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第二章

張慶祥 先生

第二章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夫道者,有清有濁:

「夫」是發語詞,老子語重心長的說「這個道呀!裡面包含著清,也包含著濁。」清濁就是陰陽,道的造化就是陰陽二氣的造化,道的運行就是陰陽二氣的運行。在運行的過程中就會產生「造」與「化」。「造」是立起來,好比建造房屋,由無而變有,慢慢慢慢地變出來;「化」是轉換掉,就是由現在的形態轉化成另外一種形態,由有變無,慢慢的轉化了。

凡物由無變有、由小變大稱為「造」,像嬰兒慢慢的茁壯叫做「造」。造到了頂點,物極必反,它必須轉化,就像人到了最壯年後,便會慢慢的衰老,這個叫做「化」。造化是萬物不變的變化規則,有了造化萬物才生生不息,而這個變化規則是由誰來主導的呢?就是「道」。

好比水的源頭本來是清的,但在奔流的過程中,加入某些因素的變化,就會有的清、有的濁了。道的源頭本來也是清的,但在變化的過程中分出了陰與陽,同時也就產生了清與濁。以整體來說稱為「道」,分開來說就有陰陽清濁。

道既然有清濁,道所生的萬物當然也會有清濁,這也表示當你往內去覺照你的一身之道時,也會如大道般有時經驗到清的感受、有時經驗到濁的感受!因此當你在反觀覺照時,應本於大道自然之理,不論它是清的感受,還是濁的感受,是細微的感受,還是粗重的感受,我們依然應當以著不分別取捨的心境,對它全部含容接納,和平相處,不必與之有一點點的抗拒或罣礙,這才符合率性無為之道。

 

◎有動有靜:

上一句說道有清的一面,也有濁的一面,而這一句說,它還有靜的一面,更有動的一面。道既然有動靜,那麼由道所創的萬物有沒有動靜呢?必然也同時含有動、靜兩個層面的。

就像人們有動的時候,也有靜的時候。無論你個性再怎麼好動,也不能沒有靜的時候。不論你的個性再怎麼好靜,也不能沒有動的時候。這動靜兩種特性是同時共存於大道本體之中的。

而「動靜」究竟什麼意思呢?就像一棵長在路邊的植物,看起來一動也不動,夠靜了吧!但這植物內在的造化卻是動的、是活的。如果把這植物內的細微造化過程拍成影片播放出來,那動態連世上第一流的科學家都會大為讚嘆的。

道既然有「清濁」、「動靜」的層面同時存在,但這對你有什麼意義呢?例如當你在反觀周身之氣的時候,有時候你感覺神清氣爽,這就是「清」;可是有時候你覺得你神昏氣暗,這就是「濁」;有的時候你會覺得今天氣血非常寧靜;有的時候你卻覺得氣血非常活躍。這些不同狀態的呈現,都是很自然而正常的,因為「動靜清濁」都是大道的變化形態之一,當然它也會隨時在你的身中交互呈現著。

動靜清濁若不交互變化,則不能完成造化,這些形態交替推演的過程,陰陽就完成了一次完整的造化。好比春、夏、秋、冬不同的氣息不停的在輪轉,因而才能完成一年的萬物變化。春夏秋冬如果不輪轉,萬物的造化就全部停止了;因為它不停的在更替,才能推動著陰陽造化不斷往前推進。

人身也是一樣,人身之內一天裡就可以有春夏秋冬、動靜清濁的變化;一個時刻、一個念頭的剎那裡,也具足著春夏秋冬、動靜清濁的變化。氣機有了動靜清濁的變化,本性自然的造化才能往前推進。

因此當你往內去覺照一身之氣時,身中氣機有時清、有時濁、有時動、有時靜、有時酸痛、有時麻癢…永遠沒有一定的形態,這皆是本於大道的自然之理,你都應該全部含容接納,和平相處,絲毫沒有好惡取捨,這才是佛家「如實觀照」,及道家「率性無為」的經意所在。

 

◎天清地濁:

從本段經文開始,老君舉大道所生化出來的天、地、男、女…為例,讓我們知道這便是大道「動靜清濁」最具體的代表物了。老君舉大體為例,而在這之下的自然就涵蓋在內了。

就像「天地」吧!「天」本是大道一股清氣所化成的;「地」本是大道一股濁氣所化成的,濁到了極點就變成有形的物質,也就是地。意思是說自身的清濁若不好體會,就讓我們看看身外這個天地的形態吧,它們就是清氣與濁氣的代表物呢!

然而這裡所謂的天清地濁,只是拿「天」與「地」來相較所產生的結果,如果我們拿「天」與「道」來比,那相較之下道就是「清,而道所化生出來的「天」就變成濁了。清濁是相對立名的。

好像蛋黃蛋白一樣,你把它攪一攪,是分不出來的。但你若把它沉澱一段時間,你會發現蛋黃會一直跑到下面去,蛋白浮到上面來,這兩者自然就變成相對。也就是說,這個道的動靜清濁,可以兩者混合,而也可以兩者分離,這個都是大道本自具有的特性之一。分離到終點又混合,混合到終點又分離,這就是道的運行、道的造化。因此「清濁」的名稱不可執著。但道理不說不明,若是對清濁還不清楚的話,那就看看「天地」吧!

◎天動地靜:

什麼是「動靜」?動靜也是相對立名的。例如一個人站在地球上來看宇宙,那麼我們會說天是動的、地是靜的,這也是兩點立名的結果。就以天來說,天是大道所造化出來的,而大道已經包含動、靜兩種層面,所以天體有可能只侷限在動的層面嗎?不會的,它必也包含著靜的層面。而地也是大道所造化出來的,那麼地有可能只侷限在靜的層面嗎?不會的,它也必然包含著動的層面。也就是說,天地都必然含有「動靜清濁」等層面。那又為什麼把天類比為動?地類比為靜呢?這是以兩者比較的立場來立論的,若不先取個立論點來比對,道就無可說了。

 

◎男清女濁:

物之最大者天地類比完了,如果還不明瞭,接下來就舉個更切身的東西來類比吧!男女是物之最切身者,所以現在要以此來比喻道。我們常把天地人並稱為「三才」,「才」是本質,三才即是三種具備了道的完美本質的東西。人為什麼能成為三才之一呢?為什麼小小的人可以與天地來相比呢?那是因為大道在造萬物的時候,用了它最精華的一股氣,造出了天、地、人,而其餘較雜的氣則造出了動植物、礦物等。這就是人為什麼能與天地配,而稱為「萬物之靈」的原因。

古人常說:「人為天地之心」,因為大道最精妙的一股氣,就在人的身中,就在「男女」的身上了,所以老子在類比完天地之後,便以更切身的男女色身來做比喻,讓我們更確切的瞭解到大道的樣貌,及體會到人身的珍貴。

大道的一股清氣造了男,大道的一股濁氣造了女,所以說「男清女濁」。清濁都是道的一部分,只不過特性稍有不同,清有清的特性,濁有濁的特性,因稟性不同,所以男女思想、外貌、行為本來天生就有所不同,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從品格上來說,清與濁沒有分高低,因為大道本來就有清濁,你如果硬說清的比較高,濁的比較低,那大道少了一邊,還叫道嗎!清濁同屬一道,在大道中清濁是平等的,所以說男女本自平等,無分高下,只是他們的思想、個性、外貌等,因賦性不同而稍有差異罷了。

 

◎男動女靜:

陽氣生了男,陰氣生了女,陽氣好動,而陰氣好靜,所以男孩子生性都較好動,女孩子生性都較好靜,這是普遍的現象。我有一男一女,他們小時候特性就不同,不必誰教,他們自己所選擇的玩具就不一樣,男孩子從來不拿洋娃娃,拿到就丟了,他所拿的都是汽車、積木、拆拆解解、重新組合的、用力氣的、動腦筋的,甚至有暴力傾向的槍等。而女孩子玩的東西都是很可愛的、很溫暖的、很細緻、很漂亮的,這男孩與女孩天生所愛玩的東西就很不一樣,這都是賦性不同的關係。

當然偶而也會看到幾個男孩子是很靜的,但特例不可為通則,大體上來說,大道用陽的那一邊造了好動的男孩,用陰的這一邊造了好靜的女孩,男女都是大道所化,但動靜陰陽有所不同。男的多動一點才覺得舒服,那就是陽氣的特質;女的多靜一點才覺得舒服,那就是陰氣的特質,這些都是氣稟的關係,天性使然,不是故意造作的。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老子在上一段將這陰陽二氣類比為天地、再類比為男女,而此句再將它類比到萬物身上。也就是從大道,化生到天地、甚至男女,甚至於所有的動物、植物、礦物…都是這大道由同一個本源,慢慢的往末端造化所生出來的,因此稱為「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降」就是由高而低,由無極而太極、而兩儀、而四相、而八卦,叫做「降」。像泉水從本源一直向下流放,而產生了個種的變化。其言外之意是讓我們瞭解到,萬物皆出自於同一個本源。然而這氣從本源流到了末端的時候,已經經過種種陰類交媾的變化了,因此與本源已經不一樣了。就像從山上冒出來的泉水,一直往山下流,流到最後它的本質雖然依然是水,但成份已經與本源愈來愈不一樣了。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這句話另有一個更有建設性的言外之意,雖然人們現在已經和本源有所差距了,但是如果懂得溯本之道,懂得逆流而上的話,每個人都可以回溯到完全一樣的本源,就像下游的魚,可以逆流而上,找到最清澈的本源一樣,這才是「降本流末,而生萬物」的真正用意。

太上老君恐怕人們不懂得溯本去追求本來的生命,不瞭解人們有一個本性及歸宿可以追尋,因此用這句話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是大道所生的,所以人身之中都有道(陰陽二氣)的存在,只要懂得依循自身中的陰陽之道的生化,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慢慢的溯回到自己的本源,踏上返本還原之路了。

這就像上台階一樣,既然當初是「降本流末」一階階的走下來,現在就得「返本還原」一階階的爬回去。而這個過程中,只有站在最後最高那一階的「人」是最幸福的,因為此刻他只要懂得抬起腳,往上再走一步,就立刻可以返回到安安穩穩的本源了。

今日我們已有幸獲得了人身,「人」就是萬物裡面最接近大道本源的生物了,我們是最高等最靈敏的生物,我們已站在這一連串長階最頂端那一階上,此刻只要盯緊目標前進,今世馬上就可以成功了。因此才稱為「萬物之靈」!

你小時候玩過這樣的遊戲嗎?一張長長的紙,從最下面畫了一條很長的尋寶圖到最上端,一開始只有一條路,然後故意畫了很多叉路來擾亂你的視聽,把它捲起來後,讓玩的人從第一步慢慢去溯本,看看能不能避開重重的叉路而直達本源,找到無比珍貴的寶藏。這就好像我們前面已經過了千百萬年的道路,過了千百萬個六道輪迴的關頭,現在終於來到最後的一個關頭,我們如今幸有了人身,眼見就快要成功了,如果在這最後一關卻選錯了路,你說可不可惜呢?天下最可惜的莫過於這種事情了!因此你一定要慎選你的修行道路才好呀!

此處老子用「降本流末,而生萬物」這句話,來勉勵我們,只要如法修行,每個人都可以一級級的溯回本源的。從胎卵濕化經過很多次的輪轉造化,再往上跳一級,然後再經過很多次輪轉造化,再往上跳一級…跳到最後要成佛之前的一個階梯,就是我們這個「人身」了!所以人若懂得運用一身的造化之妙(本性),再往上跳一級,就可以回到他的本源了,就可以成佛了。有幸獲得人身的人,怎能不好好運用自己的自性,將你送到安穩的彼岸呢!這就是這句「降本流末,而生萬物」的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