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第九章

張慶祥 先生

第九章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真常應物:

什麼叫「真」?就是把身體各部位感覺還給各部位,這就是真。「感覺」是人類是否煩惱的誘因,例如:做一個簡單的試驗,到街上用同樣的力道,拍十個陌生人的肩膀看看。你會發現,每個人反應都不一樣,有的人被一拍就嚇跑了;有的人被你一拍,會很凶,最後是你被嚇跑!然而你拍的力道也差不多,拍在肩上的感覺都一樣,有的人被拍會感覺很煩,有的人卻覺得很好玩,可見得人們對於身上單純的一丁點感受,有著嚴重的迷惘存在。有了迷惘,就不真了。但若你懂得把感覺還給各部位,剩下的就只是各部位些許能量活動的本貌而已,何來的什麼煩惱!這就是「真」了。

什麼是「常」?不是一時的,而是能應用於無時無刻才是「常」。「真常應物」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讓你身體上所產生的各種感受,歸於身體的各個部位去承受,不把它看成你的情緒與煩惱。不要老是用那個一成不變、毫無彈性的應對方式,把感受與心裡的分別知見,結合成一個牢不可破的地獄,然後在這個巢臼裡面打滾生活,以致煩惱永遠都說不完。

一時的新鮮,不叫「真常」!真常是不論多久,它是可以貫穿在你日常生活的每一刻裡的,只有真學問才能引領您進入真常,只有掌握到真常才能得到永恆的解脫真樂,不是一時的感動,也不會因為時空的變化而褪色、而失真的。

人的煩惱是什麼?是一種感覺;人的歡樂是什麼?也是一種感覺。而感覺的主體是什麼組成的?它是忽生忽滅的「氣」所組成的!這一點若能觀得透澈,什麼都解決了,它永遠只是閃閃爍爍、忽生忽滅的氣機起伏而已,它本來無物(貪嗔),何來的煩惱!

然而在你的分別知見下,這同樣的「氣」,可以在你心中,營造出令你覺得有如天堂一般的感受來,也可以營造出有如地獄般的感受。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人心可造天堂也可造地獄」的原因。

由於自己的分別意識營造出來的天堂地獄,失真了,就不叫真常,偶而真也不叫真常。真常是時時刻刻的,是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任何一分一秒的,來與生活中各方向的人事物相應對,叫做「真常應物」。

對事物的變化做出應有的反應叫做「應物」。外境發生了某些事,總要處理吧!有個人褒獎你,你該怎麼回應?某個人對著你很無禮,你該如何回應?朋友落難,你應該怎麼應?到底是出來當官好呢?還是甘守清貧好呢?到底是豪華些還是簡陋些好呢?到底是大膽些還是保守些呢?這些外在的選擇,都是一個「應」字!

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應,聖人要我們用真常去應物,觀照著身中的實相來應物,不是叫你躲起來不要應物。但重要的是不要因為顧著應物,而對內在的感受實相產生迷惘,創造出煩惱來。

事情該怎麼樣辦就怎麼辦,氣血該怎麼觀照就怎麼觀照,外在的歸於外,內在的歸於內,感受歸於感受,心思歸於心思,氣機的歸於氣機,不相混淆干擾,這就是「真常應物」。

人們往往知道該怎麼應物,但卻被內在氣血牽擾不已,致使很多事情變了調。究其原因何在?感覺!習性!你的感覺加上你的分別習性,便使一切都失真了。

「應」字與「靜」字本不衝突,因為「靜」這個字,不是叫你不動,靜不是不要出門,不是不要走動,不是不要與人應對…靜只是將你身中所有的感受還給個部位去承受而已。這聽起來簡單,然而實地去實行的時候,你才會發現,這真是個大學問呢!

不相信你可以在下一次靜坐的時候,或是下一個胸中氣血來襲的時候試試看,盡量讓各部位感受還給各部位,儘量讓本無意義的氣血活動不墮好惡分別,你若做得到的話,靜坐兩個小時應是很簡單的事。

為什麼很多人坐不到半小時,坐不到一小時就起身了?我有一點腰酸,所以我煩啦!我有一點腿麻,所以我很想要起來了!起來後看看時間才二十分鐘。然而什麼叫做「將各部位感受還給各部位?」腰酸應該由腰來承擔!不要牽扯到心來承擔!你仔細的觀察,這個腰酸是腰不能承受呢?還是你的心不能承受呢?是否你的心因為腰部的一點點感受,已經開始浮躁起來了?最後是否因為心中的一丁點浮躁,使你準備要放棄靜坐了呢?

以前我時常在跑步中觀照,仔細的觀察跑步的過程,實在很有意思。跑步應該是腳部最累,上半身是個坐享其成者,它只是被辛苦的腳背著繞圈子而已,照理講上半身應該很輕鬆、很快樂才對!但是當你跑到覺得想放棄時,觀照看看是不是這樣?是不是因為腳沒力了才想要放棄呢?

不,每次跑不動時,我觀察到多半停下來的原因,是為了胸中氣機充斥著一個「煩」的知見。是煩躁的痛苦使我停了下來。停下來後我常檢驗自己的腿還有沒有力?當我用力的踢踢看,都還很有力!當我跳跳看時,還可以跳很高!

過去我在研究內觀的時候,常常一個人在操場上,就是這樣一直跑、一直跑,跑到很累很累,內心很想停下來時,仔細的觀照比對。我常發現,難過的好像不是腳,奇怪的是上半身根本不用出力,只是被背著繞圈子而已,但是很明顯的可以察覺到,所有的痛苦、煩躁都在上半身,你說奇不奇怪。

再仔細觀察自己的上半身,到底為什麼覺得這麼苦?仔細的看,倒也不是很痛苦,只是喘而已。再仔細觀察那個喘,其實也不是很痛苦,只是氣在快速進出而已!這一項項分離開時,根本就不痛苦。最後你會發現,每當有一個熱浪上心頭時,你就會把全身的感受都解讀為「痛苦」!而那一剎那你就準備放棄了!問題的關鍵,全在黃庭中的一股熱浪上。

但熱浪畢竟只是一可點的熱氣而已,又何來「痛苦」呢?慢慢的觀察,最後你發現,每當你對黃庭中的那一丁點熱氣有了「討厭」或「抵抗」的知見發生時,那「浮躁」與「痛苦」就明顯的加大。最後你終於可以確定「黃庭中的分別知見」才是造成人類煩惱痛苦的真正主角!

就像這樣,在日常生活的煩惱當下,把身體各部位的感覺慢慢釐清,再把這感覺還給各部位去承受,不要讓那些遍布全身、忽大忽小的感受在那邊打群架,不要讓它們互相牽連、糾葛不清,看清楚每個部位現在是什麼感覺,這才是「真常」,這才是佛經所說的「如實觀照」的功夫。帶著這個真常去跑步、帶著這個真常去上班、去處理事情、去吃飯、去逛街、去遊山玩水…,這就是「真常應物」。

◎真常得性:

「性」是什麼?「性」是上天所稟賦的造化之道,你一身的造化規則就是你的「性」。例如:水的造化之道叫水性、木的造化之道叫木性、而人的造化之道叫「人性」。

什麼是「造化之道」?萬物都是由陰陽二氣所造化出來的,「造化之道」就是存在該物之內,陰陽二氣的變化規則。萬物身中都充沛著陰陽二氣,那股氣自有它消長變化的規則存在,那個規則就是萬物的「性」。

用科學一點的方式說,「性」也就是該物體內那股能量的變化方程式。水裡的變化方程式叫水性,木裡的變化方程式叫木性,而人身內的變化方程式,在未受污染前叫「佛性」。當這個佛性受到心識的污染後,那變化的方程式就被改變了,我們就稱它為「人性」或「習性」。

性遍滿在你的身中,而反觀覺照時,要如何檢驗你的性呢?你的性存在哪裡呢?「性」是氣的變化規則,因此性當然存在身中那股陰陽之氣上。陰陽二氣的變動造化是非常精密的,我們總是不知其然就發生了,但在這造化發生的同時,身中同時也會昇起了一些或大或小的感受。當你感到身中有感受在變化,也就是能量在變化,也就是本性造化在變化的當下了。

陰陽造化讓你感受到的部分,我們稱為「感覺」,這或大或小的感覺遍佈全身,到處都有。仔細觀察你身體的各部位,任何時候都有一些或大或小的感覺存在,感覺酸、感覺痛、感覺麻…,這些感覺就是本性造化正在活絡的證明,也就是要觀察本性的放大鏡。所以觀察本性從哪兒觀起?唯有從覺照「感覺」才能開始!離開了感覺,如何覺察你心性的自在呢!

既然「感覺」是本性造化的放大鏡,那麼觀照全身「感覺」的實相與自在,特別是你一向被你誤以為喜怒哀樂的「黃庭」!便是檢驗「心性」的實相與自在的唯一辦法了。

讓各種酸痛麻癢冷熱起伏等感覺,在你身體的各部位盡情的去發揮、去活絡、去造化,只是靜靜的看著它發生,與那股變化的能量和平共處,特別是遇上黃庭的氣機變化時,絕不可加上一點點貪嗔好惡的分別知見上去,因為黃庭是一身造化之主,黃庭一亂,周身本性的就都擾亂了!因此觀照本性的自在,特別注重「黃庭」內的氣機是否無相,是否自在。只要黃庭的氣機無相自在,這就是獲得本性自在的當下了,這便是古聖先賢守簡馭繁的覺照方式,也是佛法為什麼要「直指人心」的用心所在。

當本性的造化因情識的放下而獲得自在,通往成佛之路的造化就啟開來了,淨化法身的造化就開始了,這種情況佛家便稱這種情況叫「見性」。金剛經用「離一切相」來形容這種放下對待情識的功夫,而心經則用「觀自在」來矛容這種觀照氣機自在的真覺。至於清靜經則用「真常得性」來表示這種真覺應該運用於日常生活的每一刻。

為什麼覺照身心的感覺是那麼的重要?你看那人也好、鬼神也好、神仙聖佛也好,都離不開身心的感覺,可見感覺這兩個字,並非肉體的專利。就像鬼魂雖沒有肉體,但依然有著敏銳的感覺,甚至比活著的人更為敏銳複雜的情感!不然為什麼鬼魂也會生氣、也會痛苦、也想要報仇!

可見得「感覺」真正的主體,乃是在「氣」上、是在「能量」上所表現出來的。對於三界眾生來說,凡是氣機活絡之處,就是感覺熱鬧之處。因此那些想鬧自殺的人常說「死了之後就一了百了,什麼感覺也沒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只要那股能量不滅,生前內心的痛苦沒有解脫,死後也必然無法解脫。

因此「感覺」並非只在肉體上,不是沒了肉體、沒了神經系統後就沒有感覺了。科學家只知道感覺是經由肉體裡的神經系統來傳達,而某些修行者還停留在「觀照氣與感覺者皆粗俗不達究竟」的想法,這都是停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看法。

本性的造化機能在運作時,就是在氣的流動中運作的。而當氣在身中流動時,周身的感覺也就變化起來了;可惜的是一般眾生身中感覺多變時,黃庭中的好惡知見就會被牽動,這不僅產生了煩惱,也使周身造化偏離了本性的路線!

覺者則不同,覺者懂得在周身感受變化之時,讓各部位感受各歸各的根,即使黃庭中的氣機也動盪起來,依然覺照著氣機的實相,不使好惡情識攀附其上,因而得以維護一身造化的本來,這便是佛家所說的「明心見性」,也是老君所說的「真常得性」了。

 

◎常應常靜:

活活潑潑的去應世,能對事物的變化做出有彈性、因時制宜的反應叫做「應」。所以「常應」這兩個字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由此可見這個「靜」字是也是在動中的。

外在行為的選擇,應當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有無限種可能。在動態應世中,仍然不偏離本性實相的規律,安靜的處在動能的本性造化之中,就稱為「常應常靜」。智者不論外在如何的選擇,都是為了保有內在本性的太和自然而已,把握得住這個大原則,我們就叫做「常清靜矣」!凡行住坐臥皆可養得本性之自在與太和,叫做「常應常靜」。

 

◎常清靜矣:

「清靜」這兩字,不是枯木死灰,不是說話慢、走路慢、不參與活動、一個人孤孤伶伶的關起門來閉關…不是如此的!閉關從哪裡閉?從六門來閉。怎麼閉?是眼睛閉起來、耳朵塞起來、腦袋也停下來叫做閉關嗎?這不叫閉關,這叫破壞了本性賦予六根的應有功能!眼睛應該能看、耳朵應該能聽、腦袋應該能想…,但眼睛看的歸於眼、耳朵聽的歸於耳、腦袋想的歸於腦…。

在日常生活中,將六根的感知還給六根,將身體各部位的感覺還給各部位,讓它們各自發揮應有的功能,而不讓黃庭內的發生,有貪嗔好惡的攀緣。把內心的攀緣知見切斷,返回本性的實相,這才是「閉關」,才是「常清靜矣」!

黃庭(末那識)就像其它六根一樣,有它特有的感覺功能,它能感知六根所傳來的訊息,並能影響身體百骸的所有變化。一個覺者特別專注於觀照內心的實相,把內心的感受還給內心,讓它只是負責純真的感知,不要讓它變成好惡的情緒,不讓它擾亂你的真知。

舉個例子:就像收音機一樣,頻率如果差一點,就很多雜訊;頻率如果對了,音質就非常的清晰,能夠清晰的去執行它的發音,這就是真正的「清靜」!清靜乃是最活潑、最暢然、最明白四達、沒有一點習性的雜訊干擾,這才叫做「清靜」。若以為什麼訊號都必需沒了才叫清靜,那麼這台收音機也可以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