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公案集】名可名非常名(三)

張慶祥 講師

【公案集】名可名非常名(三)

道德經說:“名可名非常名”。是說語言一形容便進入對待,沒有一個形容詞能夠貼切地說出道、說出你心性的本來樣貌。你的本來、你的本心在對待之外,沒有東西可比擬的。

《永嘉集》裡面說:「一切諸法,但有假名,無一真實。」世上所有一切的佛法、經論,都是只在隔靴搔癢,勉強形容而已,離心性的實體還很遙遠的呢!

在《淮南子》裡面有這麼一段故事:

桓公讀書於堂,輪扁斫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君之所讀者何書也?

齊桓公在他朝堂上讀書,有個做輪胎的工人,叫做輪扁,他拿著刀正在那裡削著木輪。看見了桓公就把椎鑿放下問桓公說:君上你讀的是什麼書呀?

「聖人之書!」

「其人焉在?」「已死矣。」

「是值聖人之糟粕耳!」

桓公說:是聖人的書。

輪扁說:那聖人現在在哪裡?桓公說:“已經死了!”

輪扁接著說:那你所讀到的都不是聖人的本意,就像吃東西時,只吃到殘渣卻沾沾自喜是一樣的可笑啊!

桓公悖然作色而怒曰:寡人讀書,工人焉得而譏之哉!有說則可,無說則死!

齊桓公非常惱怒地說:我是一國之君,我讀書,你一個工人竟敢如此譏笑我!講得出一個好理由,就饒了你的性命;要是講不出一個好理由,你就等著以死謝罪吧!

輪扁曰“然,有說,臣試以臣之斫輪語之。

輪扁說:好,就依你所說的,我若說不出個正常理由,就以死謝罪。我就用我削車輪的經驗來打個比喻吧。

大疾則苦而不入,大徐則甘而不固。

做輪胎的插銷時,如果孔太小、插銷太大,那麼就會太緊,敲得累個半死也敲不進去的。但若孔太大、插銷太小,那麼就會太鬆,雖然很容易插入,但是就不牢靠。

不甘不苦,應於手,厭於心,而可以至妙者,臣不能以教臣之子,而臣之子亦不能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老而為輪。

想要削得剛剛好,塞進去不鬆不緊,手感覺到,心感覺到,那種隨心應手,做到恰到好處的至妙感覺,我無法用語言、文字傳授給我最親蜜的的兒子,而我的兒子也沒有辦法從我的語言文字裡,感覺到我所要表達的真傳。(只能感覺,無法言傳)這就是我為什麼已經七十歲了,還後繼無人地在你這兒繼續削木輪的原因。

今聖人之所言者,亦以懷其實,窮而死,獨其糟粕在耳。”

所以我體會到,聖人所要傳授的心性真覺,必定也無法由文字完整地傳授給我們。因此聖人雖然講了一輩子的法,依然只是懷著他的心性至寶,苦於沒有人能聽得懂他的法,然後就離開世間了。而最後我們從他的經文中所吸收到的,只能算是一丁點“殘渣”而已吧!

這就是“名可名非常名”,心性的本來是一種感覺,與文字語言有很大的差別。佛法就像這樣,好比“無上正等正覺”也是一種感覺,而不是看到的那堆文字。好比你今天覺得特別“安寧”,安寧是一種感覺;或是你今天覺得特別的“浮躁”,浮躁也是一種感覺,不是文字。語言的粗陋就是在這個地方,無法直達真相,而文學家自認為能夠翻譯心性的學問,其實連邊都沾不到的,而且越說離真相越遠。

因此,想要學真道,只有往內覺觀,往內感覺,練習到在所有罣礙的當下,依然悠游自在,那便進入所有經論的唯一真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