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中庸首章釋義】07.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張慶祥 講師

【中庸首章釋義】07.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什麼是「獨」?大多數的人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不會做虧心事”來解釋“慎其獨”!這樣解釋雖然容易懂,也一直廣為大眾所接受,但這卻是一個淪落到往外解釋的方式!而《中庸》的「率性之謂道」主要是指內在的修為,而非外在的形式。因此這種解釋方式恐有違「不可須臾離也」的原則,也違背了心性在內不在外的原則。因此這種解釋方式,可能並非子思的第一義。那麼「獨」這個字還有別的含義嗎?有的,在古聖賢的眼中,「獨」這個字,一直是「不受它物污染的純淨本性」的代名詞。

例如在《南華經》裡有這麼一段: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這段話的意是說,連生死得象都迷惑不了他時,內心才能像清晨一般的清徹;內心清徹了,才能照見自己與生俱來的純真本性;本性是超越時空的,因此照見那純真的本性,便能進入無古無今不生不死的永恆生命了。

以上《南華經》裡的這個「獨」字,若是把它解釋為「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便與上下文完全不能連貫了,因此「獨」這個字在古人的眼中,有更寬廣的含義存在。

曾子在補述大學誠意章時,也曾提到「君子必慎其獨也」這樣的句子,而在《大學證釋》這本書裡也有這麼一段:「慎獨無非戒自欺也,以其「自」也,唯獨自知,人不得見而己獨見焉,故曰「獨」。此妄念一生之時最傷其真,如惡臭好色,常起念於無人之時,無聞之地,妄之所至,無所不為,惡成而氣損矣。溯其初,皆緣「獨」時一念,凡人之善惡,莫不由於一念,以其屬於一念,故曰「獨」,謂其正『微』也。」

可見《中庸》、《大學》的「慎其獨」,以及《南華經》的「朝徹而后見獨」,這幾個獨字,都是在指每個人身中那個念之初發,或是清真純一的本性,因為沒有後天的情識來污染,只維持其原來的純真,所以稱為「獨」。

而在實務的反觀覺照中,透過慢慢的觀察,逐一的釐清,撥開原有的混亂,使之歸於原來天賦的本真,就是「見獨」了。見獨就是照見心性的本真,讓本性單獨的存在,不使它攀附任何貪嗔的分別情識,只允許它存在單獨、純淨的原貌。古老的聖賢君子畢生修持所致力的,正是以此專一純淨的本質為重。也由於這個修持主軸的關係,也才有中華民族「精一執中」的博大文化內涵的存在,而對於本性精一執中的內涵,也正與此處的「慎其獨也」不謀而合。

只有如以上將這個「獨」字往內去解釋的方式,才能與上下文連貫,若是把這個獨字用「一個人獨處,外面沒有別人」來解釋,便要與「率性」的前後文連結不起來了!我們要相信,聖賢的邏輯能力是非常強的,他們在寫書的時候,絕不會前兩句與後兩句寫得毫無關聯的,而是一個主旨貫穿全篇的!就像子思上幾句說「可離非道也」,接著馬上又說「是故君子慎其獨也」,因此這個「獨」字,當然指的是前面那個「想離也離不開」的東西才對!

因此子思所講的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以及這個「獨」字,所指的都與這句「可離非道也」有密切關聯的,都是一剎那都沒有辦法離的!聖賢不會像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寫個短短的文章,或是讀個短短幾段話,老是沒頭沒腦的,才隔沒幾句就離開主軸了!

而那個「不可須臾離也」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想要知道答案,就必須再回到前文,《中庸》這篇文章開宗明義便已指出「天命之謂性」!那個一剎那都離不開的東西,正是我們的「性」!而我們的性現在在那裡呢?它此刻正在我們皮膚裏面!就算是人死了之後,臭皮囊丟掉了,但它依然存在我們的法身裡面!它正是我們生命的主軸,它生生世世、分分秒秒都與我們同在,你連一秒鐘都無法離開它的!

但它在身中是如此的隱微、如此的容易引起混淆,因此很少人能真正的認識到它的存在,又更少人能認識到它的純真。然而每個人卻都深深的受到它的控制,它是如此的隱微,而又是如此的巨大。因此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性」這個簡單的字,自古以來,真是不知困死多少英雄好漢!你看如來佛悟了多久,才悟到一句話:「奇哉!奇哉!萬物皆具佛性!」連這麼聰明的人,悟了多久才悟出一個「性」字來,可見這個性字真是不易體會的呀!

在修行的領域中,每個人都以為讀過幾本講了「本性」的書,就懂本性了。或是以為能夠動筆翻譯本性的人,或是能夠上台宣講本性的人,就是懂了本性了。但要記得,本性不是一個名詞而已,本性是一個天然、奇妙造化規則,誰能啟開身中那個本自天然、不假人為造作的奇妙造化,以著這個造化踏實的走在漸漸成佛的道路上,這才是懂得本性的人,才是照見本性的人。

既然本性不管我當人也好,當鬼也好,當佛也好,一剎那都沒辦法離開的,那麼可見它現在正在我的身內,只要我們一閉眼返觀,它必然存在於當下的!不論再聰明的人也好,再笨的人也好,只要一返觀,它必然存在的!因為他們此刻都擁有自己的本性!

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東西呢?雖然它無時無刻都在,但一個人開始學習往內觀照,若沒有明人指點,觀照三年五載,你還是一臉茫然的!你依然常常納悶,到底它是什麼東西呀?!

以前我有一個學生,我叫他閉著眼睛內觀,觀了一個月,他向我說他觀出一個成效來了。我說什麼成效?他說他在胸膛中觀到一隻佛的手掌!我說「停留多久?」他說「大概有三分鐘」!我說「三分鐘後呢?」他說「不見了!」我說「可離非道也!」

各位,所以要不要讀聖賢書呀!聖人說「可離非道也!」就算如來佛的佛手進入你的胸膛,那又怎麼樣?他是他,我是我,就像兩棵站在旁邊的樹,那一棵樹的樹枝伸入我的樹叢裡,那又怎麼樣?他的性還是他的,我的性還是我的,各造化各的,誰也幫不了誰的!

就像我以前對聖賢經典就感到非常的好奇,經書中常說「萬法惟心」,說一切的答案通通都在內,到底是內在的什麼呢?我感到非常好奇?我看著書中一些返觀覺照、迴光返照的句子,我便自己開始揣摩內觀!

我閉上眼睛就開始觀照自己,就像大多數的人一樣,我不知道要觀什麼?但我非常用力的觀照。起初我想像是不是觀一陣子會發現超能力?還是會變透視眼?還是會看見幾世前的我?或是不是有一天會看見我的肝肺呀?還是變成可以隔空發功呀?或是會不會看見幾隻鬼呢?嚇死人呀!

我毫無目標,只是閉著眼在裏面一直揣摩、想像,我很好奇,但我不知道我要找什麼東西!而後看到子思這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之後又再看到《中庸》的一句「雖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拜這兩句話之賜,此後我才有機會開始大幅的修正那些怪力亂神的觀照方向,往正確的心性之路前進!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太感謝子思的指引了!少了這兩句話,迷昧的眾生真是不知何去何從才好啊!

那麼到底什麼東西是現在就存在,且不管以前還是以後,你我一秒鐘都離不開的呢?各位,這個事情真的是要仔細的想想呀!因為會離開你的東西,即使你在這上面有所成就,也不能永遠屬於你的呀!現在就讓我們看看子思接下來怎麼說吧!

到底往內觀照時,要以什麼為觀照的主軸?在考慮要怎麼落筆,來描述這個隱微難察的東西時,子思心裡在想,若把這個往內觀照的學問講得太細微,便會讓眾生不容易觀察,也會讓眾生望而生却!若是把它講得太淺,又怕眾生小看這個性理心法。

到底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讓眾生容易體悟這個幽深的「性」字與「道」字,而又不會覺得太難而退卻呢!

就像很多人會問,你說性是一種造化規則,那我怎麼可能在返觀覺照的時侯,看到我的那個造化規則是怎麼回事呢?如果要這樣才能做學問,那這個學問還做得來嗎?對的,如果要這樣才能做這個學問,那就算是天下第一等聰明的人也做不來的,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然而眾生可以用一些比較具體而簡單的方式,使我們可以體驗它的存在,也可以獲得它為我們所帶來的好處。這道理就好像我們想買一部最精密的凱迪拉克汽車一樣,你大可不必去研究這部精密汽車的每一個零件,也不必知道它每一個設計的複雜構造與原理,你大可不必把自己弄得像個設計汽車的工程師一樣的聰明,事實上這部精密的汽車是每個愚夫愚婦都能輕鬆駕馭的!你只要知道加什麼油、知道怎麼開它,它就能為你帶來莫大的好處了!

圓滿我們的本性,以又享受奇妙的本性所帶來的好處也是一樣,我們不需要練就了像透視,或有什麼洞澈三世因果的超能力,或有什麼法術之類的能力,不需要的!子思在《中庸》裡面說:「雖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這個學問是愚夫愚婦都可以深入的!因為老天爺在造你的時候,已經在你的本性中,設計了一切的奧妙!你絲毫不必擔心你會遺漏了什麼!

眾生是如此的愚昧,而「性」是如此的隱微而精密,但要圓滿你的性、顯現你的性,根據老天爺的設計,你只要懂得去檢驗一些簡單明白的東西就可以做到了!而那簡單明白的東西是什麼呢?這個重點就在下面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