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孟子知言】05.遁辭知其所窮

張慶祥 講師

【孟子知言】05.遁辭知其所窮

「遁辭」是閃躲逃避、吞吞吐吐、理由牽強、或在背後說是非的言辭。像是「我只是犯了每個男人都會犯的錯」這樣的話,就叫遁辭,自己犯了錯承認就好了,還拉一大堆的男人下水幫他背書,試圖以此脫罪,讓人家覺得他很無辜。但明眼人一看便知他的理由勉強屈窮,不會因為這番牽強的理由就誤認他是對的。

社會上常有一種人,在背後說了一大堆人家的是是非非,但當人家要正面和他對質時,他卻支吾其詞,說「你誤會我的意思了,其實我不是這個意思」,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是不斷的閃躲其詞,試圖要來圓這個場。一看到這樣的場面,雖然我們不和他計較,但我們知道他編造了是非,因此內心有所屈窮了。如果這種錯誤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更要立即覺知到自己內心的理屈,而大大的自省一番!

再舉個古代的例子,孟子對齊宣王說:「假如您有一個臣,因為要去楚國遠行,於是把妻兒委託給一個朋友照顧,等到他回來時,卻發現他的朋友沒有盡職,讓他的妻兒挨餓又受凍,交到這種朋友應該怎麼辦呢?」齊宣王理直氣壯的回答說:「這種無情義的朋友應該和他斷交!」孟子又說:「如果你下面有一個負責管監獄的官,但他卻連自己的屬下都管不好,那你應該怎麼辦呢?」齊宣王理直氣壯的回答說:「免了他的職!」接著孟子說:「那麼一個國君應該要負責治理國家,但他卻沒有把國家治好,那應該怎麼辦呢?」齊宣王沒有回答,眼神一下子看左、一下子看右,就把話題叉開了!

因為知道自己理屈,再也不能理直氣壯了,又窮於找理由來應付,乾脆顧左右而言他,這就是「遁辭」的表現。有時我們的內心也會這樣,因為理窮,所以一直找理由掩飾,或是故意去忽略那個不淨的心思。明理的人一發現自己有這種現象,就應該坦然的自省,才有機會走在正人君子的道路上,有了這樣的覺知力,便叫「遁辭知其所窮」。

以上孟子所談到的詖辭、淫辭、邪辭、遁辭,是舉些例子來代表眾生一切的心聲,一切的「言」,「知言」就是要讓詖辭、淫辭、邪辭、遁詞都逃不掉你的法眼的意思!覺知到別人的心聲正不正叫「知言」,覺知自己的心聲正不正更是「知言」。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內心若有不正的言,自己一定得先知道,坦然去面對,才有進步的可能。別人有不正的言,你也得看得出來,才不會被他混淆了是非,才能夠替社會伸張正義,才能去救治淪落的世界。

就像孟子與楊、墨之徒辯,又與告子、高子辯,這都是因為孟子能看穿諸家所發的詖辭、淫辭、邪辭和遁辭,知道其心有所蒙蔽、有所陷溺、有所叛離,有所窮屈。因而不得不與之一辯,以救蒼生之無知。所以做為君子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知言,知言才能正心,才能養氣,才能救世。若不能知言,想要不動心,想要養浩然正氣,想要救世,則所做的事情不曉得對不對,恐怕會越幫越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