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忠經】觀風章第九

張慶祥 講師

【忠經】觀風章第九

觀:從高處往下看。風:風俗、教化。觀風是古代的臣欽差大人奉了君上的命令,遊歷各處,察看地方的風俗,及考察地方官的政事教化,以便讓君上有正確的賞罰。若類比於現代的社會,就好比監察委員或公司的督察之類,指的是具有賞善罰惡之權者所應盡的忠心。當然,每個國民或每個員工若具有明察秋毫的能力,也能在無形中替君上考察得失,而後提出建言,因此最基層的人也可以替君上行使觀風之責的。

惟臣、以天子之命,出於四方,以觀風,

臣子奉了皇上的命令,到四方去察看地方風俗與政事,去主持賞善罰惡之事,

聽、不可以不聰,視、不可以不明。

兩耳千萬不可以不聽得明白,兩眼千萬不可以不看得明白。(視聽都要大公無私)

聰、則審於事,明、則辨於理,

兩耳聽得明白了(無私),才能正確審察事情;兩眼看得明了(無私),才能正確辨別道理。

理辨,則忠;事審,則分。

道理分辨明白無私,這就叫做忠心。事情的來龍去脈審察明白了,這就叫條理分明。

君子去其私,正其色。

色:包括表情、舉止、行為等表現。

一個君子在賞善罰惡之前,要先去了他的私心,端正了他的表情、舉止、行為。

(例如一個外交官出使它國,在各種公開或私下的不同場合,舉止表情或嚴謹、或輕鬆都要得宜,才不辱君王使命,才算稱職,此謂”正其色”。)

不害理以傷物,

若有糾正或處罰的,都是確有其過錯,絕對不能違背正使清白的人受到委屈或傷害。

不憚勢以舉任。

憚:怕。

若有所薦舉的,必定是確有賢才,絕對不能因為懼怕權勢而任用人。

惟善是與,惟惡是除。

只有善良的,才肯薦舉他出來為民服務,只有罪惡的人,才必定要為民除害。

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是要有相當大的魄力與擔當的人才做得到的。為什麼呢?如果我問各位說「選擇人才對於治國、或管理公司來講重不重要?」你一定會說「非常重要!」如果我問你說「不適任的人是不是應該叫他下台?」你一定會說「當然啊!」

但是事實上一個當權者既使本著大公無私的心態去任用人,或排除人的時候,總會有人忿忿不平的說「他為什麼不找我,明明是他在排除異己、他明明是在用自己人…」等等的話來造成人事上的不平。因此做這些決策的人,除了要有大公無私的心以外,還要有相當堅定的意志,才能獨排眾議,將善惡賢愚分別出來。

一提到把善惡賢愚分別出來,常惹得一些人說「大家一視同仁嘛,每個人都可以啦,那些做錯的人要再給他機會嘛,學佛那麼久何必分別你我呢!」這話讓人乍聽之下很有程度、很仁慈。但這只是對某些無關緊要、不痛不癢的事情來說的,若是對於選擇重大人才來說,不僅必需詳細的去分別出誰善誰惡、誰忠誰奸,還要有相當鐵腕的作風,才能將那一些思想行為不端正的人排除在外。

孟子曰:「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譯:孟子說:只有充滿仁德的人才適合坐在領導者的位置上,若是一個人沒有仁德而坐在高位上,那就等於是讓他有機會把不良的品格散播給大眾了。」

大學曰:「唯仁人,能好人,能惡人。」

譯:大學說:「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公正的任用人,也才能公正的罷退人。」

從這兩段來看,一個仁人坐在觀風的高位時,對於人事的任用或罷退,除了要有分辨忠奸的能力之外,還需要有相當果決的能力,以及面對不快場面的勇氣,才能善盡「惟善是與,惟惡是除」的責任。

以之而陟,則有成,

之:大公無私的忠心。

陟:登高、升遷。

用這種大公無私的心來舉薦有賢德的人,必定能有所成就。

以之而克、則無怨。

克:攻破,戰勝。

用這種大公無私的心境來打擊惡人或罷退無能的人,必定不會招至民怨的。

夫如是,則天下敬職,萬邦以寧。

果然像這樣大公無私去賞善罰惡,全天下所有做官的人,都將恭恭敬敬的去執行他的職責,不敢荒廢職守,萬國自然安寧了。

詩云:載馳載驅,周爰諮諏。

馳:快跑。  驅:慢跑。

諮:謀也、問也。  諏:音周。商量。

詩經說:出使的欽差大臣,坐了車子,或快馳,或慢跑,走遍四方,仔細的到各地訪問風俗教化。

全章總結:這一章,是說具有賞善罰惡大權的大臣或高級領導,奉君上之命到四處去賞善罰惡的原則,必要大公無私的將善惡看得清楚明白,才能為國家正確的賞罰,這才不愧君上委任的職守,也才算是為國家盡了忠心。若是懷有一點私心,見善不能舉,見惡不能除,豈不等於他一個人做盡傷天害理的事了嗎?

而今雖然你我可能是最基層的兆民,也要具有分別善惡的能力,並發揮你的言論力量,,去讓社會處處充滿正義,這樣就與古代公正無私的欽差大人沒什麼兩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