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忠經】廣至理章第十二

張慶祥 講師

【忠經】廣至理章第十二

至理:最好的治國之道。

「廣至理」是能更廣泛更全面的步上最極致的治國之道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君上要能以身作則,把德行示範給子民效法。

古者,聖人以天下之耳目為視聽,天下之心為心。

古代的聖君,總是能設身處地,用天下人的耳朵來聽,用天下人的眼睛來看,也用天下人的心來感受,以便修正自己的治國之道。

端旒而自化,

旒:音流。古代皇帝冠冕上垂懸的珠玉。

君上只是修好自己的德行,端坐在朝堂上,戴正了冕旒,做好自己的職守,不必大聲厲色,百姓自然就被化育了。

這意思是說,君上只要端正自己給百姓看,幫百姓選好人才,這就是克盡君王的忠了。做一個國君的,不必像個競選員一樣,到每個鄉鎮去握手,或為每件事去道歉,或是親自去處理每一件事!君上要能在辦公室裡為國辨忠奸,舉賢才,就有無限隻手腳可以深入到國家的任何地方了,這才是真正懂得為政的國君!

孟子:「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孟子說:「一個國君只要做好自己的德行,為國推舉賢才,既使出巡時像古代一樣人民都要退避,也沒什麼不可以的。做國君的哪裡有能力親自去處理每一件需要求濟的事情呢?因此為政者如果想要取悅每個人,既使一整天都在路上奔波也無濟於事的。」因此,為君者只要示範如何盡好自己的德行與本分,便是最究竟的治國之道了。

居成而不有,斯可謂至理也已矣。

等到一切都成功了,也不居功,這樣便可算是最極致的治國之道了。

王者,思於至理,其遠乎哉?

有德的王者,他所能想到最極致的治國辦法,難道會很遙遠嗎?

無為,而天下自清;

為:造作,離開正道。

自己不離開正道,不需要任何造作表演,只要以身作則,天下自然清平了;

不疑,而天下自信。

自己不做令人懷疑的事,天下自然就信實了;

好比做了總統或做高官的人,其家人就不應該去玩股票,不應該去抄地皮,自己要懂得避嫌,百姓就無所疑了。

不私,而天下自公。

君上所做所為都為大眾設想,沒有私心,天下百姓自然就大公無私。

賤珍,則人去貪;

君上自己不愛看重珍寶,百姓自然就去了貪心;

徹侈,則人從儉;

君上自己戒除奢華的習氣,百姓自然變得節儉;

用實,則人不偽;

君上自己做人踏實誠懇,百姓自然不虛假偽詐了;

崇讓,則人不爭。

君上自己有謙讓的美德,百姓自然不會去與人相爭計較了。

故得人心和平,天下淳質,

君上親自示範這些基本的美德,便能使人心漸趨和平,天下的風俗變得純厚樸實。

樂其生,保其壽,優游聖德,以為自然之至也。

人民安樂的過著生活,保有他天賦的壽命,逍遙在聖君的德化之下,百姓卻認為這一切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絲毫不知道是誰的功勞呢。

詩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詩經說:最高明的聖君,讓他的百姓在不識不知間,自然就順著上天所創造的大自然規則生活了。

這種最極致的治國及管理之道,就像道德經所說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上古時代第一流的聖君,以身作則,把天下的人心都治理好了,百姓卻覺得非常的自然,根本還不知道是聖君的功勞呢?再次一等的明君,把天下治理好之後,百姓都感謝他的功勞,都對他歌功誦德。再次一等的國君治國,使百姓都非常害怕他。最後一等的昏君治國,每個百姓都想對他污辱一番才甘心。看來要做第一等的聖君,使百姓得到最妥善的治理,除了以身作則以外,沒有別的辦法了。

全章總結:這一章所說的「廣至理」,是要把最極致的治國及管理方式推廣開來,而最極致的治國管理辦法就是要君上處處以身作則,做個好榜樣給百姓看,那麼百姓自然就化育於無形了。所謂「得意一人是謂永畢」,這豈不是最極致的治理辦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