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孟子知言】02.詖辭知其所蔽

張慶祥 講師

【孟子知言】02.詖辭知其所蔽

先解釋什麼是「辭」。辭有看不見的意思,也有語言、心聲的意思。躲在內心深處那個看不見的真話,就叫做「辭」,這裡的「辭」也就是知言的「言」,但「言」字比較容易被解讀為狹義的「語言」,所以在這裡改成「辭」字來突顯“躲在內心”的未盡之意。「辭」字還含有辭別、辭去的意思。意即「不存在你的面前,但卻存在背後的某處」的意思。所以古人常用「辭」這個字來影射「表面上看不到,卻隱藏在你內心的那個聲音」。

「詖辭」,就是執於一端之詞,是偏頗的詞,雖有部份道理,但整體來看卻是個偏頗的說法。好比墨子所提倡的「兼愛」,即是似是而非的一種說法。墨子提倡要平均的去愛每個人,對任何人的愛就像愛自己的父母一樣,完全沒有差別。這說法聽起來很對、很偉大,感動了很多人,拉走了很多人的心,但實際上卻無法真正把它落實在社會上,因為當你去落實的時候,卻發現你也得把父母親當成路人一般才公平的,這是違逆人性的作法。就像這種帶著偏見、不合實際的言辭就叫「詖辭」!

而「知其所蔽」的「蔽」字是蒙蔽、無明、靈台沒有打掃乾淨的意思。一聽到偏見的辭,我們就立即能察覺到他的無明與蒙蔽。當然這個「其」字可以指自己,也可以指他人。好比在我的內心裏發出了一絲絲的偏見,我當下就要覺知到我依然存在著無明的蒙蔽。或是當我聽到一個人懷有偏見的言詞,我也要能知道這個人的內心正受到無明的蒙蔽,這都叫「詖辭知其所蔽」!

然而要做一個如此明理的君子,其實沒有這麼容易,原因是世上似是而非的論調真的太多了,而且依然還隱藏在我內心的雜思、慾望、偏見也還很多,因此雖然有很多內內外外的詖辭,正顯現在你的內心或眼前,但卻很少人能立即覺知得出來的!

好比我曾在電視上聽過一個偏見的大德這樣子弘法,他說:「選擇一個正確宗教有幾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教主要有高貴的出生!」我聽到這第一點就差點摔破眼鏡!各位,要哪一種高貴的身份才有資格做一個宗教的教主呢?有這種規定嗎?人還有分貴賤嗎?出身低微鄙陋的人就沒有資格當個覺悟者了嗎?這顯然是莫大的偏見,但包括他自己及電視機前的觀眾,卻不一定能聽得出來!

然後他接著說:「像有一個宗教的教主是一個未結婚的女人的私生子;另一個宗教的教主是個四處去求官求不到的流浪者;還有一個宗教的教主只是一個圖書館的館長;只有我們宗教的教主是個高貴的太子血統,本來可以當國王的高貴血統!」

各位,弘法者本身要有正見,不能懷著偏見。這位大德所說「未結婚的女人的私生子」是誰呀?他雖沒講出名字,但我掐指數一數五教,大概指的是耶穌吧!傳說中聖母瑪莉亞受聖靈而懷了耶穌,被他說成私生子!然而就算是出身低微的私生子,就不能覺悟嗎?

而他說那個「四處去求官求不到的人」是誰呢?我掐指再算一算,再笨的人也知道應該是指孔子吧!孔子是不是去求官我們先別論,但當不了官的人就沒有資格覺悟了嗎?而那個「圖書館當館長的」,指的應該是周朝的「柱下史」老子吧!看管圖書的就沒有資格可以覺悟嗎?只有當太子、當國王的人可以覺悟成佛嗎?是的,當然太子或國王也可以成佛,但不當太子國王的人就沒有佛性了嗎?就無法覺悟成佛了嗎?

我當然知道釋迦佛的偉大,也非常崇拜他,但一個弘法者不可以因為要強調釋迦佛的偉大,就想辦法找些似是而非的論調,去貶損別的教主的偉大,這種做法不僅不公正客觀的,而且還有損修行者的宗風。這個理只有自己的教派關起門來孤芳自賞可以,放到別的教派身上就說不通了,放到宇宙間去驗證看看就更可笑,這真是明明白白的「詖辭」!

不論我是不是該教派的人,不論我喜不喜這個法師,一聽到這種「詖辭」,就立即要知道這個說法者的心中,依然還存在著莫大的無明,靈台還沒有打掃乾淨!如果這樣大的「詖辭」還聽不出來,那還談什麼「知言」呢!然而我在電視上看到,他這話語一出的時候,下面滿滿的聽眾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好像很欣賞這個「高貴」的說法,真是不可思議呀!這不是一種非常大的無明嗎!由此可見這句「詖辭知其所蔽」說來容易做來難,難怪大學裡面說「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學問要實踐得來才是真功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