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03.心的位置怎麼會在肉體上呢?

張慶祥 講師

03.心的位置怎麼會在肉體上呢?

學生問:心的位置怎麼會在肉體上呢?如果心在肉體上,那麼人死後身體毀壞了,心不就也沒有了嗎?

講師答:雖然課程中我們在肉體上指出一個您的感應中樞的位置,來方便您練習觀察,但實際上我們所練習觀察的目標,並非肉體上的一個位置,而是對該位置內所隱藏的一股敏銳無比的「氣」而言。人們的心念常隨著這股氣的變化而起伏、而煩惱,因此要放下心中的罣礙,必需對胸口內那股感應非常靈敏的氣作仔細的觀察方能奏效。

古人形容仙佛或鬼神常以「聚而成形,散而成氣」來形容,可見這真我的法身正是由一股『氣』所聚合而成的,只是這個法身目前正寄託在我們的色身之中,因此我們的心性與這股變動不停的「氣」實際上是息息相關的。

雖然有一天肉體會毀壞,但心性永不毀壞,因為這股「氣」永遠存在。所以您現在所致力觀察的目標,不是在肉體上的一個位置,而是在永遠不壞的本性上一步步踏起穩健步伐的。

很多人總說:『什麼心在哪裡!心根本是無所不在的。然而人們的心真的無所不在嗎?假如某人對你說:『心想到高雄就已經在高雄了!』那麼您可以問問,他的心現正在高雄何處?門牌號碼幾號?前面有什麼人事物?若是他答不上來,您就知道他的心沒有到高雄,也沒有到台北…

他那因妄想而起的難過不安,也沒有讓高雄承受,也沒有讓台北承受!他那個難過的情緒,仍然分分秒秒在他的身中上演!仍然由自己的身體承受!

這樣的說法,對一個已經修成的人來說,縱然是一個究竟的事實。但對於天天被心頭煩惱所綑綁的人來說,卻只是個自我迷亂的素材。

那麼心(煩惱罣礙的發生地)到底在哪兒呢?內觀要從哪兒觀察起呢?下面我所舉出來的經句,雖然在各教經典中早就存在,但也許您打從有生以來卻不曾聽過,但請先不要因此見疑,且聽我慢慢的引證:

如來佛在《圓覺經》中說道: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妄想乃是攀附在氣上的),非實心體(人們妄念紛紛實是氣血作弄的結果,),已是空華(第妄相攀附的結果,並非內心真想如此)。可見如來佛早已向我們說明,這『氣』字才是內心的罣礙來源!

《圓覺經》的另一段又提到:此身畢竟無體,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煩惱罣礙都攀附在氣上),假名為心。(凡夫錯認心頭的一股氣血為心)

由以上這兩段,在在都證明如來佛認為『心』與『氣』根本脫不了關係。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到:性善之端,須在『氣』 上始見得,若無氣亦無可見矣(第發出滿心善念時,覺觀自己胸口,必有一團溫暖的氣在)。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即是氣也。(同理類推)言下之意,王陽明經過一生格物之後認為「心」與「氣」脫不了關係!

孟子在文章中談到:『志一動氣,氣一動志。』志就是心,心與氣這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字,卻被拿來湊在一塊,顯然亞聖也認為『心』與『氣』相互影響,不可分割!

孔子曰:無聽(覺察)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孔子教導我們,想要解脫心上的煩惱,其訣竅就是覺知微微的氣機起伏。可見孔子認為要解脫『心』上的煩惱其關鍵就在這個『氣』字上而已。

由以上各教聖人的經句可以見得,體驗這『心』與『氣』的關係,正是三教聖人之所以覺悟、之所以解脫的重點所在!

沒錯,如來佛在《楞嚴經》卷一裡說「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是名為心。」但這段話的本意是說,凡氣之所及之處,皆是覺知所及之處,故曰心無所不在。聖賢仙佛修成正果,氣可出入自如,隨處遨遊,且其法身充塞太虛,因氣之無所不及,故覺知亦無所不在,故曰「心無所不在!」然凡夫氣僅止於一身氣骸之內,則其覺知亦止驗於一身爾。氣未能充塞太虛而自言心無所不在者,妄語也。

對於修行的過程而言,妄情發於黃庭,其所產生的煩惱痛苦也由黃庭承受。當正覺提起,妄情亦止於黃庭,其心靈之清明也由黃庭享之,故於修行的過程中時,聖人曰:『心在黃庭』。

且看《聖賢實學》中的一段證明:

在《聖賢實學》這本書裡面,對於黃庭一竅的功用及位置,有幾段非常詳細的記載:「黃庭在何處?在脾胃夾中處也。脾屬土,因土之色黃,故曰『黃』;此穴是神明之舍,虛靈之府,元神之家庭,故曰『庭』。此穴乃脾胃夾中虛懸一穴,故儒曰腔子,又曰衷。因脾為土,故儒曰心地。此穴約廣寸餘,故儒曰方寸,又曰寸衷。此穴其形似田,故儒曰心田,道曰中丹田。此穴上通心,下通腎,此穴居中,故儒曰中,又曰中心。此黃庭諸般異名之義也。」

又曰:「後天父母五行之氣,散於周身,而統於黃庭;先天五行之氣,聚於黃庭,至虛至靈,主宰一身。黃庭一穴,一寸三分寬,在脾胃夾中處,離外肉皮三寸三分。黃庭為心田,心居黃庭。未發為中,發而中節為和,此中和之根源也。」

由以上經典已充份說明,修行過程的妄心,實生於黃庭,滅於黃庭,觀心必以黃庭一竅為本,學者可於自身檢驗之,望蒼生認理為真,勿空蹈虛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