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第十五章

張慶祥 先生

第十五章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真常之道:

真常之道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自在,都可以得到本性中生生之益的道。常常有人會以聽到某一段演講一時的感動、或靜坐到某一種一時的禪悅為道,或以身體一時的輕妙舒爽為道,或以看到什麼光、或看到仙佛、或聞到美妙的檀香、或接到什麼特殊靈機為道…,然而這種非比尋常的經驗,常在下一刻感受消失時,瞬間消失得蕩然無存了。

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是分分秒秒都在的,無法離開一秒鐘的,是隨時反觀都在的,不是忽得忽失的。所以這種以追尋一時特殊感覺為道的人,在事事不如意的時候,有時候甚至連一分鐘的清靜與自在都遙不可及。這種在某一種條件下才獲得清靜的道,其實是忽得忽失的道,是忽存忽亡的道,不是「真常之道」。

「真常之道」是不論你在任何的境遇之下,都能夠清靜、都能夠自在、都能解脫的道。真常之道是不論你在何種的環境之下,都能夠盡得本性生生之益的道。不論置身於何種的境遇,我們都可以保有對身中實相真知的心法,在各種的境遇、各種的感受中,都能夠馬上得到寧靜跟解脫的。

一個人若是能夠具備這種對自性實相真知的心法,不論外境是順是逆,是住在東方還是西方,是凡間的人或西天的佛,在他們生命中的每一秒鐘,他們都可以盡得本性的生生之益,不使他們本性的造化機能有一點點的損傷。

因為這個生生之益就存在於每一個人的本性之中,它分分秒秒都實存在,所以叫做「真」,因為不論在什麼樣境遇之中,他都能夠盡得他的生生之益,沒有一秒鐘是丟失的,所以稱為「常」。無時無刻都本著實相的真知,盡得這個本性中的生生之益,這個就是老子所說的「真常之道」。

◎悟者自得:

「悟」這個字是「吾」「心」。了解自身實相的心法才稱為「悟」。而「自得」是一切答案都在自己的身中。所證得的都在自己體內,沒有一件是身外的。這兩個字明白的指引我們要往內觀照,而不是往外尋找,是從本質去體悟,而不是額外獲得了什麼。

自古至今所有的聖賢仙佛所證所悟,都離不開「本性」兩個字,打開五教的經典,他們的共同處就是「本性」這兩個字!而迷昧的眾生卻不斷的往外索求,所以老子清靜經即將結束的時候,再一次的叮嚀成仙作佛所有的關鍵就在自己的身中,不在身外,更不在別人的身上,如果我們要修行的話,千萬不要再走錯了方向,只有往自己的身中去尋找,才能夠獲得完整的答案。

◎得悟道者:

悟道的人就是能掌握這個內在本性的人,有了這個見地就可以承傳聖道了。我們常以為那些具有某些超能力,能夠預知未來的人,或是能夠洞澈三世因果的人,或是那些能夠空中行雲、撒豆成兵的人,才是悟道的人。然而適問有這些超能力的人,都是心性無暇的人嗎?心性若不能無暇又怎能說悟道呢?

這些雖然都很好,但是成仙作佛所依靠的不是這些,成仙作佛所依靠的只是每個人本性中早就具足的造化之妙而已!因此所謂的悟道,指的是悟透了本性真機的人,悟透無為而無不為的人,而不是那些在旁門左道中有著絢麗成就的人。

◎常清靜矣:

「清靜」是不論在動靜中都能夠靜,而一般人以為靜就是在遂順無事、輕鬆舒暢時才能靜,但智者在困苦顛沛中就靜了,在煩惱、繁忙多事時就靜了,不是等到一身無事的時候才能夠靜。

中庸:「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意思是說,一個人身處富貴也清靜,身處貧賤的時候也清靜,置身於夷狄他也清靜,身陷患難之中他還是清靜。

君子不論身陷在什麼樣的境遇之中,都不改其清靜自在的本色,不改見性的本色。不論在什麼樣的境遇之中都能夠清靜,不是偶然的遂順的境遇中才獲得清靜的。這種動靜皆靜的功夫,這才是永遠的清靜,故曰「常清靜矣矣」。

記得在前面的文章曾經說過「動者靜之基」,這句話已經表明,這個清靜是建立在動中的,在奔忙中的,不是那沉空守寂、枯木死灰的靜。而這裡所說的「常清靜矣」,更指出這清靜是時時刻刻都清靜的,不是忽得忽失、忽存忽亡可以充數的。這個是實相心法中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凡夫及二乘者最常誤解的地方。所以老子清靜經中的最後,對這個問題一再一再的反覆申論,這是我們不可忽略的。

這本清靜經經乍看之下文字感覺都極為淺顯,但是你若懂得仔細往身內去對照的話,你會發現它的含意真是極為隱微深邃。經典大都有這個特色,經典是專門為那些懂得將文字往內在的本性去對照的人所寫的,不是為那些善於說文解字的人寫的。所以希望各位在研究五教經典的時候,都能夠本著這個「對照本心本性」原則去閱讀、去翻譯,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直入聖賢心法,悟入言語所不能破的真機。

 

黃庭禪創辦人 張慶祥 甲申年辛末月 寫於中嶺山禪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