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忠經】廣為國章第十一

張慶祥 講師

【忠經】廣為國章第十一

廣:廣泛。為:治理。

「廣為國」是能更廣泛治理好國家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君主要英明的舉薦賢才及退除小人,才能讓國家得以長治久安。

明主之為國也,任於正,去於邪。

一個賢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必先要懂得任用公正無私的君子,及退除奸邪無能的人開始。

君上主要的職務,就是要有辨別賢愚善惡的能力,這並非排除異己,而是要確保所有的幹部都是有德有才的人。

邪則不忠,忠則必正,

一個充滿私心邪念的人,必定不忠;一個能忠心耿耿的人,心思必定是公正為大眾設想的。

有正然後用其能。

一個人有了公正無私的存心之後,才能採用他所具有的才能,否則必將適得其反。

一個人若是有才而無德,不用還好,越用傷害越大。但如果你不用他,人們總是會問:「他才幹那麼好,你為什麼不用呢?」這是不得已的,必等他改了毛病後才可以任用。好比以前有一個世界級的銀行,因為聘請了一個不道德的職員,虧空了好大的公款,最後造成該銀行差點倒閉,這就是請到一個非常有才能卻沒有德行的人所導致的惡果,因此在任用人才時,德行比才幹要重要得多了。然而你說才幹都不重要嗎?不是的,但只要有德行,才能是很容易培養的。

是故師保道德,股肱賢良。

有了這個「任正去邪」的原則之後,舉國所有做師保的、做領導的,就都是有道德的人所擔任的,所有做股肱百官的,也都是賢良的。

內睦以文,外威以武,

對內用文教禮樂來和睦百姓,對外用武備來使四方信服。

被服禮樂,隄防政刑。

禮樂就像我們的被子或衣服一樣,對於治國來說一天都不能少的。政法和刑罰就如同防洪的隄防一樣,對於治國來說也一天都不能缺的。

故得大化興行,蠻夷率服,人臣和悅,邦國平康。

有了這些有德的人才之後,教化便能夠興盛流行,蠻夷之邦都能佩服,所有為臣的都和樂歡喜,諸候萬邦也都平安康樂。

此君能任臣,下忠上信之所致也。

這都是聖明的君上能分辨忠奸去任用賢臣,臣下既能效忠君上,君上就也能相信臣下,才能達到如此的效果。

詩云,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濟濟:形容陣容盛大。 士:有道德學問的人才。

詩經說:具有那麼多道德學問的人才,因此文王才得以安寧的坐在君王的位子上,垂衣裳而治天下。

全章總結:

這一章是說國家要治理得更好、更快,光靠君上一個人是不夠的,這個君上還必需要懂得任用一匹心術公正的君子,除去心術不正的小人,國家才能治理得快又好了。所以用人的第一要務,就是要講究心術公不公、正不正,若是光有才幹而心術不正,不用還好,一經採用,必定要壞亂國家團體的。

因此,凡是要為團體舉薦人才的,需先考慮「德」。若只是因為私交很好,而去舉薦一個無德的人,也是不忠的行為了。公私分明的去幫助團體舉薦有德有才的人,並把無德的人換下來,這才是真正的忠。

現在我舉大學裡面一段秦誓的話來輔助說明:

「若有一個臣,斷斷兮(忠誠),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憎恨)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

譯:如果有一個做臣的,內心非常忠誠,除了做好本分以外沒什麼其它的才幹;他的內心非常美好,有包容的肚量;人們有很好的技能,他總是看成自己的一般高興;人們有非常好的德行,他的心總是非常高興。這不只是嘴巴說說而已,而是真的具有包容他們的雅量。因為這種忠誠及雅量能保護國家的子民,所以對國家來說依然算是有利的。反之,如果他看到人們有才幹,就忿恨的厭惡人家,看到人家有德行,就設法打壓他,使他到處都施展不開,這種人實在沒有包容的雅量,因為這種低劣的行徑不能保護國家的子民,所以說這種人是相當危險的。」這時一個有仁德的君上,看到這種低劣品格的人在當官,便要設法罷退他,甚至讓他退到叢林裡去過蠻夷的生活,不讓他有機會在中原殘害君子。

這段話告訴我們,一個有為的君上,為了團體的長遠益處,總是要以進賢退不肖為職志,因此難免有些激烈果決的作為發生,而見識淺陋或公私不分的人,可能以為這是君上在排除異己,因而也會招惹另一波暗潮洶湧的角力動盪。所以此章說來容易,做來卻不簡單的,必需要有分辨忠奸的能力,及大刀闊斧的決心,才能安然渡過的。至於如何分辨忠奸,等到第十四章時再來說明如何辨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