇,卻被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給燒了。格物致知的真義失傳之後,誰接著來解釋呢?比較出名的那個人就是朱熹。問題是朱熹是不是一個摸透了修行原理的人呢?朱熹當時是國子監,名氣非常的大,全中國的儒生大都是他的弟子,幾乎所有的儒者都承襲了他的解法。

 

然而朱熹到晚年時,發現他的解釋有很多矛盾及無法實行的地方,這點在王陽明「傳習錄」中有些記載,並且在「傳習錄」中,王陽明提出了更多朱熹的錯誤。在還沒來得急思考怎麼改正的情況下,朱熹就過世了。而當時全天下的儒者大都已深信朱熹的解法,王陽明雖然怒螳臂以擋車轍,對於這項錯誤卻也是隻手難回天了!所以至今在學校教科書裡所學到的「「大學」」,都是沿用朱熹自己也認為有問題的解釋方式!

 

我在五專的時候,第一次欣賞到這篇文章,看到「大學」兩個字時內心好高興,到底它是多大的學問呢?非常的期盼!一直等到老師教完了這篇「大學」,我滿心失望地去找老師,我說:「老師,怎麼聽你講完「大學」,反而感覺不到它的「大」,倒是有點像小學!」他說:「那不然你認為要怎樣解釋呢?」我說:「我要知道,我就當老師了!」你是不是曾經跟我有同樣的感慨,這「大學」照朱熹的解釋讀起來不過就是像訓詁學類的小學,像是一個勸善的學問而已,何來之大!

 

後學生逢奇緣,有幸得遇先師傳授性命雙修,在參禪打坐了幾年之後,心性中著實有了一些變化與發現,有一天我重讀「大學」本文時,內心忽然有股感動,嘿!這不就是在訴說我心性中的造化絕學嗎!對照著心性再來看這篇文章,其內涵不僅與佛教「明心見性」的道理完全一致;也與道家「精化氣、氣化神」的修煉完全吻合!後來在考察諸多先聖先賢的文章中,也得到同樣的印證。

 

在我漸漸瞭解這篇絕學的重要性後,便著手翻譯這篇文章,希望用道學的角度將這篇文章的精義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也希望藉此來引發有緣之人的向上。但因後學德薄言輕,解釋的方向又與大家所恭維的朱熹版本大不相同,苦於沒有足夠的先聖言論可以支持,所以多所顧忌。

 

所幸後來看到「北海老人全書」裡面,其中有三、四頁講到「中庸」、「大學」與修行的關係,文字雖不多,但卻畫龍點睛似的給予我正確的指引,因此後學乃開始著手翻譯「大學」這一篇文章,有志者若能對照各教經典的記載,及返觀本心本性的實相,必會發現這學問與各教聖人的性理心法吻合無異!以下我就來逐字解開「大學」這四十二個字中所隱含的修身之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