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1500問

張講師答:

學禪最大的好處就是,一種能夠從煩惱中出來的一種暢快感。禪師也不是沒有煩惱,但是當一發現有煩惱來襲時,當下,一霎那就可以出離,那個時候以前所學的一些知識就會變成有用。

如果你的煩惱出離不了,你無法出離煩惱你沒有這種能力,你以前所學的知識,什麼當下,什麼自在對你來講都是一種空中閣樓,是一個虛偽的學問。

那麼人的煩惱什麼時候再來襲,無外乎情緒來的時候,那一霎那湧上來對你來講,竟然一點痛苦都沒有,體會到人生的一種暢快淋漓,我想這個就是學禪所謂的一種自在的一種境界。

不只是身體自在、心理也自在。心理自在的時候如果得到良師傳授給你心靈求實的法門,那麼就可以淬煉內在生命的精髓,就是所謂道家的火候等等這些功夫。人生從肉體上、從精神上、從法身上都會得到很大一個層次的提升。

這個是體會到好處的人,苦口婆心的要勸化眾生要走上這條解脫道路,這是因為他體會到了莫大的一些好處.對於身心性命,對於短短的人世間,對於千秋萬載亙古的生命,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才會有那麼大的動力。

動一輩子的精力去尋拾這樣的學問。年輕的時候就是因為看到很多的苦惱、煩惱,一點點的小事,讀了那麼多書,引得你憤怒莫名,那就很痛苦的事情。為了身體、為了心理的健康,再加上對玄學有興趣,我從小就認為天地間必有高人、必有鬼神。

天地間我們人所知道的事情實在是太渺小,我們根本所知道的太微不足道的。無論唯物也好唯心也好都有它的界線。都有人得知識的障礙,但是宇宙這麼大,我們所不知道的應該還占大部分。

所以我們今天頂禮神明,所以我這是應該做的事情。對於宇宙真理的追求,所以才會整理神明的定義,走上修行的道路,修行的道路是追求真理的道路。

張講師答:

禪呢?說簡單一點就是一個自在的學問,什麼叫自在的學問?就是無論在如何困苦的境遇之下,無論在如何的逆境之下,在什麼樣的激昂的情緒之下,他有在情緒的當下出離煩惱的能力,有在情緒激昂的攻擊之下有自在的能力,有讓氣血自在,讓自己不被氣血捆綁的能力,這個就是禪師。

一個禪師的職責,就把這樣的一個學問,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樣的一個自在的學問,教導那些受情緒困苦的眾生!讓他們能夠出離煩惱,這個就是禪師的責任,那等到這個能力有了呢?他的心就端正了,心端正了,其他社會上教了各門各科怎麼樣教導人的品格,樹立人的一個正當的氣節,盡好自己的社會的責任,家庭責任,這些學問,才有辦法能夠把他們落實下來。

那麼,你說禪師呢?有沒有痛苦的事情,痛苦的事情很多,這邊受阻擾,那邊阻擾,這邊不如意,那邊不如意,這個事情很多,但是禪師有一個能耐他受到這麼的逆境,這麼多的煩惱的襲擊,甚至他還有很多七情的表現,這都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在當氣血來的時候,對他來講不會造成他的痛苦,困境是都有的。

但是氣血來襲的時候呢?一霎那之間他可以從過去的習氣裏面出離出來,氣血歸於氣血,那麼思想歸於思想,身心歸於身心,那麼就可以得到一個極大的安頓,倒不是說禪師有個好大的智慧,什麼事情辦起來都要比別人快,比別人順利,這不是的。

我有好多事情辦起來也很慢,受到這個阻攔,那個阻攔,社會上小人也不少,對不對,這個給你阻礙,那個給你阻礙,這個事情都會發生的。

唯一不同的就是說我們,那個報復的心裏沒有,那種仇恨的心裏沒有,那種情緒都是有的,情緒一來的時候痛苦卻是沒有的。

在氣血的當下,我們把他當作是助力,把氣血當做助力,而不是像眾生一樣把氣血當作煩惱,這裏、有極大的差異。

張講師答:

你好,一個禪師對待人生的看法,就是去享受、去經歷、去歷練,讓自己的智慧能夠昇華,在時時刻刻的每一刻裡面都能夠有平靜愉悅和好奇,關懷他人的一種心意。

我想這個不止是做一個禪師,任何一個人如果能夠懷著這樣的心境面對他的人生,都能夠過著非常幸福快樂的一輩子。

張講師答:

你好!我記得我以前曾經講過黃庭禪的緣起,這段緣起裏面我有提到這個過程,主要是年輕的時候覺得書也讀了不少,社會經驗也不少了,但為什麼老是一點點小事就讓我如此的不開心,就是覺得一整天的生活裏好像生氣的時間占了我生活的不少時間,那個比例還不少,不是擔憂就是恐懼,就是生氣憤世嫉俗,簡直是社會上的人在我身旁的人,不能有一點點錯誤,有一點點錯誤就惹得我暴跳如雷,這樣的生活怎麼過下去。

所以自自然然想到是怎麼解脫這個煩惱,找不到方向,就開始讀經典,讀經典就發現所有的答案都在身體裏面,經典裏面會談到內觀,返觀,返觀覺照,迴光返照,那你就知道很多名詞都在講身體裏面。

那麼不知道什麼因緣之下,我忽然正在找我為什麼這麼痛苦呢,在很生氣的時候,那時我公司有一個業務員很喜歡惹我生氣,伶牙俐齒,辯論又辯不過他,可是要讓他提高工作效率,簡單也是不可能,不發他薪水也不能,對不對,整天很辛苦很浮躁,內心很痛若的時候,我就在身上掃描到底哪裡痛苦,我明明沒有生病,到底痛苦的地方在哪裡,然後每天這樣掃描掃描不出結果。

後來我就用手去摸,去摸那個痛苦的地方,每次都會摸到就在胸口這塊堵的不行,就像個鉛塊一樣,緊張的時候就在這個地方湧動到不行了,浮躁的時候就在這裏的氣,浮動到不行了,都是在胸口這個地方。

實際上一開始並沒有找到胸口這個地方,我是從手指上一節一節摸的,比如說我很痛苦的時候,我就摸拇指有沒有痛苦?沒有。摸食指有沒有痛苦?沒有。摸手掌、摸手臂、摸手腕,就這麼一節一節摸,腳脖摸完了肚子摸,全身摸,頭也摸,摸到最後隱隱約約好像都在胸膛這一塊。

然後越來越確定越來越確定,然後等你確定這個位置之後,再看看裏面什麼東西讓你痛苦,就發現是一股能量湧動來湧動去,或一股能量整團卡在你的胸口,就佔據了你的胸膛,或者是一整片的躁動,好像都是這個變化。

那麼到有一天,我的師兄講我師父的課,講到心是什麼?心就是氣,那個時候我就體會到胸膛裏面的一股能量就是一個感覺,心即是氣這句話還沒出來,我是聽到我師傅說的這句話之後我才恍然大悟。

為什麼我會恍然大悟?是因為我先有體會,聽到人家把他整合的這麼完整的一句話出來的時候手舞足蹈不能自已,為什麼各位我把心即是氣告訴你你不能手舞足蹈,原因是你從來沒有整合出來,你並沒有在身中發現這個真相,所以無法引起你的共鳴。

為什麼六祖聽到金剛經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心神嚮往,就是這個手舞足蹈不能自已,非去拜見五祖不行,這個原因是什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他每天挑柴歷練的過程中,他早就發現了身中的一股能量只要我不跟他罣礙的話,它是可以非常活潑的非常流暢的,這個就是隱藏在身中的一個解脫的機密。

佛教的直指人心,指的也是黃庭這一竅,古聖先賢講的黃庭,講的內心都是這一竅,我想好好從這一竅裏面去覺觀,現在已經把目的地都告訴你了,你不用像我以前在身上一節一節去摸,把答案都告訴你了,是一個捷徑,好好觀察每個人都可以突破的。

張講師答: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那麼他是怎麼知道天下事的呢?天下有什麼事?各位我在中嶺山,不出天下,不出山也知天下事,為什麼?知天下什麼事?很簡單的天下的事不外名與利,這兩件事,這個眾生芸芸,不是奔波名,就是奔波利,這個名利酒色財氣,不外乎,就是這些東西。人與人之間的糾紛,也就是這些東西。

而跟人有和平的相處,有善的相處也不在乎就是那一個誠心,所以秀才不出門,寒窗苦讀十載之後 ,就能知天下事,他出去就能夠治天下,他就知道人的私心是怎麼一回事,人的七情六欲是怎麼回事,自己應該維持什麼樣的品格,與人相處最好的點,他不外乎是知道這些而已。

千萬不要認為他知道你的三世因果,知道你們家庭發生瑣事,不論你一百件的瑣事,不就是名和利?人跟人相處枝枝節節問題而已。

張講師答:

在黃庭書院,我一向都是做志工的,也沒薪水可以領的,今天之所以會硬要在喜馬拉雅這個平臺上回答問題,純粹是為了要推廣一個正知正見,從來沒有想過賺錢的問題。

要賺錢,5、6塊錢有什麼好賺的,這樣賺錢未免也太辛苦了,但是如果有人聽到我們的回答,他的內心有一點啟發,那我們就會感覺到非常的愉悅。

張講師答:

您好,這個我在修行以前,只要一疲憊,就得要睡一整天的覺,或者一個晚上要睡很長的覺,白天如果很累,也得躺回床上睡一下,要不然就無法恢復精神,那從修行以後,就有長時間的打坐,站樁,然後就覺得,——這個精氣神越來越好,那精氣神培養到好到一個程度的時候,裡面的氣機是很昂揚的,就是你可以感覺到那個氣的流行是很暢旺的。

到這個節骨眼的時候,你疲憊的時候,你只要稍微靜坐一下,你一靜下來,那個氣就昂揚兩倍,三倍,這樣的速度,也就是說新陳代謝的速度會非常地快,它越是裡邊越昂揚,我們靜坐就越定靜。

那麼剛開始的時候,靜坐個半個小時就覺得神清氣爽,精神很好,到後來這個氣越來越剛健的時候,你要真真靜個五分鐘,徹底靜下來,就可以非常地神清氣爽。

所以,我覺得怎樣恢復精神是最快了,就是好好地養精蓄銳,養吾浩然之氣,只要養到一個程度,你會感覺這個氣是越來越昂揚,越來越剛健,然後精神越來越好,恢復疲勞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晚上很好睡,一起床很有精神。

所以我覺得恢復精神最好的方式就是靜坐、站樁,這個是最好的方式。

張講師答:

你好,自古聖賢一條心。宇宙的真理,只要您有那個智慧都可以發現,不特定你在哪個宗教才可以發現。這個各宗各教裡都曾經有過高人,像道家也有老子,道家何止老子還有很多很多高人;佛家也有很多高人;這個儒家裡也有很多高人。

那麼究竟把他們的學問好好地參一參,然後你就會發現他們的極致是都一樣的。把陽明的心學徹悟了那也就等同於佛家的明心,是一樣的。說萬法唯心,陽明講個心,佛家也講個心,那麼孔子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誠意正心之後,說明心了之後要幹嘛?那不是要用在人倫義理,不是用在齊家治國,不然你學這些要幹嘛!這個聖賢自度不忘度人,救己不忘救世。

把他的道放在家庭,就是齊家;放在國家就是治國;放在天下就是平天下,他不是只度自己就可以。這個聖賢也有兩種。一種躲在山裡靜修,一種他有所心得之後他就要入世,然後他要來治世。

他要來救世,把他的道修於一身而後拿出來治世拿出來救世,這個就是儒家。把他的道拿來用在綱常倫理,用在日用人倫之間,這個就是儒家。所以儒家離不開人的,它不是自己躲起來的。

那佛家道家也有它可貴之處,但是語言最跟我們中華文化相通的,就是儒家。儒家用很淺易的語言講非常深的道理,這個唯有你到了他所講的層次,然後你一看他的文字,你就會恍然大悟:原來這些文字所講的都是這麼淺。

那麼王陽明就是發現格物致知,不是像朱熹所講的這麼淺,不是那樣的膚淺!要不然跟誠意正心就無法貫穿,所以他就另外把「格物致知」的道理加以發揚。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如果你自創一派難免為人詬病,先聖先賢已經講對了,那我們就依循著他已經講對的步伐,然後再把他重新發揚給天下國家的人來了解,借這個機會來弘揚中華的文化,那這個不是一舉數得的事情?!

張講師答:

您好,任何時候有個氣血迎來,你一發現它就可以觀照,不過當你熟練之後,是不觀而自觀,你不需要去求自在,而它已經自在了。

觀照氣血的學問,什麼時候會比較熟練?這個有一個是可以注意的,當你做夢的時候,夢到很多的情緒的這種場景,在夢中當情緒來襲的時候,你依然在內觀,那就表示你觀照的熟練度已經成型了。

觀照是針對心情,不針對做不做夢。夢境雖然是假的,但是心情卻真得不得了。夢中的心情和你醒的時候的心情完全沒有兩樣,這個方法可以解脫,你在清醒的時候的罣礙,同樣可以解脫你在夢境裡的罣礙。

張講師答:

你好!很抱歉,因為我的時間有限,然後問題又很多,我只能用零零碎碎的時間,偶爾回答一下問題,所以沒有辦法每一個問題都回答到。不過根據你的問題,你說一個人對於內在能量不好惡,對外在事物可以好惡嗎?那當然是可以的!在《論語》裏邊不也是這樣!

學生問孔子說,君子亦有惡乎?一個君子也會有好惡嗎?也有厭惡的事情嗎?當然,會有的!君子厭惡的就是那些小人!君子厭惡虛偽的人!厭惡言不由衷的人!厭惡似是而非的人,君子連那些鄉愿都厭惡!

但是,一個大氣量的人,會包容他們,但不表示贊許他們。他依然會想辦法去誘導他們,去改正他們。對於外在事物當然要有好惡,一個好人,我們就多支持他,一個不好的人,一個小人,我們就要多壓制他,多疏導他。

這個,對事理上的判斷就是看對這個人的言行,這件事情、對這些眾生,對這些百姓,有沒有什麼好處!有好處我們就支持,沒好處,我們就貶抑他,對外在的事物,務必是要有好惡的。

如果您的問題我沒有及時回答,那麼在網路上有很多的大師你可以去發問,您不必一直等著我來回答,也不必一直猜測什麼樣的問題我會回答,然後才來發問,然後問題是在你身上的,那麼不是為了迎合我去製造問題的!很抱歉,因為時間有限,真的沒有辦法每一題都回答。

張講師答:

您好,做教育的責任,雖然是中道而立,能者從之,站在中道上,跟的上來就跟上來,跟不上來也沒辦法。

但是做教育的人總是會想,如果我這個說法無法誘導他往前進一步,那我就換個說法看看,只是換一個說法,但是不會把中道也給丟了,再怎麼退步,中道就在我們的心胸裏面,不會把它給丟了,當然換個說法是可以權變的。

張講師答:

有。我的娛樂就是罵學生,他們很緊張,我就有點開心。